3月3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下发《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的决定》,其中 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副院长杨朝阳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杨朝阳,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委、省预防医学会呼吸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常委、省呼吸与危重症专业委员会感染分会副主任委员、省VTE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省呼吸内镜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委员会委员,济源市呼吸与危重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济源市深静脉血栓防治质控中心主任。
精研善思担使命
自1997年4月参加工作以来,就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高尚的医德和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以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医德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为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他先后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刻苦钻研医学前沿的理论知识。针对济源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能力薄弱的问题,2011年7月,他和同事们成立济源市第一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先后开展了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高流量湿化氧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灌洗、内科胸腔镜检查等技术,逐步规范和提高我市在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的诊治能力。在他的带领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先后获得了国家三级医院PCCM专科达标单位和河南省临床重点专科。2021年,被河南省卫健委规划建设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学科建设建新功
作为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他十分重视医院的学科建设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不断完善各类管理制度,经过不懈努力,医院的急诊急救五大中心相继建设完成,脑卒中、危重型胸痛、危重孕产妇及危重新生儿、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医院临床服务五大中心逐渐规范,医院在重症救治、介入诊疗、深静脉血栓防治、肿瘤规范化治疗、麻醉疼痛诊治及手术安全等方面的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医院骨科、儿科、急诊科、神经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5个科室被评为河南省重点专科。妇产科被评为省级临床重点培育专科。骨科和妇科被评为河南省特色专科。
聚力攻坚战疫情
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他积极参加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任济源市人民医院甲流病房主任,负责收治全市的危重患者。他身先士卒,带领医护人员积极奋战在临床一线,连续一周未回过家,及时与上级专家沟通交流,准确判断和诊治危重甲流患者,为甲流防治作出了贡献。新冠疫情发生后,作为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和一名党员,他冲锋在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医疗救治专家组,改造成立新冠救治中心,统一收治新冠病毒感染疑似及确诊患者,制定各项诊治方案及流程、防控措施等。疫情转为常态化管理后,他统筹抓好院内疫情防控工作规范化和正常医疗服务工作,筑牢了疫情防控的坚实防线。
德教双馨塑医风
他常说:“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养的同时,他十分重视对年轻医生的培养提高,将自己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任副院长以来,他仍坚持到临床一线查房,指导年轻医生对疑难复杂和危重症患者进行抢救治疗,遇到典型病例,他会认真地给他们讲解诊断的思路、鉴别诊断的方法、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注意事项等,在他的带领下,年轻医生迅速成长提高。他十分重视医德教育,经常从报纸、杂志下载关于提高人文修养、廉洁教育、医法案例等文章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为青年医生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医防融合护健康
他在医疗活动中,不仅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近几年来,他先后确诊了数例肺吸虫病患者,经调查,均有吃生蟹或在野外喝生水史,为提高市民的卫生意识,避免感染肺吸虫病,他撰写了有关科普文章在《济源日报》上发表。同时作为济源市呼吸与危重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济源市深静脉血栓防治质控中心主任,担负着济源市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能力提升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工作,他每年组织召开多场学术交流活动,2021年他经过积极与省级专家沟通,申请在我市开展慢阻肺筛查、防治和健康宣教,组织进行了多场慢阻肺知识及肺功能培训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慢阻肺患者筛查,目前已在我市连续开展4年筛查工作,完成肺功能筛查近5000人次,纳入慢阻肺管理的确诊患者400余人,提升了慢阻肺防治水平。
多年来,他先后获得了“健康中原好卫士”“河南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济源市首届十大青年领军人物”“济源市第二届十大名医”“济源市第十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这既是对他工作的肯定,也是鞭策,他将继续努力工作,不负人民、不负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