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四月份您务必要提防这10种疾病!

预防措施:

接种新冠疫苗、戴口罩、洗净手、勤开窗、常通风、保清洁、打喷嚏捂住嘴、不聚集,有症状早就医。

了解更多相关知识,点击下方标题

手足口病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4~7月高发,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极少数重症病例可导致死亡。

重点场所:

托幼机构。

重点人群:

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

预防措施:

勤洗手、勤晒衣被。

喝开水、吃熟食。

经常彻底清洗并消毒儿童的玩具、奶瓶等用品。

家长可本着“知情、自费、自愿”的原则为6月龄~5岁的婴幼儿接种EV71疫苗(俗称“手足口病疫苗”)。

如果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需要隔离治疗到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才能回学校上课,防止传染给其他同学。

了解更多相关知识,点击下方标题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大型真菌( 毒蘑菇) 和有毒植物中毒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4月气温逐渐升高, 空气潮湿, 食物容易发霉、 变质, 滋生细菌及其他有害生物,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发生概率增大。

大型真菌( 毒蘑菇) 中毒在我省全年各月份均有发生, 我省毒蘑菇及有毒植物中毒近年来一直处于高发状态,4月我省处于清明雨季, 温暖湿润的天气容易导致毒蕈大量生长, 且春季人们外出春游踏青活动增多, 进一步增大了人们采 蘑菇误食中毒的风险。

重点场所:

郊外、山林、公园、草丛;家庭及学校、工厂等集体食堂。

预防措施:

餐饮单位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不要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饭菜煮熟后应2小时内进食,超过2小时需再加热煮透才进食;剩菜要低温冷藏,食用前彻底加热;尽量不食用或少食用凉拌、生冷类食品;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餐饮单位就餐。

餐饮单位应严禁采购不明来源的食品原料。餐饮单位严禁采购野生蘑菇、野生五指毛桃( 易与钩吻根茎混生),严禁使用野生蘑菇、 野生五指毛桃作为食品原料;对可食用的蘑菇、药食同源食材要严格挑选,避免有毒有害物质混入其中。

有关部门应加强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要结合毒蘑菇生长地、 附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分布制定通俗易懂、 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包括通过张贴宣传图片、悬挂警示标语、手机短信通知等多种途径,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意识,避免出现自行采挖误食导致中毒。

了解更多相关知识,点击下方标题

重点关注

水痘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冬春季高发,传染性强,极易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单位传播。

重点场所:

托幼机构和学校。

重点人群:

幼托儿童和学生。

预防措施:

勤洗手。

经常彻底清洗并消毒儿童的玩具。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在“知情、自费、自愿”的原则下接种水痘疫苗。

如果得了水痘要遵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等到全身的疹子都结痂了,才可以去上学(班),避免传染他人。

了解更多相关知识,点击下方标题

需要关注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脑膜炎奈瑟菌可分为12个血清群,引起侵袭性疾病的脑膜炎奈瑟菌主要为A、B、C、W、Y、X六个血清群。

带菌者和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菌主要通过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传播,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同寝、哺乳和接吻等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重点场所:

学校、家庭、社区等人群密集场所。

重点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少年是高危人群,尤以6月龄至2岁时发病率最高。

预防措施:

接种流脑疫苗是控制和预防流脑传播最有效的措施。①我国的免疫规划疫苗(免费)中包括两种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分别是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PSV-A,在6月龄和9月龄各接种1剂次)和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PSV-AC,在3岁和6岁各接种1剂次)。②适龄儿童亦可选择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自费)的脑膜炎球菌疫苗,主要包括以下3种: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MPCV-AC)、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PV-ACYW135)、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MPCV-ACYW135)。

出现发热、头痛、呕吐,和(或)有脑膜刺激征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诊、隔离。密切接触者应该医学观察至少7天,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预防性服药、应急接种。

日常生活中,应加强环境消毒,保持室内通风,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了解更多相关知识,点击下方标题

麻疹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麻疹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前驱期的发热、咳嗽等症状易被误认为感冒,部分患者可并发肺炎甚至脑炎。目前国外存在麻疹暴发疫情。2月17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时提醒麻疹为春季常见传染病。我市人员流动较大,存在免疫空白人群,应警惕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出现聚集性疫情的可能。

重点场所:

学校、社区、工厂等人群密集的场所。

重点人群:

既往未患过麻疹且无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者,特别是学生、工厂员工。

预防措施:

8月龄、18月龄的适龄儿童应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

无麻疹病史或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的成人建议接种疫苗。

出疹、咳嗽病人应当及时报告,听从防控指导进行隔离治疗、避免外出。

病人所在场所应开窗通风,清洗、曝晒病人使用的物品。

了解更多相关知识,点击下方标题

百日咳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被感染后,患者会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病程一般持续2至6周,亦可长达2个月以上。潜伏期通常为5至21天,平均7至14天。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内均有传染性。

全球很多疫苗覆盖率较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的现象。我市百日咳发病人群以10岁及以下儿童为主。

重点场所:

家庭、中小学校、社区、月子中心、儿童相关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

重点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为主。

预防措施:

百日咳患者及时接受隔离治疗。隔离期为痉咳后21天。患者所在房间应及时通风消毒。患者接触物品应做好清洁和消毒。易感人群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并严格执行手卫生。

易感人群暴露后紧急预防。

(1)在共同生活、居住、学习、工作中,与百日咳病例(发病前1周至发病后3周)有接触史者,应进行自我健康监测21天,期间如无咳嗽、流涕、发热等不适症状,可正常学习与工作;避免与婴幼儿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近距离接触,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一旦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2)未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的人群,建议在暴露(即接触传染源)后21天内在临床医生指导下接受药物预防或紧急接种疫苗预防。

由于我国尚无适用于6岁以上人群的含百日咳成分疫苗,该部分易感人群可根据暴露风险,通过适时佩戴口罩、严格执行手卫生,避免与疑似患者接触,减少密闭场所内活动频次等方式进行预防。

适龄儿童及时接种疫苗。目前我国针对百日咳使用的免疫规划疫苗是“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三联疫苗”(简称“百白破疫苗”)。自2025年1月1日起,百白破疫苗接种程序为2月龄、4月龄、6月龄、18月龄、6周岁各接种1剂次。若使用非免疫规划疫苗(如: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无细胞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替代,则按相关疫苗说明书接种。

了解更多相关知识,点击下方标题

河豚鱼中毒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春季(2—5月)为河豚鱼卵巢发育期,毒性最强。河豚鱼中毒事件可能增加。

重点场所:

家庭、餐饮业、海鲜市场。

预防措施:

有关部门应加强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市民应不捕捞、不私自向渔民购买或捡食不认识或野生的河豚鱼。

餐饮单位不采购未经国家审批的企业加工的河豚鱼。河豚鱼应来源于经农业农村部备案的河豚鱼源基地,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官网上查找备案的加工企业名单。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