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嘉树本身就是华人中最早的一批基督教徒,22岁时,他就成为一名传教士,这时候连老大宋霭龄还没有出生呢。
母亲倪桂珍的父亲也是传教士,也就是说,宋家三姐妹从出生到抚育,都是在一个标准的传教士家庭,幼年在上海上学时,也是上的教会学校,到了美国也都是上的女子学校,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女孩,根本没有任何可能性缠足。
没错,自从新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就对妇女缠足持有十足的抵触心理,他们之间为此也产生了激烈争论,其中的一些医疗传教士对缠足之风尤为反感,几乎没过多久,他们就开始统一思想,致力于“反缠足”运动。
1874年,教会人员在福建厦门成立了“天足会”,其创始人感慨,在前十五年里,妇女们并不认可他们的宣传,成效甚微。
但随着传教的深入,一些信徒的家庭也产生了细微的变化,逐步有人加入他们的团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二十年过去后,他们的会员已经有八百人。
受到这种现象的鼓励,在上海等地,天足会等各种反缠足组织开始兴起,甚至开始慢慢推广到北方地区。
要知道,北方素来是缠足观念最为根深蒂固的地区,这与满清朝廷的统治中心在北京有关,即便是在缠足风气最重的时期,在南方,妇女缠足的比例也远低于北方。而且缠足的家庭多是官绅、世子家庭,民间需要下地劳作的大脚妇女比比皆是。
所以,教会从南方妇女、尤其是底层劳动妇女这里打开突破口也就成为顺理成章之举。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与西方教义并不太合,但在缠足方面,也难得的表现出了禁止态势,对解放南方劳动妇女的双脚起到了明显作用。
戊戌变法前后,康、梁等人也顺应潮流,倡导提出“不缠足运动”,梁启超专门写就《戒缠足叙》,各地也追随成立“戒缠足会”,这意味着中国传统而广大的官绅世子阶层与西教天足会形成了一种良性呼应,反缠足正式成为合流而成的主流声音。
到了民国成立,民国政府即时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一系列法令,违者一概罚款处理,从法律角度彻底封死了缠足的发展可能性。
综上所述可知,清朝晚期的南方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妇女缠足之风并不炽烈,宋氏三姐妹的出生地上海西化思想盛行,兼之宋家是传统教会家庭,缠足之风当是家族痛恨并鄙视的恶趣味,避之犹恐不及,怎肯趋向前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