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国维
——从康德美学出发”
书展进行时
书展宗旨
当我们用deepseek三秒生成一首情诗,当佳士得拍卖行以43.2万美元成交首幅AI画作《埃德蒙·贝拉米肖像》,一个根本性危机正在显现: 康德所说的"人为自身立法"的自由意志,正在退化为代码预设的被动选择。这种"算法囚禁"的本质,是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全面碾压——当功利主义将一切存在简化为可计算的数据,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境界论便成了数字荒原上的海市蜃楼。面对这一文明困局,我们为大家寻找到两个 思想锚点,即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1790年,康德在柯尼斯堡写下 "美是道德善的象征",揭示了审美判断连接理性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枢纽作用。而在东方,王国维早已给出回应异化的中国方案。他在《人间词话》中建构的"境界说",实质是在机械复制时代来临前夜预演的精神抵抗策略。通过将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与程颢"万物静观皆自得"相融合,王国维创造了抵御异化的诗意栖息地。当然这其中的文明互鉴也为我们指向通往未来的伦理实践。
书展介绍
时间:2025年3月24日-4月6日
地点:数字学术中心B201
主办单位:东南大学图书馆
阅读地图
我们以 "入门有路径、进阶有深度"为选书原则,在图书馆特藏阅览室与哲学书架间往返穿梭,最终形成四层递进式书单体系:入门导引、核心原著、拓展延伸。每本书都经过 "理解力梯度测试"——邀请哲学系学生和其他人文专业学生分别试读并标注理解障碍点,确保普通文科生能抓住60%核心思想。
文本介绍
在我们挑选的诸多著作中,最重要的书要数 《人间词话》,因此我们特地精选了名家点评本和手稿影印本供读者比较参考。 此著以“境界”为核心,将传统诗话的感悟式批评提升至理论建构的高度。王国维既汲取了康德美学中“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思维,又融通叔本华的直观理念, 使“隔与不隔”的品鉴标准超越了技法层面,直指艺术本质。
书中提出的“三种境界”说,将西方哲学思维引入古典文论的创造性转化。这部诞生于新旧思想激荡中的小书,以其精辟的中西洞察,至今仍在为理解中国美学提供密钥。突破传统诗话的印象式点评, 将"境界"确立为艺术本质标准。王国维提出: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将作品的精神气象、生命体验与形式创造统一于"境界"范畴。
另一本进阶类研究性书籍则是 《观堂集林》,是王国维学术生涯的集大成之作,堪称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里程碑。这部皇皇巨著 以“二重证据法”为方法论核心,将地下出土的甲骨、金文、简牍等实物与传世文献互证,开创了古史研究的新范式。书中《殷周制度论》等名篇,虽部分结论已被后世考古发现修正,但其 以“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为核心的历史观照,仍如星辰般指引着商周史研究的航向。王国维以短小精悍的篇章,浓缩了跨学科研究的宏阔视野,其文章“文短而意长”,既是学术导论,亦是思想切片。这本书有助于汉语言专业的同学对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如何融会贯通。
现代的比较研究我们挑选的是陈建华教授的新著 《论境界》。本书以独到的学术视野,重新勾勒了王国维思想与西方哲学的深层关联, 为《人间词话》的经典性注入了现代性的阐释活力。作者通过实证研究与历史脉络化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研究将王国维囿于叔本华悲观主义框架的定论,转而揭示其与康德哲学的交融,尤其是 “境界”说背后科学世界观与启蒙理性的内核。从祛魅叔本华到重构康德的理性批判,再到剖析 “视觉中心主义”的认知装置,既呈现了王国维由西学转向本土诗学的思想轨迹,也彰显了其在中西碰撞中锻造的“天眼”观照与启蒙理想。
最后一本,即 《判断力批判》,这是康德为机械论盛行的现代文明开具的精神处方。《判断力批判》本质上是在回答一个现代人依然困惑的问题:当科学解释世界、道德约束行为时,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审美体验和自然敬畏,究竟在人类精神版图中占据什么位置?康德给出的答案是—— 这些看似"无用"的判断力,恰恰是连接理性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关键桥梁。
这部著作提醒我们, 人类本质是通过审美体验触摸永恒的灵性存在。审美判断中"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让艺术震颤成为对抗工具理性的诗性抵抗;自然有机论预见性地消解人类中心主义,为生态哲学埋下种子。在认知与道德的裂缝间,康德启示我们: 唯有保持对美的敬畏,在多元价值中培育平衡的判断力,方能在数字时代守护人性的完整。
互动彩蛋
我们准备了 原创的随身本,你可以选择在一本中写下你自己的感想或困惑,也可以拿走一本做随身笔记本。
排版 | 孙铭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