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高速事故最该争论的点:智能驾驶的宣传,该不该含糊其辞?
放大看
事发多日,小米SU7碰撞爆燃事件的热度依然居高不下,有人聚焦于碰撞后车门因断电锁死、机械把手隐蔽导致救援延误;也有人将矛头指向混装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电池的防护标准不一。
总之从事故责任归属到电池安全,从车门锁死疑云到智驾系统缺陷,争议几乎覆盖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所有痛点。但实际上,整件事最核心的矛盾始终指向一个根本问题:车企对智能驾驶能力的宣传,是否正在用模糊的边界诱导消费者走向危险?
放大看
行车数据显示,驾驶员在系统发出警报后仅用1秒接管车辆,制动踏板开度仅38%,未达紧急制动强度。而美国国家公路安全管理局的研究表明,72%的智驾事故发生在系统提示后2秒内,但人类平均接管时间需2.3秒——这0.3秒的“死亡窗口”,正是技术与人性博弈的残酷写照。
从提示接管到碰撞一共两秒钟时间,事故悲剧的根源除了技术缺陷外,还有驾驶者对辅助驾驶的过度信任。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车主选择将方向盘交给车机?答案藏在近两年新能源车企的发布会中。
从“端到端全程0接管”到“车位到车位无干预”,“全国都能开的高阶智驾”几乎成为了每个新能源汽车品牌发布新车时的一道主菜,甚至部分品牌为了突出自家智驾的优势,还会用到“L2+++级”“L2.9级”“准L3级”等描述。
放大看
同时,在宣传中,车企惯用的“顶配演示、低配缩水”的方法,也极易导致消费者误判低配车型能力,无异于用科技滤镜掩盖现实风险。以小米SU7为例,小米SU7事故车辆搭载的Xiaomi Pilot Pro纯视觉方案,与顶配版的激光雷达方案存在显著性能差异,但有多少用户自己清楚这一点呢?
这并非小米汽车的问题,毫不客气的讲,智能驾驶的命名乱象,早已成为行业痼疾,而正是这些充满诱惑力的术语构建了一个近乎乌托邦式的智驾叙事,让消费者对于“辅助”与“自动”的划分界限逐渐模糊,忽视了“智驾≠自驾”的客观现实。
但实际上,想要实现类似于“自驾”的效果,至少要达到L4级别,而目前法规上尚未允许L3级别的车型上路。当然L2、L3作为专业术语,多数用户其实同样很难理解其中含义,所以对于理想汽车CEO提出的“统一自动驾驶的中文名词的标准……避免夸张的宣传造成用户使用的误解”,也算是少数让人觉得值得赞同的观点。
放大看
虽然“李大嘴”之前也曾用500万以内最好的SUV等夸张说法来宣传自家车型,但是只要产品符合法规和标准,并不会让消费者因为误解产生安全事故,而诸如“L2++级”“L2.9级”等擦边表述,本质上是对国际通行的SAE自动驾驶分级体系的扭曲,会让消费者对技术能力的认知产生偏差并转化为致命风险,这也导致了近年来智驾引发的事故数量急剧上升。
用发布会的高光时刻收割流量,用说明书的小字条款规避责任,智能辅助驾驶最终成了要命的技术迷雾。
放大看
所以小米SU7的悲剧,不仅是三个家庭的至暗时刻,更应该成为整个智能驾驶产业的“清醒剂”。当车企用“智驾平权”“全程0接管”等口号争夺市场时,不能忘记,“每一次方向盘的交接,都是一次生命权的托付”。
写在最后:
技术可以迭代,数据可以优化,但生命的重量永远无法用算力衡量。
对于车企,这意味着在营销话术中多一分克制,少一分浮夸;对于消费者,这要求我们摒弃“科技万能”的幻想,重新理解“辅助”二字的重量。
在这场关乎生死的技术革命中,唯有敬畏之心,才能让创新真正驶向安全的未来。
声明: 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回首页看更多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