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无成老又催 宴饮的热闹与内心的孤寂形成强烈反差

陪崔大尚书及诸阁老宴杏园

刘禹锡

更将何面上春台,

百事无成老又催。

唯有落花无俗态,

不嫌憔悴满头来。

创作背景,此诗为刘禹锡大和三年(828年)春重返长安后所作。当时他在裴度推荐下任主客郎中,与崔群、白居易等好友宴游杏园,感慨仕途坎坷、岁月蹉跎,遂以落花自喻,抒发超脱之志。

诗句解析

  1. 首联:“更将何面上春台,百事无成老又催。”
  • “春台”:喻指仕途或人生舞台。
  • “百事无成”:直抒胸臆,表达对功业未竟的遗憾。
  • “老又催”:以拟人手法,暗喻时光紧迫,悲叹年华老去。
  • 意境:宴饮的热闹与内心的孤寂形成强烈反差,奠定全诗基调。
  1. 颔联:“唯有落花无俗态,不嫌憔悴满头来。”
  • “落花无俗态”:落花自然洒脱,不媚世俗,暗喻诗人坚守本心。
  • “不嫌憔悴满头”:以落花不避凋零之态,反衬诗人坦然接受衰老。
  • 意境:落花与憔悴之人的并置,展现超脱生死、顺应自然的豁达。

艺术特色

  • 托物言志:借落花之态,抒发不随波逐流、坚守气节的志向。
  • 对比手法:宴饮之乐与个人失意对比,落花之美与衰老之态对比,深化主题。
  • 语言凝练:七言绝句短小精悍,情感深沉而含蓄。

思想内涵

  • 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老又催”直指生命无常,暗含对未竟之业的焦虑。
  • 对生命变迁的接纳:落花不避凋零,诗人亦坦然接受衰老,体现超然物外的智慧。
  • 对世俗的超越:以落花自喻,表达不慕荣华、坚守本真的高洁品格。

后世影响,此诗被收录于《全唐诗》卷365,后世文人常以“落花”意象抒发超脱之志。如白居易《同白侍郎杏园赠刘郎中》“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张籍《同白侍郎杏园赠刘郎中》“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均与刘禹锡此诗形成互文,共同彰显唐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总结,《陪崔大尚书及诸阁老宴杏园》以落花为媒介,将个人命运与自然规律相融,展现了刘禹锡在历经宦海沉浮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诗中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悲叹,更有超脱世俗的豁达,堪称唐代咏物诗的典范之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