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二首》
1398年,也正是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离世,其皇太孙朱允炆遵循遗诏在应天府(应天府:今南京)登基。然而朱允炆这个皇帝只在位四年,便被夺取帝位。朱棣在登基后更是抹去朱允炆在位期间的年号。
朱元璋早期选定的太子人选本是自己发妻马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朱标。
奈何从小按照太子标准培养的朱标竟先朱元璋离世,朱元璋知道自己没有时间再为自己培养一个太子,只能从剩余儿子中择优选择。
挑去挑去,朱元璋把眼光放到了原太子的儿子——朱允炆身上。
朱元璋考虑到当前局势,认为无论立哪位皇子为太子,日后登基之后都会发生藩王夺位的事情,唯恐会再发生七王之乱。
最后,朱元璋决定立朱允炆为日后即位之人。为了能够让朱允炆坐稳皇帝位置,还特意为其留下了四张底牌。
一次,朱元璋在与朱允炆交谈之际,聊到当朝藩王问题。朱元璋对朱允炆直接说到:朱允炆你只管负责帮皇帝当好就可以,这些抵御外敌的事情自有藩王解决。反应过来的朱允炆马上反问朱元璋:那若是这些藩王起兵造反呢,又该如何解决?
胸有成竹的朱元璋没有马上说出解决办法,只是反而将问题重新抛给朱允炆:那该当如何?
朱允炆思考一会,表示道:先用德行感化,用礼仪约束他们的行为。若第一步不成,则削减他们的封地。
朱允炆停顿了下继续说到:这两步还是未能抑制藩王的野心的话,则需要废除他们的藩王称号,收回他们的兵权。若到万不得已之际,只能进行最后一步,大军压境,收回封地。朱元璋听完,大赞:没错,以后这样做即可。
在朱元璋的眼中,朱允炆的性格与原太子相似,都十分仁厚,
认为朱允炆自己提出的这四个步骤极其适合,朱允炆可坐稳位置了。
于是在1398年,朱元璋将皇位交于朱允炆之后,便放心地阖上了双眼。
本该是十拿九稳的局面,朱允炆即位后,却自作聪明,将底牌废除,或是说太过着急,直接跳过前两步,放弃仁政政策,直接开始着手削藩计划。接连废除几个藩王之后,燕王打着清君侧名号,起兵造反。
朱允炆登基之后,只记得藩王的威胁之处,于是处理完朱元璋的丧事之后,便开始了召来大臣们一同削藩事宜。那
时候的他全然忘记自己之前所说,放弃仁政,直接将与燕王朱棣一母同胞的周王废除,发配云南。
削藩计划一开始,就容不得朱允炆中途喊停。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接连寻找藩王的错事,并以此治罪,陆续将齐王、代王、岷王的藩王之位废除。而湘王明知消除不了朱允炆的疑心之后,直接选择自焚明志。
朱棣这时候明白过来,这位建文帝铁了心要削藩,再不为自己做打算,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朱棣对外告病,放松朱允炆的戒备,暗地里却囤积兵马,蓄积兵力。就在建文元年的七月间,
燕王朱棣直接以“清君侧”为由,在北平起兵,并将自己的军队称为靖难。
在这期间,别的藩王或袖手旁观,或背地里帮忙。随着燕王朱棣起兵之际,建文帝与藩王们之间的拉锯战正式打响。
直到燕王朱棣包围南京,朱允炆失踪,朱棣在南天府登基之后,靖难之役正式结束。
朱棣登基,宣告朱元璋前面的布局全都前功尽弃。
本该稳赢的四张底牌直接被朱允炆打得个稀碎
。如若朱允炆能够老老实实按照自己所说的四步策略,稳步进行,燕王朱棣是否会起兵造反不得而知,或许历史将会就此改写也有可能。
结语:
我们可以看出明太祖为了能让朱允炆坐稳位置可谓是煞费苦心,留下十拿九稳的底牌。
虽让各个儿子分封就藩,也让其相互制约。藩王封地内的各个官员需得皇帝安排,自然在藩王作乱之时,这些官员不会轻易听命于藩王。而且各个藩王各居一地,当某位藩王起兵造反时,另一个藩王便可直捣作乱藩王腹地。
由此可说在朱元璋布的这个局中,建文帝的位置无人可撼动。可惜建文帝太过自作聪明,逼着自己的舅舅造反,
甚至在兵力悬殊情况下,因为自己能力不足,被朱棣反败为胜,被推翻也算正常,毕竟皇帝这个位置自古就是有能力者坐之。
只是可惜了朱元璋的一片苦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