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一泓碧水的千年文脉长卷

瘦西湖的水纹正以吴侬软语轻吟浅唱,编织着如烟似梦的传说。船娘的长篙悠然搅碎薄纱般的雾气,欸乃桨声里,浮起“瘦”字的由来——原是乾隆帝朱笔轻挥,将杭州西湖的丰腴化作扬州的婉约窈窕。我倚在画舫朱漆斑驳的窗边,看水珠从船篷簌簌滴落,在湖面写下一串悠长的省略号,每个涟漪里都藏着半阙未填完的《扬州慢》,似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哀愁。

小金山关帝庙的砖雕在晨光中悠悠苏醒,“琴棋书画”四仙衣袂飘飘,似欲乘风而去。砖缝间的青苔却悄然渗出八怪的墨香,那墨香仿佛带着岁月的温度,萦绕在空气中。郑板桥笔下的竹石正从砖雕缝隙里蓬勃生长,带着不屈的风骨;石涛的残荷在飞檐滴露中舒展身姿,尽显沧桑之美。忽闻得画舫内飘来《广陵散》的袅袅余韵,原是船家幼子正用竹笛临摹金农的漆书,笛声掠过白塔倒影,惊起一滩鸥鹭,翅尖沾着千年未干的墨,似在书写着新的传奇。

个园盐商的楠木厅堂仿佛一艘沉没的宝船,从湖底缓缓浮出。雕花门楼上的蝙蝠纹仍在吞吐着福气,可那些曾在此推杯换盏、纸醉金迷的盐枭们,早已化作二十四桥下的粼粼波光,随着岁月的长河悄然流逝。此刻画舫正穿过五亭桥的月洞,琉璃瓦当折射的阳光如金线般刺破水面,恍惚间又见盐商画舫满载绫罗绸缎,箫鼓声里抖落满湖珠玉,连岸边的垂柳都缀满了璀璨的璎珞,尽显当年的奢华与繁盛。

二十四桥的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的残梦被月光腌渍成半透明的琥珀,静静悬在桥拱之下,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我伸手触碰桥栏上的霜痕,指尖却传来姜夔《扬州慢》的平仄韵律,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桥下流水突然泛起幽蓝,原是徐凝的“二分无赖”正在溶解,化作无数萤火没入芦苇丛,似在诉说着那逝去的风流韵事。此时画舫转过小虹桥,忽见对岸石壁题满历代诗刻,苔痕覆盖处,隐约露出苏东坡“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残句,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

水香榭的茶烟袅袅升起,如轻纱般弥漫在空气中。扬州评话艺人醒木一拍,隋唐演义便从茶碗里漾开,仿佛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他说伍子胥一夜筑邗沟,那坚毅的身影在岁月中熠熠生辉;说鉴真东渡时船头溅起的浪花,带着对信仰的执着与追求;说盐商女儿抛下的绣球化作并蒂莲,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与希望。茶客们嗑着五香蚕豆,笑声坠入湖面,惊醒了睡莲下的千年往事,让历史的尘埃在笑声中渐渐消散。忽有老者用广陵琴弹奏《潇湘水云》,弦音漫过石舫,将“夜市千灯照碧云”的繁华,都揉进了粼粼的波光,让人沉醉在这古典的韵律之中。

漆器作坊的窗棂漏下一地碎金,匠人正用鱼胶调和螺钿,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与千年技艺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他掌心的温度让千年技艺在漆面上苏醒:雷纹是春秋邗沟的浪花,带着岁月的灵动与奔放;云气是盛唐画舫的烟霭,弥漫着繁华与诗意;点翠是盐商宅院的琉璃,闪耀着奢华与辉煌。当最后一片贝壳嵌入漆胎,整件器皿突然泛起水光——原来他把自己掌纹的涟漪,也封存在了这永恒的镜面里,让每一件漆器都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当古渡口的灯笼次第亮起,当代青年抱着吉他坐在石阶上,他们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青春活力。他们唱汪曾祺笔下的咸鸭蛋,那质朴的味道仿佛带着家乡的温暖;唱运河船工的号子,那激昂的旋律仿佛诉说着劳动的艰辛与豪迈;唱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新编曲,让古典与现代在歌声中完美融合。电子琴弦震颤时,对岸五亭桥的轮廓灯忽然亮起,琉璃瓦当化作流动的星子,坠入年轻人的威士忌酒杯,仿佛将千年的文脉与现代的时尚交织在一起。此刻千年文脉在爵士乐与评弹的碰撞中重生,像瘦西湖的水,永远在古典与现代的堤岸间奔涌,永不停息。

渔火在墨色水面写下潦草的诗行,守夜人用长篙搅动星河,捞起半片破碎的月光。这微弱的光斑里,藏着邗沟开挖时的第一锹土,那是历史的起点;藏着盐商画舫坠落的璎珞,那是繁华的见证;藏着八怪泼墨时飞溅的露珠,那是文化的灵动。当晨雾再次漫过五亭桥,渔火将化作新的传说,而瘦西湖的水仍在流淌——它记得所有沉没的繁华,却从不为任何朝代停驻,只将千年的文脉,酿成永不干涸的诗,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传唱。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在人民网人民智作、中国诗歌网等10几家媒体发布文学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400多万字。文学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即将出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