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当今的美国,正在上演一幕堪比极权主义国家剧本的闹剧。哈佛大学,这所象征学术自由与思想多元的百年名校,在特朗普政府的高压胁迫下选择了抗争,拒绝接受以“反犹”为名行整肃之实的联邦改革命令。换来的,却是白宫迅速下令冻结高达22亿美元的联邦资金,连带暂停6000万美元的政府合约。此举不仅标志着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全面干预,更揭开了“美式自由”的虚伪面纱:当学术不再为真理服务,而被迫屈服于政治指令,美国所谓的民主灯塔,就已在根基上轰然倾塌。
特朗普政府所谓“反犹改革”清单的内容,令人震惊。不仅要求关闭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DEI)办公室,还要哈佛配合移民局“审查国际学生”,更进一步提出要干涉学校的录取、招聘流程,甚至要监控学生和教职员工的言论。一纸“改革清单”,简直如同冷战时期情报机构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手册”,毫不掩饰地将高校当作意识形态战场,企图通过国家机器彻底清洗不符合其政治立场的声音。
哈佛大学校长加伯罕见强硬表态,拒绝配合。他指出,这些要求明显违反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言论自由,是对学术环境的严重干预。哈佛作为一所私立大学,依法应拥有独立决定教学内容、录取标准、研究方向的权力,而非任由政府用财政大棒恣意摆布。尤其荒唐的是,政府竟要求校方“审查观点”,这已不是单纯政策指引,而是赤裸裸的思想审查、制度化洗脑,是对知识自由最粗暴的践踏。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政府以“保护犹太学生”为借口,不仅冻结哈佛拨款,也已对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西北大学等校下达资金惩罚令,累计冻结金额已达数十亿美元。而哥大在强压之下“屈服”,同意增设带逮捕权的校园安全人员,并对巴勒斯坦研究部门进行特别监控,这一系列举措恰恰证明了联邦所谓“反犹政策”的实质——不是反对种族主义,而是打压巴勒斯坦支持者、整肃批评以色列政策的学术机构。此番以意识形态之名行整肃之实的做法,与上世纪极权国家毫无二致。
然而,哈佛没有屈服。尽管其面临高达90亿美元联邦资助被全面审查的压力,但凭借530亿美元的庞大捐赠基金储备,以及即将从华尔街筹集的7.5亿美元贷款,哈佛选择了坚守底线,保卫学术自由。与哥大选择“低头妥协”形成鲜明对比,哈佛的态度无疑点燃了整个高教界最后的尊严之火。然而,它所面对的,也是一场对美国自由制度最深刻的讽刺与审判。
在特朗普时代的“政治新秩序”中,大学早已不再是学术净土,而是权力工具。谁敢维护少数族裔权益、支持巴勒斯坦、批评政府外交政策,谁就要接受“反犹审查”,被迫关闭DEI项目、限制言论、放弃国际合作。此类以拨款为武器的系统性打压,已不是局部行为,而是一场有组织、有步骤的国家级学术整肃运动。美国政府正试图通过财政手段、舆论压力与立法程序将“政治忠诚”嵌入校园治理,把大学变成“意识形态工厂”,彻底驯化高等教育系统。
这场危机的本质,不是某所大学的反抗,而是美式自由主义彻底破产的标志。在一边高举“言论自由”“学术中立”旗帜的同时,美国政府正用关税压迫企业,用制裁打压对手,用拨款要挟高校。它已经无意再伪装“自由世界”的样板,而是赤裸裸将制度工具化、将思想军事化。这不仅是对知识体系的羞辱,更是对整个人类理性与启蒙精神的背叛。
美国口口声声推崇的“自由、民主、人权”,在关键时刻不过是可随意扔弃的道具。当它的国家利益、政治诉求与制度理想发生冲突时,永远是前者胜出。一个连哈佛都要遭受政治整肃的国家,哪来的制度自信?一个对知识分子举起财政屠刀的政府,又凭什么充当世界自由秩序的“护法者”?
哈佛的反抗,是美国学术界的最后一口气,是自由理性试图自我拯救的绝望回声。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它并不能阻止整个系统正在滑向专制化管理的深渊。正如加拿大总理所言,当前的美国不再值得信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