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
我们都知道刘邦开辟了汉朝,他能够创下这样的丰功伟绩和他身边的杰出人才有关,在那时,韩信、张良以及萧何都是数一数二的才子,这样三位举国无双的英雄人物都在刘邦的身边效力,让原本没有什么能力的刘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能够打败项羽,也都是因为他手中有一大批人才,并且对他不离不弃,而项羽虽然有点本事,但是身边的大将陆陆续续都离他而去,因此最后还是败在了刘邦的手中,让他实现了开国皇帝梦。
虽说这三个人都是刘邦的得力干将,但是小心谨慎的刘邦并没有完全信任他们,而这三个人虽然有着一身的本领,但是对于刘邦这位君主还是很畏惧的,一直到最后三个人中也只有张良一人得以善终,韩信因为造反失败而被刘邦处死,就连身边帮了他许多忙的政治家萧何也常常遭到刘邦的猜忌,只能通过自己败坏自己的名声来求得平安。而作为与刘邦心灵最为相通的张良,也没有完全取得信任,但是却因为封地的选择而保全了自己,留了一个好名声。为什么张良会选择放弃三万户封地而只要偏远的一万户呢,下面就让我来说道说道。
对前朝的怀念
张良是韩国人,就是那个被秦始皇灭掉的韩国,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曾在韩国担任过丞相,所以他对韩国的感情是很深的。认识刘邦,也是因为他为了给自己的国家报仇,前去刺杀秦始皇,但是没有得逞,无家可归的他只能躲起来流亡。后来秦朝的暴政让老百姓越来越无法忍受,纷纷站起来抗议,我们所熟知的陈胜吴广起义也是在那时发生的。张良见此情况,也发动了一百多号人,组建了一支队伍,想反抗秦朝的暴政,但是光有一百多人是远远不够的,张良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势单力薄,想要扩大自己的实力,便想到了前往留县投奔景驹,就是在这留县路上,他碰到了日后他要鞠躬尽瘁的刘邦。
跟随了刘邦的张良在作战中遇到了想要推翻秦政的项梁,项羽叔侄二人,他们二人的队伍十分庞大,这些人聚集起来都是为了拥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新的皇帝,向张良透露了这个信息后,心系前朝的他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趁机推荐了韩王的一个儿子,希望也可以将他立为王,共同治理国家。本来就与张良有旧谊的项梁马上便答应了他的请求。这么看来,其实当时已经跟随了刘邦的张良重心其实还是放在韩王身上的,也难免后来刘邦会对他有猜疑。
鸿门宴一事看张良心在何处
我们都知道这鸿门宴是项羽专为刘邦而设的,项羽的叔叔早知此时,知道项羽在鸿门宴上要对刘邦等人赶尽杀绝,所以提前告知了曾对他有过救命之恩的张良,希望张良快快逃走,免得受伤。知道此时的张良只想避免发生,于是想办法让项梁和刘邦二人见面,这一面确实见的很值,两人居然结为了儿女亲家。有了这层关系,项梁便时常在侄儿的耳边夸赞刘邦,帮他说好话,想避免这场蓄谋已久的鸿门宴,留刘邦一命,项羽听了也有所心软。
宴席开始后,范增想在项庄舞剑时趁机对刘邦痛下杀手,可刘邦早有防备,樊哙的得力保护让刘邦趁机逃走,留下了张良一人与项羽等人打架周旋。可是项羽并没有对张良做什么,也没有为难他。这就可以看出来,在项羽眼中,张良根本就不是刘邦身边的亲信,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其实刘邦被封为汉王时张良作为身边的人并没有跟他前往封地,而是仍然回到了韩王身边效力。这些都可以说明,在很早的时候张良根本就不是刘邦身边的人,刘邦对他有所顾忌也是正常的。
韩信造反被杀
当了皇帝的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自然要把身边不可靠的人清理掉,才能稳固下来,先下手的当然是之前站在过对手项羽那边的人,韩信就是其中的一个。当年还是齐国人的韩信,有着一身的好功夫,他在刘邦和项羽的战争中大显身手,最终用计谋打败了项羽,帮助刘邦取得胜利。知道韩信能力的刘邦一直都很忌惮他,便找了借口将韩信赶出了自己的大本营,前往楚国当王。说白了,刘邦就是怕韩信谋反,取代他的位置。
楚国这个地方,看起来风风光光,其实连根基都没有打稳,对于刘邦来说,韩信若是有什么异心,没有个几年是准备不好的,并且这反叛的保密工作也不好做,所以几率是很小的。但即使他把韩信逼迫到了这种程度,也还是不放心,又给他降了地位。至始至终,张良都没有表过态,他知道刘邦想要的是什么,就是全天下都是他姓刘一家人的,如果真有人敢有什么动作的话,无异于寻死,他没有这么愚蠢的。
选择留县,保全性命
刘邦登位后,除了对韩信的处置,但自然便是张良了,他表示张良在这一期间功不可没,要大大奖励,并且让他在山东地区自己选一块三万户的封地。当今圣上让你选,你是不可能不去选择的,不选那就是抗旨了,后果会更加严重。可张良哪能不清楚,根据历史的往往,如果自己真要了这块丰厚的奖赏,那自己死期也就不远了,这礼物看起来十分贵重,但其实满满的都是对他的不信任。
领会到此意的张良便提出了只要偏远地区留县的一万户封地即可,并表示留县是他们二人初遇的地方,对于他来说意义十分非凡,其实张良还想以留县之名来表达把他留在这个世上的意思。如此心有灵犀的二人怎会不知道对方的意思,刘邦听到这个回答很是满意,念及旧情,让张良平平安安回到了封地。后来张良便深居留县,再也不过问官场的事情,就这样安安稳稳地渡过了一生。
都说张良才是智者,我也这么认为,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面对皇帝该给怎么样的回答,没有他人冲动,最后还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属实不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