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最近国内生猪市场的波动让很多养殖户和消费者都捏了一把汗。10月即将过半,国庆假期后,猪价经历了一波“先跌后涨”的走势。养殖端散户、集团以及二育中大猪相继出栏,供应压力有所缓解,市场认卖情绪减弱。受猪价处于阶段性底部的影响,二育入场积极性提升,推动猪价呈现高歌猛进的走势。此前,外三元标猪报价甚至涨至18.11元/公斤,短暂进入了“9元时代”。然而,随着市场情绪分化,养殖端认卖转浓,二育高价补栏标猪的积极性减弱,猪价出现2日连降。不过,昨日猪价下跌后劲不足,市场情绪再次变化,猪价呈现上涨“抬头”的走势。
据数据分析,截至当前,全国瘦肉型标猪出栏均价在18.08元/公斤,猪价上涨0.09元,市场呈现止跌反弹的走势。国内猪价上涨范围增多,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以及华中地区猪价大部偏强,西南以及华南报价偏稳运行。从分区来看,在北方地区,黑龙江报价在17.8元/公斤,辽宁报价在17.95元/公斤,山西报价在17.95元/公斤,河北报价在18.15元/公斤,京津地区报价在18.3元,陕西地区报价在18.2元/公斤,甘肃报价在17.85元/公斤。而在南方市场,四川报价在18.3元/公斤,云贵地区报价在17.75~18元,山东地区报价在18.1元,浙江报价在18.7元,福建报价在18.8元,河南报价在18.05元,湖南报价在17.9元/公斤。广东地区报价企稳18.9元,广西报价在17.65元/公斤。
尽管如此,消费需求方面并未有实质性的支撑。在北京地区,批发市场白条猪报价下跌0.3元,市场购销表现分化,部分市场剩货压力陡增。在上海市场,主流白条报价22.2~22.8元/公斤,市场上货增加,但购销表现一般。目前,虽然天气转凉,消费需求转入旺季,但由于替代消费较为明显,家庭跟进表现一般。近日,屠企开工率回落,样本屠企订单减少,日均屠宰量有所下降,消费缺乏实质性支撑。
从屠企猪源采购来看,东北地区散户及集团猪企出栏心态略有转强,二育入场积极性不高,购销情绪一般,屠企采购难度略有减弱。在华东以及华中地区,散户猪场认卖增多,集团猪企拉涨不及预期,多地规模猪企出现一定线下增量出栏的操作。本月,集团猪企供应压力尚存,规模猪企挺价意愿不高,屠企顺利收猪难度减弱。在南方市场,市场情绪一般,购销表现相对顺畅,部分地区集团猪企日均出栏计划完成较差。
因此,基于市场供需调整,虽然今天猪价呈现大部偏强的走势,但市场看涨情绪减弱,看跌及看稳心态转强。预计此番猪价上涨或仅是“昙花一现”,短暂猪价仍有下降的压力。后市需关注集团猪企出栏节奏以及二育表现。
面对这种复杂的市场情况,中央也发布了重要预警。当前市场呈现“供强需弱”格局,短期内产能去化速度滞后于消费恢复进度,价格难有持续性上涨动力。中央相关部门或通过调控冻肉收储、引导产能优化等措施稳定市场预期。对于养殖端来说,建议理性出栏,避免集中抛售,可分批出栏以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风险。同时,加强疫病防控,优化饲料配方以应对原料价格波动。此外,及时跟进国家产能调控及消费提振政策,调整生产节奏也是关键。
未来行情展望方面,短期内猪价或维持“底部震荡”格局,涨跌空间有限。若二季度消费回暖不及预期,叠加高温天气抑制需求,猪价可能进一步下探。中长期需关注能繁母猪存栏变化及终端消费复苏进度,供需关系改善后价格有望企稳回升。
各位养猪朋友们,你们怎么看这次猪价的变化?有没有什么好的应对策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经验和看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