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是一个多维度概念,理解其内涵需要从不同视角切入:
1. **系统性视角**:社会学奠基人涂尔干提出的"社会事实"概念,强调社会是超越个体的客观存在系统。这个系统包含:
- 制度架构:法律体系、教育制度、经济模式等制度网络
- 文化基因:语言符号系统、价值传承、集体记忆
- 互动矩阵:通过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社交网络形成的数字关系网
2. **认知心理学视角**:社会作为个体认知的参照系,通过"镜像神经元"机制影响人的行为模式。社会规范通过群体压力(peer pressure)和从众心理(conformity)内化为个体行为准则。
3. **博弈论视角**:社会是重复博弈的场域,"做人"本质上是学习合作策略的过程。阿克塞尔罗德实验证明,在重复博弈中"以牙还牙"(tit for tat)是最优策略,对应着社会要求的基本处世原则。
"社会教做人"的深层机制:
- **认知重构**:打破"自我中心"的朴素现实主义(Naive realism),建立社会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
- **规则内化**:通过试错学习将社会规范转化为习惯性反应,前额叶皮层与边缘系统的神经可塑性变化
- **策略进化**:从零和博弈思维向非零和博弈的认知升级,理解声誉机制的长效作用
当代社会的特殊挑战:
- 数字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双重规训
- 全球化带来的价值体系冲突
- 加速社会(Hartmut Rosa理论)中的规则迭代速度
成熟的社会化应是批判性内化过程,保持"认知弹性"(cognitive flexibility),在适应规则与保持主体性之间建立动态平衡。正如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强调的,理想的社会化应通过沟通理性实现,而非单向规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