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以“智慧可穿戴:始终在线、超轻量、超低能耗”为主题的芯原可穿戴专题技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炬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穿戴和感知事业部总经理张天益发表了《“表”里如一、“镜”益求精,智能手表与眼镜趋势探讨》的演讲。
张天益表示2024年是人工智能元年,炬芯进入3.0时代,炬芯规划了三代产品,去年第一代100GOPS产品,今年是第二代300GOPS算力、明年炬芯会基于12nm打造单核1T算力能效比达15.6Tops/W的第三代产品。
张天益表示其实做早有音频功能的“智能眼镜”更多是眼镜形态的耳机、去做普通语音交互。后来加上了光波导去做AI和AR信息提示的眼镜,更多的是做一些单色信息提示的眼镜。
“真正把这个市场引爆的其实是Meta的产品,也就是AR眼镜带上了Camera做拍照分享、以及做识人、辨物功能。它已经把这个品类引爆了,所以确实此时此刻这个品类应该是现在最火的一个消费类品类。”他指出 ,“当然我们其实最希望做到的是未来全功能的AI+AR眼镜,就是把这些技术做一个融合解决现在“不可能的三角”然后去做常态化的佩戴,去做多模态的交互功能强大的产品。”
他认为目前AI眼镜还有三点不足:
1、“不可能三角”矛盾。在续航、算力、重量这一边是不太可能做到的,是存在矛盾的、所以它短期之内没法满足全天佩戴和高性能要求的。Meta的AI眼镜续航目前可能会在3-4小时,真正全时间去录像的话可能只能做到30分钟,如果你要全天候佩戴显然续航不能满足。如果要做到十多个小时续航则要50g的重量,这个会有点吃力。如果能够放到30多克可能是大家比较满意的,但是如果放到30多克10几个小时续航怎么能够做到?这就是不可能的三角。
2.交互体验不足。实际体验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延时、反应慢,包括交互更多的是为手机去打造。
3.未来隐私与伦理争议。
他表示现在戴AI眼镜的人还比较少、大家没有意识戴着眼镜到处拍这个功能,这除了隐私以外还涉及到伦理,包括自己心理的接受能力。
“基于上述痛点,未来的3-5年很难能打造出一个我们想像的AI+AR全功能眼镜,更多的会在这些功能点上做取舍。例如:要不要带光机和波导?如果带了,可能在交互上要做得更好、包括产品定位可能更高。眼镜是重拍照还是重AI?如果重拍照摄象头可能要一千多万像素或者更高,如果重AI可能到500万像素就够了。包括因为没法大而全的覆盖全场景,我们是不是要做一些细分市场的切割?比如说在一些偏户外、偏运动、偏听障人士的这样一些群体。这是现在智能眼镜的一些思考的点。”他指出。
他表示目前全球数据暴涨,如果将如此大数据都传到云端其实是很难,所以更多的是要在端侧做处理后的数据再传到云端才是比较合适。“所以我们相信,在人工智能的时代,端侧才是未来,我们的芯片基本上也会沿着这条路去做发展和规划。”
******直播预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