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工商 - 娱乐 - 体育 - IT - 求知 -时尚女人 - 免费邮件 - BBS
国内 - 国际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人物 - 国际论坛
放眼天下
- 我想说
- 我想问
- 往日时事
今日各报要闻
- 中国新闻社
- 南方日报
- 南方周末
- 光明日报
- 解放日报
- 科技日报
- 北京晨报
- 北京晚报
- 羊城晚报
- 上海青年报
- 南京服务导报
- 扬子晚报
- 华声报
- 中国经济时报
- InfoWeb
- 信息产业报
- 互联网周刊
- 电脑周刊
- 生活视点

 
搜狐分类
- 新闻与媒体
- 报纸
- 北京
- 外交与国际关系
- 专题新闻
- 气象信息
 
新闻档案
首页>新闻>放眼天下

往日话题: 违规操作核设施 实在害死人 (Sam)(1999/10/3)

 

由于二战时曾遭受过原子弹轰炸,大多数日本人都谈"核"色变。9月30日,就在距日本首都东京仅140公里的地方,一座核能发电站的燃料工厂发生了较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再次引起日本人对核物质的惧怕和恐慌。

这次事故被日本政府发言人、内阁官房长官野中广务称作日本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到目前为止,55名该工厂的工人和最先赶来抢救事故的救援人员被证实受到核辐射,其中三人因症状严重被送进医院。而发生事故的茨城县东海村及周围地区数万人都有受到辐射的危险。

事故是由工人错误操作引起的。工人们本应用特定设备将2公斤的铀溶液倒入混合罐内制造供核电站使用的二氧化铀。据管理这家工厂的JCO公司东京总部官员氏原真人事后介绍,这是一件非常精细的工作。但工人们却违反规章,徒手用桶将16公斤铀溶液倒入了错误的混合罐。很快,核反应特有的蓝光出现,链性反应反生了。由于该工厂的设施不是核反应堆,不具有防护装置,因此核辐射不断向外泄出。

事故发生後,监视装置的警报大响,显示辐射线强度的「空间线量率」急速增加,在设施周围测到的辐射量一度比正常数值高出一万倍,而在两公里外的辐射量亦高出正常值十倍。州政府官员说,他们相信有包含阿尔法、贝塔、伽玛辐射在内的气体从工厂中泄漏出来。

3 名离现场最近的工人受到严重辐射。他们的白血球数量高得惊人。其中35岁的樱内久和39岁的莜原政太伤势最为严重,出现意识障碍、呕吐、腹泻及免疫系统转弱等受辐射 侵害的典型症状。医生打算为他们进行骨髓移植。另一名工人症状虽不严重,只需住在普通病房,但同前两人一样,活下去的希望很小。

这是这家核燃料加工厂第二次发生核泄漏事故。1997年 3月,这家核燃料加工厂发生火灾,由于灭火不利,10小时内再次发生火灾,还发生了一次爆炸,但并没有引起核反应,因此只有37名工人受到低剂量辐射。当时的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曾发表讲话说,这是日本最严重的核事故,反映出日本在应对核事故方面的能力很差。

没想到,日本有关部门并没有从上次事故中吸取足够的教训。两年后悲剧重演,而且这次的事故比上次严重得多。

核反应产生的恶劣辐射迫使东海村政府将居住在工厂周围300米内的大约150名居民疏散到一家社区服务中心。这些人直到2日核辐射逐渐减弱后才被允许回家。事故发生12小时后,当地政府还要求工厂周围10公里内的居民留在家中,不得出门。居民们被困一天后政府才宣布解禁。周围学校被下令关闭窗户,学生不得走出教室,因为室外的辐射很强。由于东海村的33000名居民及周围地区的人们都有受到核辐射的危险,当地医院已经开始为人们检查身体是否受到辐射。人们还被告知,若出外时遇下雨,必须抹去任何滴在身上的雨点。在这样的环境下,除非迫不得已,人们才不愿意出门呢。

9月30日的事故发生后,日本政府曾向驻日美军寻求帮助,因为日本缺乏处理这类事故的经验,但美军拒绝了这一要求,因为他们也没有能力处理这类问题。日本国民自卫队派遣了一个16人的防化小组前往出事地点进行勘查和救援工作。但是专家们认为该小组的装备太差,不足以应付这次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幸好,美国和俄罗斯很快主动伸出了援助之手。30日晚些时候美国宣布,美国和俄罗斯已经组成一支由核专家组成的救援队,将赶赴日本帮助处理这次事故。

中子与铀原子发生碰撞会导致核反应,铀原子分裂并释放出大量能量。而水能激发中子进行反应的能力。救援人员的第一步工作是将燃料罐周围的冷却系统内的水取出,理论上取出冷却水将中止原子核的链式反应,而后又用硼酸对铀进行了处理。经过17个小时的努力,不断自动进行下去的链性反应才停止,日本有关方面宣布这次核事故基本被控制住。

此次事故人们首当其冲要谴责的对象是JCO公司。该公司总裁木谷召开记者招待会,当众向受害的核燃料工厂附近居民和受惊的全日本国民道歉,他说:"发生了一起严重事故,导致了放射性泄漏,我们发自内心地深表歉意。"然后按照日本人的传统作法深鞠一躬。 由于这一事件,日本内阁重组也宣布暂停。首相小渊惠三召开了内阁会议,就核事故进行磋商。小渊还成立了一个紧急工作小组,由他本人直接领导。日本政府还承认在应对这次核泄漏事故时动作太迟。官房长官野中广务用日本人特有的用语说:"在一个现代化国家,发生这样的事故是令人羞耻的。" 尽管日本政府和JOC公司都作出了迅速反应,该出力的出力,该道歉的道歉,但日本国民还是对此事深表不满。人们纷纷要求日本政府追查事故的根源。人们不禁要问,这家工厂在两年多时间里,接连发生两次核泄漏事故,到底是什么原因?而这两次事故分别是日本发生的第一和第二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反核组织"公民核信息中心"认为这次事故使人对日本整个核计划的安全性产生怀疑。

国际社会对日本这次核泄漏事故给予充分关注。不少国际核研究机构根据日本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维也纳的国际原子能机构说,这次意外事故还不算太严重,约在最严重为七级的核意外评级中可评为四级。通常核设施外发生的少量核物质泄漏事故被评定为四级。

但是这次的核泄漏消息刚传出时,人们不知道危害到底有多大,只知道发生了核反应,因此十分恐惧。人们联想到1986年发生的曾使大批欧洲人受核辐射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和1945年长崎、广岛原子弹爆炸。后来随着有关情况的不断披露,人们的担心有所减轻。但人们对有关责任者的不满却更加高涨。人们呼吁对核电力行业进行改革。

1986年4月26日,屹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在前苏联、现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当时,位于现乌克兰首都基辅市以北13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前苏联最大的核电站,共有4台机组。在按计划对第4机组进行停机检查时,由于电站人员多次违反操作规程,导致反应堆能量增加。26日凌晨,反应堆熔化燃烧,引起爆炸,冲破保护壳,厂房起火,放射性物质源源泄出。 在抢救过程中,人们发现用水和化学剂灭火,瞬间即被蒸发。消防员的靴子陷没在熔化的沥青中。核电站急忙中止1、2、3号机组的运转,宣布电站周围30公里宣布为危险区,撤走居民。有2人在事故中当场死亡,在现场附近的另外204人受到辐射伤害。

直到5月8日,反应堆才停止燃烧,但温度仍达300℃。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漏事故污染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瑞典检测到放射性尘埃,其放射性超过正常标准100倍。当时苏联封锁了核事故的消息。直到瑞典境内发现放射性超标后,经过追查,该事故才被曝光。西方各国赶忙从基辅地区撤出各自的侨民和游客,拒绝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进口食品。

事故发生4个月后,前苏联官方公布,共有31人在事故中死亡,大部分是抢险人员,其中包括一名少将,203人患上放射性疾病;13.5万人被迫从危险地区撤出。到1992年,乌克兰官方公布,已有7000多人死亡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核污染。

靠近核电站7公里内的松树、云杉凋萎,1000公顷森林逐渐死亡。在30公里以外的所谓"安全地区",癌症患者、儿童甲状腺患者和畸型家畜急剧增加,80公里外的集体农庄,还有20%的小猪生下来发现眼睛不正常。从此,医学字典上多了一个词──"切尔诺贝利综合症"。

灾后两年之中,26万人参加了事故处理,为4号核反应堆浇了一层层混凝土,将其彻底埋葬。人们处理了2100万平方米"脏土",为核电站职工另建了斯拉乌捷奇新城,为撤离的居民另建2.1万幢住宅。这次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共计80亿卢布(约合120亿美元)。 此外,白俄罗斯损失了20%的农业用地,220万人居住的土地遭到污染,成百个村镇人去屋空。但是由于一些盗贼不顾影响,将人们遗弃的珍贵物品偷走,致使污染扩散到更远的地方。

由于土地、水源被严重污染,据有关专家说,10年后放射性仍将继续危胁着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约800万人口的健康。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影响将延续一百年。 核泄漏事故并不是经常发生。核能发电是人类发现的最节省自然资源的能源产生方法。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98%的石油依赖进口,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核能发电。该国共有核反应堆51座,核能发电占总发电量的三分之一。其它一些发达国家即使不甚缺乏自然资源,也愿意用核能发电。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都有相当一部分电力是由核能转化而来的。全世界有这么多核电站,并没有频繁地发生核泄漏事故。而已知的核事故都是由于操作人员违反规程导致的。由此可见,只要人们按照科学方法小心操作,核能这种神奇的自然力量会象一头被驯服的野兽,完全可以按照人们意志为人类服务。 核能专家们对JOC工厂的工人怎么能够如此错误地操作带有危险性的核燃料设施感到不可理解。按说从事这项工作的都应该是专业人员,可是看来这些工人根本不懂该怎么操作。美国和英国的同行表示,在他们核燃料工厂里从没发生过这类人为失误。因此事故的详细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调查。日本政府表示,尽管发生了这次严重事故,但日本无法彻底停止使用核能发电,因此今后将完善有关设施,在继续使用核能发电的同时,杜绝事故的发生。

(完)



Copyright (C) 1998-1999 Internet Technologies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