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飞是央视2005年的感动人物,他的事迹从南国大地掀起风潮,后席卷全国。他的死称得上惊天动地。然而,记得丛飞曾经说过,大概意思是:一到月底的时候,受助者就会打个电话,说,你该给我钱了,仿佛丛飞成了欠债人;
还有的受助者,大学毕业之后杳无音讯,连个电话都不曾联系过。也有的人打电话要钱买手机、买电脑…[详细]
“帮你,是别人善良;不帮,也不悖常理。没有人有义务来承担额外的东西。资助,是助人一臂之力的意思;但是,把资助当成义务,这种理解只能是索取了”…[详细]
资助本身就是一种自愿的、奉献的行为。人们能够在慈善事业中体现出自己的爱心善心,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个人的满足,“行善”,是他们的个人行为;
社会不要指望以道德名义来维护社会“公平”。人们没有权利去要求别人慈善,这个不应该用简单的道德“是”与“非”来评判…[详细]
当然受捐助者也没有必要因为这些就存有各种负担,只要善待捐助人的捐助款项即可。捐助人有权监管自己的捐款的使用情况,爱心人士的爱心、慈善、公益捐助不能成为一笔糊涂账…[详细][评论]
自己捐了钱,当然想知道钱都花到哪儿去了。可现在很多慈善机构在流程上不够透明,人们难免担心自己“无从得知最初想帮助的人们是不是真正得到了帮助”;
这几年曝光的一些善款被挪用、甚至基金会本身的丑闻,也让慈善组织的公信度打了折扣…[详细]
发达社会的慈善事业已具备组织化、网络化、制度化。在完善慈善税收减免政策,多做善事可少缴税;大学设立与慈善相关的专业以培养专门人才等方面,中国的制度环境还有待优化构建…[详细][评论]
一怕:惹麻烦 欠你钱的人来了,他会说,那么多钱都白白捐了,我那点钱就免了吧,算救济我一回;债主会来催债;化缘的也会没完没了地来找你。”还有一些富豪担心捐款“露富”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怕:钱去向不明 这几年曝光的一些善款被挪用、甚至基金会本身的丑闻,也让慈善组织的公信度打了折扣,无形中影响了人们的捐助热情和信心;
三怕:体制限制 在美国,如果企业捐款,当善款的数额超过应缴税收的10%,可以减免10%的税款。在中国,这个比例只有3%,而且就是这3%,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只有捐给七八家慈善机构能够享受;
四怕:被指“出风头” 一位富豪有一次公开表示要向教育事业捐款,结果立即遭到了舆论的嘲笑,认为他过分炒作自己…[详细]
资料显示,我国人均捐献款一度仅为0.92元,志愿服务参与率仅为全国人口3%。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说:“目前,中国慈善事业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公众参与率低。无论是公众慈善意识还是慈善机构捐赠机制,都需要积极探索并向国外借鉴经验。”
中华慈善总会每年收到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专项调查显示,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慈善捐赠。
据介绍,美国的慈善捐赠85%来自全国民众,10%来自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