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一个注定要用黑色笔填写的日子。那一天,唐山24万人被突然而至的灾难夺去生命,一座重工业城市瞬间夷为平地。
给中央报信,使党中央准确了解震中位置和情况的,是一个叫李玉林的人。当年,他一条内裤满身泥血,从地震废墟中爬出,来不及顾及家人的安危,就和三个矿友开车一路奔到中南海,为中央的救灾工作抢出整整一个白天时间。
7月20日,老人专程从唐山赶来做客搜狐聊天室。 [全文][我来说两句]
孙福安当年是38军112师摄影干事,在震后第二天到达唐山。在唐山工作拍摄3个多月,历经抗震全过程,保留了千余幅唐山抗震的珍贵照片。
唐禹民当时是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摄影干事,唐山地震后,他乘坐震后第一架飞机到唐山。而今,已经退休的他刚刚写完一部十余万字的书《我亲历唐山大地震》。
两名当年的随军记者来到搜狐聊天室,讲述曾经的唐山记忆和拍摄体验。[全文][我来说两句]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丰南地区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伤亡总数达95万人,其中死亡24.3万人。如此众多的伤亡者,让整个中国猝不及防,如何救援,如何救治,如何尽可能少的减少人员伤亡,中国的医护人员迎接了一场严酷考验。
7月20日,搜狐聊天室请来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李宗浩教授,李宗浩当年曾参与唐山震后医疗救治,印尼海啸和地震后,他又受国际救援组织的邀请,到印尼做灾后医学救援工作的专业考察和评估。对于大灾害之后的救援,李宗浩有着专业的认识和真实的体验。 [全文][我来说两句]
唐山地震当天,时任中国国家建委房屋抗震所副所长的龚思礼在上海主持一个会议,得知唐山发生大地震。 立刻返回北京,考察天津房屋损坏情况后,赶往唐山。
10年后,龚思礼带领他的同事做出了对唐山大地震中建筑震害的总结,并在借鉴唐山地震的经验修订了中国建筑抗震标准。
龚思礼做客搜狐聊天室,就唐山大震前后建筑抗震能力以及中国房屋抗震设防标准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全文][我来说两句]
1994年,在开滦精神卫生中心做临床医生的于振剑,在工作中不时发现一些因唐山地震而遗留的心理疾病患者,于是,他和他的同事们,开始发起一个调研课题,课题名称叫唐山地震对人类心身健康远期影响的系列研究,该研究延续至今,并将继续进行。
在于振剑他们的课题之前,唐山地震的心理创伤问题一直是一个空白。
于振剑做客搜狐,就课题组持续12年的研究成果和结论,以及自己的感悟与网友进行探讨。 [全文][我来说两句]
唐山大地震使开滦煤矿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各矿井全部停产、大多数建筑物被震毁、人员受到伤亡,百里矿区呈现一片瘫痪状态。
在地震之后,坚强的开滦人在震后第十天采出第一车煤,在废墟上重建出一个新开滦。而今,开滦作为全国500强企业之一,正在走向新的辉煌。
主持震后重建工作的原开滦矿务局副局长鲁云发、现开滦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苗久合做客搜狐,用亲身经历讲述开滦的毁灭与重生。[全文][我来说两句]
唐山大地震是一场悲剧,但悲剧的续集出现了喜剧——时隔30年后,当时的地震伤员张晓东和曾经精心救护他的洛阳护士马淑云最近喜定终身。
当年,马淑云就像姐姐一样照顾张晓东,换药时轻手轻脚的,生怕弄疼他。每天都到他的病床前和他说话,给他讲故事。在他可以下床之后,还时常带他到家里玩。
今年春天,去洛阳寻找恩人的张晓东见到马淑云时,在她身上找到了真爱。[全文][我来说两句]
唐山大地震所带来的惨痛教训,使得人类几千年来“人定胜天”的理念被摧毁。直至今天,地震预测尤其是临震预测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无数仁人志士为之殚精竭虑。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任振球研究员就是其中一员。任教授专门从事天地耦合预测,他主张继承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整体意识,交叉天文、气象、地理等诸学科,对重大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特大暴雨、台风等进行预测。尽管已是72岁高龄,步履有些蹒跚的他,却仍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奔波、呐喊。[全文][我来说两句]
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测?唐山地震前,中国的地震工作者到底都做过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果,为什么最后没有预报?…… 7月28日,搜狐聊天室请来中国中国地震局研究员耿庆国教授,耿庆国曾在北京地震队工作,他提出了旱震理论,并对唐山地震提前提出了告急,又成功预测了1990年代以来的若干次地震,我们请他来和网友谈谈我国的地震预报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和发展问题。
[全文][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