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事件 |
1979年4月4日 |
贝-布托的父亲、人民党创始人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被法院以谋杀政治对手为由判处死刑。1977年,时任巴总理的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在军事政变中被赶下台。 |
1986年4月10日 |
流亡在外的贝-布托从英国伦敦返回国内,领导人民党角逐议会选举。 |
1988年12月1日 |
时年35岁的贝-布托就任总理,成为巴基斯坦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她领导的人民党在当年11月的选举中获胜。 |
1990年8月6日 |
时任总统吴拉姆-伊沙克汗以腐败和解决民族冲突不力为由宣布解散贝-布托政府。 |
1993年10月19日 |
贝-布托再次宣誓就任巴总理。 |
1996年11月5日 |
时任总统法鲁克-艾哈迈德-汗-莱加里宣布解散贝-布托政府。 |
1999年4月14日 |
巴一家法院认定贝-布托腐败指控成立,但后来撤销了这一裁定。贝-布托开始流亡生涯。 |
2007年10月18日 |
贝-布托结束流亡,返回巴基斯坦。当晚发生两起针对她的自杀袭击,致100多人死亡、近400人受伤。 |
2007年10月27日 |
贝-布托回国后首次离开卡拉奇,回到南部信德省的故乡拉尔卡纳市,拜谒先父陵墓。 |
2007年11月1日 |
贝-布托飞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城市迪拜探亲。3日,再次返回巴基斯坦。 |
2007年11月8日 |
贝-布托说,她打算带领人民党支持者次日在伊斯兰堡附近城市拉瓦尔品第举行示威。 |
2007年11月9日 |
警方包围贝-布托在首都伊斯兰堡的住所,不准她参加在拉瓦尔品第举行的人民党集会。 |
2007年11月16日 |
巴警方解除对贝-布托的软禁。 |
2007年12月3日 |
贝-布托与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领导人、前总理谢里夫举行会晤,并宣布将开列参加议会选举条件。 |
政坛人士 |
履历 |
优势 |
弱点 |
佩尔韦兹-穆沙拉夫 |
巴基斯坦现总统。1999年,穆沙拉夫通过不流血政变上台,尽管遭到很多抗议,但迄今仍在政坛屹立不倒。 |
精明的外交政策以及国际支持。尽管在民调中从未取得过漂亮的数据,但穆沙拉夫懂得如何处理政治程序。此外,目前美国在巴基斯坦部族地区推行反塔利班行动,因此他不缺少国际支持。 |
来自军方的压力。穆沙拉夫通常按照军方的想法行事,如果军方认为他引起的安全问题多过解决的问题,将可能另选军队总参谋长。如果失去军方支持,穆沙拉夫的执政前景将是一片黯淡。 |
贝-布托 |
巴基斯坦人民党流亡领导人。1988至1990及1993至1996年两度担任总理。 |
代表了平民政治。她在流亡期间对穆沙拉夫军人政府的政策提出强烈批评。尽管已有多年不在巴基斯坦国内,贝-布托仍是巴基斯坦政坛的重要人物。如果巴基斯坦人民希望政府回归平民政治,那么布托和她的人民党将是首先考虑对象。 |
不受右翼人士欢迎。在她的两次执政期间,巴基斯坦政府都被指责为腐败盛行。此外,包括宗教组织和情报部门在内的保守势力都难以接受女性领导人,它们会采取各种举措防止布托掌权。 |
纳瓦兹-谢里夫 |
与贝-布托一样,谢里夫是90年代巴基斯坦平民政治的两大重要人物之一。他是“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的领袖,于1990至1993及1997至1999年两度担任总理。他在第二任期中被穆沙拉夫领导的政变推翻,流亡沙特。 |
谢里夫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平民政治家。由于对军人统治的抗议越来越多,军方可能将重新考虑策略并选择回到幕后。如果这样,军方希望能有一个“助手型”的政府处理日常事务,可以把精力集中到国家安全、外交政策等方面。谢里夫符合这样的要求:有经验、不令人讨厌、要求不高。 |
较低的支持率。谢里夫的名声不如布托那样“干净”,他的支持者仅局限于旁遮普地区。此外,他仅是一个“能够胜任的”国家领导人,不具备更强的能力。在流亡沙特之前,他的“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已出现分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