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
中国观察
默认标题
1 2 3 4
默认说明。

媒体的温度:救灾感动了记者 记者感动了大众

  地震以来超过2000名记者深入灾区,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可歌可泣的救援事迹,都是通过记者的笔和镜头传递出来…[详细]

记者就是抗灾一线特种兵 奔跑在余震频发中

  地震发生后媒体纷纷派出了记者前往报道。《京华时报》前方记者团的身影,仅仅是这支队伍的一个小缩影…[详细]

出版总署发慰问信:记者们辛苦了,请多保重!

  记者救灾无他物,唯有新闻篇篇来。你们在前方忘我工作的同时也请注意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详细]

东方汽轮机厂外钟楼未震倒 记录历史见证雄起

  绵竹汉旺镇东汽厂外有一个钟楼,大钟的时刻永远定格在2点28分。那口钟准确地记录了历史,却成为我心口永远的痛…[详细]

一线记者名单


 文字记者:黄东江、骆永红、徐一龙、是兆新、时光、卢国强、康少见、易靖、唐骏、王一波、田乾峰、任冠军、肖岳、王鹏、刘薇、叶洲、王阳、郭晓明、袁国礼、穆奕、谢语
 摄影记者:张伟、周民、张斌、夏永、王磊、任峰涛、范继文

记者手记                                              <<更多

大校一声吼:上飞机
  没有防晒经验,我的脸和皮肤被晒成了深红色,又痒又疼。下午3点半,我和同事康少见已经负重从龙门山镇走了20多公里,到了空军银厂沟附近一停机坪。一路余震不时发生,我们一边要躲避山上的飞来石,一边还要采访受困山民。这段路程,我们走了5个多小时…[详细]
京华“招待所”
  这已是今天的最后一瓶水,还要熬到明天,五个人不知如何过。一瓶水转了一圈,还有大半瓶,每人只喝了一小口。在灾区,可以要到食物,但很少可以要到水。没有灯光的映秀镇似乎比别处更黑,一龙哥几个找了一窝棚,前人留下的,五个人刚挤下…[详细]
沉睡不知5级余震
  在映秀的采访,身心俱疲。入夜,天气渐凉,把随身带的厚衣服穿了起来。我们5个人只有一个睡垫和一个睡袋,指望它们过夜,难。好在医疗救援人员多出一间“营房”,并答应让我们住,赶紧把行李搬进这个路边十平方米的小屋…[详细]
狗狗小黑的回家之旅
  我不会忘记那一只大概只有30厘米长,两三个月大的四川本地的小黑狗。没有人知道它的家到底在哪里,也不知道它的主人是谁,怎样出现在龙门山镇,又是怎样开始一路不停地翻山越岭,往银厂沟深处赶路…[详细]
 记者连线
  没有防晒经验,我的脸和皮肤被晒成了深红色,又痒又疼。下午3点半,我和同事康少见已经负重从龙门山镇走了20多公里,到了空军银厂沟附近一停机坪。在映秀的采访,身心俱疲。入夜,天气渐凉,把随身带的厚衣服穿了起来。我们5个人只有一个睡垫和一个睡袋,指望它们过夜,难。好在医疗救援人员多出一间“营房”,并答应让我们住…[详细]

版面展示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