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编者按

  美联社资深记者约翰-罗德里克3月12日早晨在美国檀香山去世,享年93岁。他曾因上世纪40年代前往战争前线采访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而享誉全球。可能是由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太出名了,因而国内对罗德里克研究的人不多,知之者甚少。
  而实际上,罗德里克的记者生涯跨越了新旧中国半个世纪的历史。在延安期间,罗德里克和当地人一样,住窑洞,睡简易床,在炭火盆边用便携式打字机完成他的新闻报道……[详细]

  跟随罗德里克追忆美国使团在延安的岁月

罗德里克与毛泽东及李讷
在北京清华大学与学生交谈
与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合影
 ☆ 美国星条旗在延安升起

  1945年,我第一次来到紧邻戈壁滩的被封锁的中国共产党首都延安,惊愕地注视着那里的一万个窑洞。当我看到星条旗在美国一个军事观察团的旗杆上高高飘扬时,心中愈发感到吃惊了。
  这个军事观察团通常被称为迪克西使团,是由美国官兵组成的一个小兵营,如今它几乎被世人遗忘。但是,这个存在仅4年的组织创造了一个纪录。它是第一个与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及其身经百战的战友们接触的美国官方组织,这比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早了28年。

 ☆ 艰苦的生活条件 床垫像纸一样薄

  我就住在其中一个窑洞里。这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住所:8英尺宽,10英尺长,光线从纸糊的窗户而不是玻璃窗柔和地洒进来。仅有的几件摆设就是:我用来放置便携式打字机的一张桌子、一把木头椅子、一个洗脸盆和一张床,床板就搭在锯木架上。
  最近的厕所在30米开外的地方,一个小小的炭火盆难以驱赶冬天的寒冷。我和迪克西使团的成员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每周到临时搭建的浴室洗一次澡。但是,与中国共产党人相比,我们要干净多了。

 ☆ 见证毛泽东迎接马歇尔

  马歇尔的名字后来几乎成了欧洲战后重建的同义词。在中国,这位长着一副沧桑面孔的上将似乎成功地说服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组建卓有成效的联合政府。在几周时间里,他为国共双方带来了此前似乎无法实现的停火。在几个月之后的1946年12月,他又在前往美国向杜鲁门汇报成果的途中在延安逗留了一个晚上。
  毛泽东及其助手脱下破旧不堪的衣服和布鞋,换上新做的毛料套装和像样的鞋子在机场迎接马歇尔。毛泽东和马歇尔乘坐迪克西使团提供的卡车来到镇上。

 ☆ 政治讨论始终是美国使团的禁忌

  在延安逗留的整个过程中,迪克西使团中很少有人有机会了解友好的共产党人的想法。东道主带他们去射猎野鸡,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到他们的营地看美国电影,但是政治讨论始终是禁忌。
  1947年3月,也就是我到延安15个月后,随着国民党军队向延安步步逼进,迪克西使团把车辆都交给了共产党人,并和他们一起撤离了延安。当我要求结清自己的食宿费时,伊顿说毛泽东已经主动表示钱由他来付。多年后出现了麦卡锡煽动的反共浪潮,但我当时仍然谨慎地认为,钱应当由美联社出。

 ☆ 结识中共高层 到毛泽东家做客

  有一天,毛泽东邀请罗德里克吃晚饭。当时共产党被国民党包围,很难获得好的食物或更换新衣,非常贫穷。所以当晚当食物被端上桌的时候,罗德里克非常惊讶。
  毛说,鱼是来自50英里以外的小溪。他笑着说:罗德里克先生,我必须告诉你,因为你是我们的客人。当然,我们平时不是这么吃的。毛对我说,请警告美国人民,蒋介石是不能被信任,我们当然会合作。我们感激杜鲁门总统对防止内战延续做出的努力,但我们担心这不会成功。

 ☆ 欣赏周恩来 彬彬有礼

  在重庆,他见到了周恩来。作为一个善于观察的新闻人,他注意到周恩来在饭后拿出象牙牙签剔牙。他认为这是个了不起的人,彬彬有礼,气质潇洒。
  1971年中美开展乒乓外交。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周恩来总理接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他一下子认出了罗德里克:‘您好,罗德里克先生,’并指着人民大会堂:‘你看,比延安如何?’罗德里克赶紧回答:‘当然,两个天地。’”

  罗德里克的幽默

 ☆ 追忆乒乓外交 耍花招引起周恩来注意

  4月14日下午,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随团采访的美联社驻东京记者罗德里克在周恩来来到时,想了一个花招,以一种弯膝半蹲的姿势,有意识引起周恩来注意。罗德里克曾访问延安时,见过周恩来。周恩来马上认出了罗德里克,走过去首先跟罗德里克握手:“这不是罗德里克先生么?我们好久没见面了。”
  罗德里克十分感动,握着周总理的手直摇。“我在富丽辉煌的大会堂见到总理,想起在延安窑洞里、在油灯下跟总理促膝夜谈,感慨万千。你们伟大的国家伟大的革命前进了。”

2004年罗德里克在日本
2006年在美联社总部

热点专题 更多>>
买房还是炒股?
法国的另一种声音
大熊猫北京行
冷静面对西方嘈杂舆论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