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的宏大主题面前,个人命运往往是渺小而琐碎的。然而,之所以选择絮絮叨叨地讲述这些沉寂的个人史,是因为这才是活生生的现实。无论从社会学、人类学还是历史学的维度来看,他们才是真实的中国。 >>>民富论:2010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老孟看着曾经的皮毛厂变成了如今的住宅楼,心中五味杂陈。更让他心情复杂的是,拆迁后的新家地址,就在眼前这个看上去很气派的小区里。曾经他把自己的所有热情都寄托在厂里,日日以厂为家,如今他仍在这个地方安家,却已人是物非。
老孟所在的皮毛厂曾是一家国营企业,厂子虽然不大,但在整个八十年代,却做得红红火火。厂里生产的皮毛制品远销欧美和日本。老孟那时候还是小孟,这是他第一个工作单位。他从普通工人做到了车间主任,又从车间主任做到了生产科科长,他把最好的时光都奉献给厂里,而自己也和厂子一起成长,一起经历火热的年代。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孟没想到,自己能在这小厂里呆一辈子。
厂里的效益在90年代中期开始走下坡路,也就在这个时候,老孟第一次听到了“经济转型”这个新鲜的词汇。产品做得越来越好,可是销路却越来越差,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工人们的干劲慢慢没了,混吃混喝代替了从前的热火朝天。厂里有一小部分人果断的出走,选择了下海或者单干。老孟也曾受到这样的鼓动,但他坚持没走,他坚信厂子还会好起来的。
皮毛厂并没有发生老孟预想中的变化,亚洲金融风暴的来临把厂子逼到停产的边缘。在2000年,他们迎来了破产改制的命运。在这之前的几年里,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很多下岗工人。但对于皮毛厂里的老员工来说,“下岗”这个词具有太强的冲击力,被一家国营工厂扫地出门的待遇太过挑战他们的想象力和承受力。他们既不明白“下岗”的原因,也搞不懂“改制”的将来,只知道自己不再属于这个地方。那种感觉就像自己的孩子突然被扔到天边,再也找不着。
而更让工人们难以理解和容忍的是“买断工龄”,可在厂领导拿出的国家红头文件面前,他们又无能为力,只能不解的接受。辛辛苦苦几十年,几万元就是岁月的价格。老孟记得自己的工龄价格是4万多块,拿到钱的那一刻,他和皮毛厂将近20年的情缘被一刀两断。
改制的结果是,“皮毛厂”变成了“皮毛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老厂长退休,新董事长带来了一个新的管理队伍。而把人生最好岁月都奉献给厂里的工人们,则被推向社会,成为另一个拥有尴尬称谓的群体:4050人员。下岗的老孟看不懂这改制,他不知道该不该抱怨,又该向谁抱怨。老孟觉得时代变了,他所能做的,就是对这个正在巨变的时代深深的叹息。
因为在皮毛领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老孟后来以合同工的身份进入了另外一家公司。再后来,新改制的皮毛公司将土地卖给了房地产商,如今,马上要到退休年龄的老孟又碰上了拆迁。进入天命之年的老孟现在很信命,命运如此,他也无可奈何。只是每次翻看老厂的旧照片时,看着照片里昔日的光荣岁月,他都会把自己的思绪拉回到那个火热的年代,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