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华西村,一个几乎不能再被复制的中国经济神话。吴仁宝,这个曾经的华西村掌门,用“中国特色”缔造了集体经济的奇迹,也让华西村打上吴氏个人烙印。没了吴仁宝,华西村的神话还会继续下去吗?[滚动][图集][视频]
吴协恩:华西的转型思路,一是由数量向质量转,二是由体力向脑力转,三是由传统向现代转……[详细]
张桂英是地道的华西村村民,经历了华西村房屋变革的5个阶段。她似乎天然有一种集体主义情怀,“村里叫我干啥就干啥,我永远服从分配。”[详细]
企业家吴仁宝:吴仁宝在华西村里当了创纪录的48年的村党委书记,他既是一个农村基层政权的领导者,同时又是一个乡村公司的企业家。
政治家吴仁宝:他深知自己的符号化意义,小心翼翼地饯行着自己的政治智慧。甚至连华西村的建筑都渗透着吴仁宝的政治智慧。[吴仁宝的“强人治村”模式]:背后也是公众对于华西村村务、财务、基层民主等诸多问题的关注与疑虑。
从昔日人人穷得没饭吃,到今天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人均存款超百万元,华西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创造了中国农村多项“第一”。[详细]
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人均存款超百万元,在很多人看来,华西村是人间天堂。2003年,《南方周末(微博)》的一篇报道曾在最后追问华西村,什么是幸福?一名民工说:“幸福就是当个华西村村民。”但在很多华西村本地人看来,他们却感觉不那么幸福?集体主义的华西村是吴仁宝的天地,用经济利益把村民牢牢的拴在村里。自由还是物质?村民们到底该选哪样?[详细]
吴一家22人处在“金字塔”的顶端。1家3代人几乎都担任重要领导岗位。从党内职务来看,占党委总人数的72%,四个儿子可支配资金占华西村总量90.7%。 [详细]
华西村禁止夜生活,禁止养猫,每天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村民头脑。 意识形态的灌输在华西村产生了一种集体主义下的群体无意识状态。 [详细]
华西的资金管理让每个人都成为集体系统的齿轮。在享受一定层次生活水平下,牢牢套住每个人。一旦离开华西,房子、奖金与分红之类福利都将收回。[详细]
几乎家家都住别墅,口袋里的现金却很少,大多家庭净资产都是负的。 “我们都倒欠大队很多钱,只能用未来的奖金来归还。”一位村民无奈地说。[详细]
贡家为了享受华西村的别墅使用等权益,需要付出的,是三个劳动力,几乎全年无休地为村办企业每天工作八小时,只有春节两天假期。[详细]
在华西村怪异的村制下,中心村、周边村、外来工,就像华西村的三重世界,各自都有各自的诉求和忧愁。在自由和物质分配之间,似乎谁都不满意。[详细]
其实,从一开始,作为乡镇企业,华西村的“成功”并没有多少特殊之处,乡镇对企业的控制,以及领导层占有股份的比例相当小等。因此,华西村的崛起不过是特定发展阶段内乡镇企业整体辉煌一个案例罢了,并没有多好的特殊性,更很难成为论证集体经济优越的证据。
上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在中国农村的全面铺开,当时全国的主流声音是,“包字万能,一包就灵。”可当时吴仁宝和华西村已经让集体经济红火起来,他最后决定,“不分不包”,继续集体经济。进入1990年代末期,相当多的乡镇企业转变了体制,通过转制,一方面企业与乡镇政府脱钩,取得了更大的自主权,一方面则是股份量化到了个人,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企业领导获得了相当比例的股份,成为了企业的实际控制人。 [详细]
直到今天,华西村集体村党委依旧是企业的直接控制者,尽管华西村企业集团拥有了多家上市公司,华西村村民的股份却不具有多少流动性,吴仁宝等领导层也并没有在股权上成为绝对的控制人,与此同时,至少从表面上看,华西村的发展并未受到什么影响,而是又上了一个台阶。[详细]
借助这种治村思路,吴仁宝的如意算盘得到了实现:大华西村的成形、上市公司指标的获取,高额贷款的申请,与其说是华西村经营效益的体现,不如说是华西村坚持政企合一和集体主义得到的回报。从吴仁宝给摩天楼取的名字上,也可以显示出他的政治智慧,“增地空中新农村”,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它打着节约利用土地和新农村建设的旗帜,更易赢得官方的支持。[详细]
类似华西村这些少数坚持集体经济的村庄形成发达的工业经济有多方面原因:带头人的个人魅力,带头人营造的对农民的特殊影响方式等是重要原因。这些村庄对拥有个性的领导人极其依赖,他们的去留将影响村庄未来的命运。[详细]
上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在中国农村的全面铺开,可当时吴仁宝最后决定,“不分不包”,继续集体经济。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吴仁宝创造了奇迹。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华西独特的集体经济模式,是否能够存续下去?[详细]
华西村的持续取决于接班人。吴仁宝最大优势是学习能力很强,能不断吸收新东西.未来的华西村领导人如果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种模式还可能存在。如果这个接班人选错了,一个自大、自傲、不思进取的主,可能很快就倒了。[详细]
随着拆迁和利益分配不均等矛盾出现,华西村原来那一套管控模式遭遇到越来越多的新挑战,几百人的村庄,原来那一套管理可能有效。但当村庄发展到几万人规模时,还按照原来村庄的管理模式,就会有问题,必然会遭到质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