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总策划252期

  • 上世纪80年代贾大山(左一)参加人民文学笔会。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习近平的“知己和榜样”

导读2014年1月13日,《光明日报》上一篇名为《忆大山》的纪念文章,揭开了30多年前一段有关友情、知己和勤政的往事。文章的作者,正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这是习近平16年前写给已故老友、作家贾大山的一篇纪念文章,最初刊发于1998年第7期的《当代人》杂志。16年后,贾大山忌日临近,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康志刚在博客上重发此文。

  在当年的这篇祭文中,习近平写道:“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行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

  作为这段故事的另一位主角,贾大山是谁?他如何成为习近平的知己?他又何以成为总书记的“参谋和榜样”?

             【贾大山小说《门铃》在线阅读

1.“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

1982年,农民作家贾大山39岁。他在河北省正定县文化馆挂着闲职,业余时间写写短篇小说。

在朋友们记忆中,贾大山身材瘦小,有一张黑里泛红的面孔,身上透着质朴的农民气息。文化馆同事评价称,贾大山是一个守得住寂寞,能埋头写作的人,很少出头露面。

那年3月的一个春夜,一次意外会面改变了贾大山的人生。

当晚,贾大山正在文化馆内和朋友聊天,一个身材高大的小伙子前来拜访,看到贾大山在忙,小伙子没说话,礼貌地坐在一边等候。

来客是刚刚就任正定县县委副书记的习近平。那年,习近平28岁,这是他到正定县的第一个晚上。到了正定县后,习近平就决定拜访贾大山,他先是让县委办公室的人带他去找贾大山,最后找到了文化馆。得知习近平身份后,贾大山开玩笑说:“来了个嘴上没毛的管我们。”

礼贤下士的习近平并未介意这样的问候方式,笑着跟他打招呼——彼时,被誉为农民作家的贾大山已颇有名气,曾发表过《花市》、《风铃》、《取经》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短篇小说。在调任正定县之前,习近平就读过他的作品,“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两人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临别时,贾大山拉着习近平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近平,虽说我们是初次见面,但神交已久啊!以后有工夫,多来我这儿坐坐。”然后一直把他送到大门口。

贾大山将这次会面的经过告诉老同学,河北作家王志敏。多年后,王志敏写了散文《贾大山和习近平的交往》。王志敏告诉记者,他推测,习近平刚来就去拜访贾大山,是因为贾大山是当地文化名流,而正定是历史名城,“书记对历史文化方面非常重视”。

那次会面之后,贾大山便常常以茶宴客,邀习近平聊天。聊兴酣畅时,茶叙偶尔会升级为酒叙——茶几上摆放着用小刀切开的香肠,旁边是就要见底的北京二锅头。

聊天时,多半时间是贾大山在讲述,习近平在倾听。在不熟悉的人看来,贾大山总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但在习近平眼中,贾大山不但健谈,而且出口成章——朋友们回忆称,这便是贾大山的个性:当他和你有共同语言时,他就会滔滔不绝;而当他和你没有共同语言时,即便你和他面对面地坐上好长时间,他也很少和你敞开心胸。

多次交流中,习近平从贾大山那里获知了许多关于正定县县情、社情和历史的情况。对于刚刚走马上任的习近平来说,这些信息弥足珍贵。

正定县是习近平离开中职机关后,被组织分配至地方锻炼的第一站。2000年,习近平接受《中华儿女》专访时称,之所以要到基层去,是因为基层离群众近,最能磨练人,“当‘左’的东西都解除了,更要去奋斗、努力,好好干一番事业”。

身为农民作家,贾大山开过荒、种过地,钻过乡间灰窑、进过草台班子。他既有习近平渴求的基层经验,又乐于向习近平敞开心胸。也正因于此,多年后,他被习近平称赞为 “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

2.“行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

习近平将贾大山称为“知己”——是“行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

1982年,相识的第一年,习近平邀请贾大山“出山”主持正定县文化局工作。当时习近平问贾大山:“大山,你能否短时间内把文化局的面貌改变下?”邀请发出的当日,县委常委会便做了决定:由贾大山出任文化局局长,第二天走马上任。

贾大山不是党员,但为了方便贾大山工作,习近平和县委特地给文化局破例开了绿灯:不设党组,人事任免可以在局长办公会上议决。这在当时的县级政府部门里可谓“特区”。

贾大山不负众望。甫一上任,他便在全局会议上发表了施政纲领,核心内容是“三不”:不搞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搞不教而诛,不要不干正事。本来习近平请贾大山出山,正是让他稳定文化局的混乱局面。

贾大山成功了。他并没有搞“新官上任烧三把火”,而是采取了稳当的冷处理。“不搞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用意正在于稳定军心,让大家不要担心“顶子”和“位子”,努力干好自己的事。

王志敏说,他的老同学贾大山之所以能和习近平成为好友,或许是两人性格和行事上有诸多相似。贾大山为官清廉,担任文化局长9年中,在正定留下了良好的口碑:文化局里没有一笔吃喝账;经他手的文物修缮工程也无铺张。习近平在1998年的《忆大山》中,用“清正廉洁、勤政敬业”形容贾大山。

王志敏回忆,在正定,习近平同样节俭,下乡考察,在食堂吃饭,每顿都会付粮票,从不白吃白喝。许多年后,当年这位骑28永久自行车上班下乡的县委书记成为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他提出杜绝奢侈、浪费之风,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率先垂范,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

2013年7 月,已是总书记的习近平回到正定调研,依然吃着简单的饭菜——乱炖、素包子、缸炉烧饼——不上酒、不上烟,一餐算下来每人20多元。这和当年正定的情形如出一辙。

在朋友看来,“勤政”是贾大山与习近平的另一个共同点。贾大山上任后,为维修当地历史文物到处奔走。他十分重视恢复古迹的原貌,力图展现原汁原味的历史。他的努力也得到了朋友习近平的支持。这位县委书记亲自出马,帮助县文化局申请维修款项。

王志敏说,习近平和贾大山都非常重视调研工作。贾大山在历史文物维修方面事必躬亲,经常亲自到场实地考察,一旦确认某个文化项目需要款项,便会用尽全力去跑款项,不达目的绝不休息。正定当地的钟楼、凌霄塔、大悲阁等古迹的修缮工程,都是贾大山亲自去北京跑来的。习近平在政事上同样重视实地调研,一旦下了决定,便坚决推广政策。80年代,在习近平的推动下,正定在河北省率先实行了“大包干”。

生活中的习近平和贾大山也有许多共同之处。贾大山是至孝之人。1997年,王志敏去医院探望贾大山,弥留之际的作家怕90多岁的老母亲孤单,不忘让守在病榻前的妻子回家陪伴老人。他最后的遗言是:“照顾好我母亲。”老友习近平同样重视孝道,据新华社报道,习近平的母亲齐心已近90岁高龄。习近平常常在饭后,拉着母亲的手陪她散步、聊天。

3. 用文字与社会对话

习近平常年阅读贾大山的小说,他评价这位老友的作品:“对人们反映强烈的一些社会问题,大山往往有自己精辟独到、合情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全国文学界,贾大山与贾平凹并称“二贾”。他的小说《取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与另一篇小说《花市》一起,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贾大山的朋友多来自市井,他小说的灵感、素材、原型也尽是市井百态。他通过这些故事诉说世事、暗喻官场。

在短篇小说《门铃》中,贾大山通过“老夏”当局长时和退休后家中门铃的变化,讲述世态炎凉;在被收入语文教材的《花市》中,贾大山塑造了一个不怕官员、不畏强权的卖花小姑娘。著名作家铁凝如此评价贾大山:“在贾大山的世界里,有乐观的辛酸,优美的丑陋,诡谲的幽默,冥顽不化的思路和困苦的温馨。”

十几年前,身为作家的贾大山用小说与社会对话。十几年后,习近平也开始像老友一样通过文字同民众交流。主政浙江期间,他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专栏上发表了232篇短论,以平等交流的语气,回答现实生活中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被当地人评价为“用大白话,谈大问题”。

朋友贾大山早就用诙谐的语言勾勒出习近平在正定改革中的形象:“他不是穿西装的改革者,锐意进取而锋芒毕露。让人们接受历史性变革的同时,还能悠哉悠哉地喝上一盅。这是一位含笑进取的改革者。”

离开正定之后的习近平常常给贾大山写信,有时却收不到这位作家朋友的回信。贾大山曾告诉王志敏,他想念习近平,但怕回信影响习近平的工作:“近平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工作,肯定压力很大,很忙。”

这样的关系一直持续到1997年的2月20日,54岁的贾大山因病谢世。11天前,已是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又一次回到正定。他和贾大山见了最后一面。那时贾大山身体已极为虚弱。两位老友一起照了最后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最终也成为了贾大山和别人的最后一张合影。

1998年的一天,习近平的秘书通过电话找到河北作家康志刚。贾大山曾是康志刚的伯乐,二人平日师徒相称。秘书对康志刚说,习近平亲自为贾大山写了一篇纪念文章。那时康志刚正在《当代人》杂志担任编辑,于是他以责任编辑的身份为习近平发表了《忆大山》。

样刊出来后,康志刚得知习近平正在苏州出差,便把样刊寄到了苏州。康志刚说,拿到样刊后,习近平通过秘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康志刚后来又与贾大山的儿子贾永辉一起,着手《贾大山小说集》的编撰。新书出版后,他们又把样书寄给习近平。同是这一年,正定县文史资料室出版《大山在我心中》,习近平撰写的《忆大山》成为该书序言。

17年后,贾大山忌日临近,康志刚在博客上重新发表了《忆大山》,并在第二天得到了《光明日报》的转载。而此时,这篇悼念文章的作者,已经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老朋友的哀思穿越了时光,习近平这样追思老友:“大山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好兄长……他走得那样匆忙,走得那样悄没声息,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愫,清正廉洁、勤政敬业的作风,襟怀坦荡、真挚善良的品格,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精神,都将与他不朽的作品一样,长留人间。”

往期回顾更多>>
经典报道
2013.12“伪卖国贼”浩二的生存逻辑

在民族主义夹缝中,他探寻着日本演员的中国生存逻辑。他的命运随着中日的民间情绪起伏。详细>>

2013.11三中全会亲历者揭秘

随着“改革决定”的最终出炉,这些代表亲历们也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详细>>

2013.10深圳“厂妹”再调查:走失的荷尔蒙

在一个汇聚了几十万年轻人的大工厂,性成为一个敏感又禁忌的话题。详细>>

2013.9起底秦火火:谣王是怎样炼成的

他们在虚拟江湖中嚣张行走,无人制约。关注度带来了财富,也将他们引入深渊。详细>>

2013.8上海买春案爆料人:法官的地下世界

一位因觉官司蒙冤,反复申诉无果的上海人,完成了一场“非典型式复仇”。详细>>

2013.7对话纪英男:高官包养是一种病毒

她描述了一个隐秘的世界。那里穷尽豪奢、纸醉金迷,高官用巨款给爱情镀上闪耀的金光。 详细>>

2013.6中国性玩具大亨:你所不知的催情内幕

那层神秘面纱背后:催情药都是假货,避孕套有几十倍利润,全球性玩具70%产自中国。 详细>>

2013.5长沙坠井女孩:60天生死旅途

暴雨从苍穹倾泻而下,冷雨夜中,一次意外的失足,女孩跌入了无边无际的黑暗。详细>>

2013.4独家调查:H7N9感染者的最后12天

他在痛苦中飞速冲向死亡,最终加入到冰冷的数据统计之中。详细>>

2013.2生死金岭镇:污染阴影下的死亡村落

小镇井眼封闭,蚊虫绝迹,部分人相继患上胃癌、肺癌、食道癌,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村落。详细>>

2013.1孤儿葬身火海背后:兰考妈妈的是与非

袁厉害躺在病床之上,心力交瘁,她试图向来访的记者辩解,但又很快陷入昏迷。详细>>

精品栏目推荐更多>>
  • 出 品: 搜狐新闻中心
  • 总策划: 王 鹏
  • 时 间: 201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