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和杨利伟是战友” |
 |
 |
| NEWS.SOHU.COM 2003年11月28日07:40 大众网-齐鲁晚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杨利伟有一位在航天中心一同训练的战友现在在商河呢!”昨天,看到本报有关海尔航天展将在济南举办的消息后,一位叫董延贞的热心读者打来电话报料。记者闻讯立即赶到商河,见到了和杨利伟一起在航天员训练中心进行航天适应训练的王德全。
有幸成为航天训练员
26岁的王德全是商河县城关镇三里村人,现在商河开了家手机店。1995年12月入伍后,先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刚到新兵连三个月,他就遇到了选拔航天适应性训练员,要求身高在1.68—1.73米之间。王德全的身高是1.72米。王德全记得当时选拔非常严格,先从1200人中选出800人,再经过筛选,最后只留下12人。王德全非常荣幸地被选中了。
然后,他们12人被送到了北京一个航天员训练中心,开始了虽然艰苦但令他们一生都为之自豪的三年训练。
训练艰苦超乎想象
据王德全说,航天训练设备有转椅、离心机、冲击塔及模拟太空生活的太空舱等,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模拟失重训练。
在失重训练中,他们七天七夜头部向下,吃喝拉撒都躺在床上面不能动,最后连大便都拉不出来,甚至腿都变细了,训练结束需要很长时间适应才能站立行走。还有在太空舱里做的模拟高速升降训练,全身都像被极重极重的东西压着,十分难受。模拟太空生活的训练也非常艰苦,训练员处在模拟的数千米高空中,要在里面呆上三天三夜。
王德全说,当时有人担心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会对身体不利,但退伍这几年,王德全几乎从来没生过病,人人都说他的身体好。
和杨利伟在一起的日子
虽然和战友们分手已四年了,不少战友的名字都想不起来了,但王德全对杨利伟的印象仍然非常深。王德全说,他刚到训练中心没多久,杨利伟他们就来了。王德全所在的是锻炼员中队,而杨利伟所在的是航天员中队。杨利伟非常幽默,经常和战友们开玩笑,而且特别关心人。
“杨利伟的篮球打得非常好。”王德全说,我们两个中队经常在一起打比赛,但大家在激烈的争抢中非常友好,尤其非常注意不要把航天员中队的战友们碰伤了。在那里,他们被称为“大熊猫”,意思是要重点保护。在训练中也是这样,各种训练设备我们锻炼员中队先上,然后他们再进行训练,这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他们。
难忘飞天成功的时刻
说到“神五”飞天的时刻,王德全说,在火箭腾空而起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像与杨利伟一起飞向了太空,甚至有一种训练时出现的感觉。毕竟,中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也曾有他的一点奉献,他真是太自豪了。
他说,自从1999年退伍,觉得自己像一下子从“太空”回到了“地球”,虽然他经常兴致勃勃地讲航天训练中心的生活,但家乡人对此了解太少了。“不知道航天展中有没有认识的战友来,我到时一定去看一看。”王德全充满憧憬地说。本报记者 董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