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Sohu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
杭州日报:2003我们携手共度

NEWS.SOHU.COM  2004年01月02日10:31  杭州网--杭州日报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2003,已经成了去年,其实也就在昨天。

  昨天的事,今天历历在目。我们都曾关注。

  2003年是多灾的一年:美英联军打着“解放”的旗号直捣伊拉克、“SARS”的病毒披着感冒的外衣侵蚀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一轮红日却在2003年无情地炙烤着我们的大地……

  2003年更是团结奋进的一年:“神舟五号”载着咱中国人民上天了、肆虐的非典遭到无情的遏制、一湖二塔三岛三堤的美妙身姿尽显世人面前……

  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回味,令人回味的2003已经过去,回味的同时,我们一起为2004年祈福……

  关键词新西湖

  民心工程利在千秋

  记者许静凯

  如果给杭州年度亮点排个坐次,相信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为新西湖投上一票。的确,作为杭州景区保护和建设的大手笔,涵盖了“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梅家坞茶文化村建设工程和新湖滨景区建设工程”的新西湖“三大工程”,从启动、建设、直至亮相,无不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为了将这一宏大工程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杭州日报策划并推出了一系列有相当影响力的重头报道,为新西湖的建设有力地助推了一把。

  作为一家地方主流媒体,如何让全社会充分了解和支持新西湖建设的历史原因和深远意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三大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杭州日报策划了若干组深度报道,如工程启动不久后的姊妹综述篇《数代梦想今欲圆》、《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新西湖建设如火如荼时的《那一片人文荟萃的地方》、《那个美丽的梦让我们如此期待》、《那一份历史传承千年》,再如新西湖即将撩开面纱之际的《执政为民、还湖于民》、《舍我梁园、建我家乡》等十个版的连续报道……这些重头报道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这一宏大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意义,展现了建设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时刻和历史画面,记录了建设者、景区外迁居民和社会各界的感人事迹,印证了民心工程的深刻内涵。

  除了阶段性主题报道,杭州日报还推出专栏,自始至终对整个工程进行追踪,前后刊出了近百篇体裁不同、风格各异的报道,向市民传递工程进展,展现建设者风采,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工程建设,为新西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关键词保先

  “保先”教育令人感怀

  杭州日报记者丁雄英

  2003年3月,全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各层面全面展开。当“保先”还处于宣传发动阶段时,4月,“非典”突袭杭城。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也是党员“保先”活动的一次实战考验!共产党员身先士卒,站到了抗击“非典”的最前线。《杭州日报》,不仅积极发挥好党的喉舌的作用,在第一时间内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成为“保先”教育各个阶段的最好媒体,同时也成为这段特别难忘的历史以及期间难忘的事件、难忘的人的忠实记录者。

  各城区纷纷行动。《党员“保先”的一次实战考验———下城防控“非典”注入人性化关怀因子》、《上城千名党员上一线》、《当好四个员做到八个帮———西湖区五百党员干部进基层支部》等众多的篇章,记录了这些难忘的时刻。

  朱云祥,这位抗“非典”时工作辛劳过度,引起心源性脑栓塞倒在工作岗位上的英雄党员,杭州日报对他进行了详细的追踪———《他累倒在工作岗位上》、《英雄累倒在抗非一线———王国平茅临生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抢救》、《英雄的女儿学校在关爱》……杭报在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上不遗余力。在杭州、在浙江乃至在全国,英雄朱云祥的事迹,传遍了中华大地。而《杭州日报》,是最早的宣传媒体。

  当然,“保先”的宣传不止于“非典”期间。2003年夏天,杭城遇到50年难遇的高温和干旱。《杭州日报》再一次深入基层,忠实地记录下抗高温期间,党员们发挥先进性的点点滴滴,令人感怀。

  老百姓说,“保先”实实在在。之所以能获此评价,最根本的就是,“保先”教育中所学,化作了一次次现实的行动。而媒体的宣传导向,同样功不可没。据不完全统计,杭报“保先”报道至少有300余篇。

  关键词非典

  当恐惧已成往事

  记者鲍一飞

  2004年1月1日,杭州街头,阳光灿烂,和风轻拂。

  尽管离传统的新春佳节还有20多天,但在杭城的大街小巷,已经开始散发出阵阵喜气和归心似箭的乡愁。虽然,在此前的一个星期,一名广州男子被确诊为“非典疑似”的消息传遍了西子湖畔。

  毕竟,非典带给我们的恐惧,正在心中越离越远。相反,过去的2003年是令人难忘的,惊心动魄的。当它在清脆的辞旧钟声中渐行渐远时,回首远望,抗击非典的日日夜夜依然刻骨铭心地留在记忆深处。

  2003年4月19日,我市发现三例非典患者。就在这一关键的危急时刻,省市领导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控制疫情扩散,保障全省全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于是,我们迎来了60个抗击非典的不眠之夜。在许多人谈“非”色变的情况下,我们看到了在一线指挥的各级领导的身影,看到了与非典患者零距离接触的医护人员无畏的笑容,看到了“在水一方”商住楼内相互扶持共渡难关的邻里深情,更深深地体会到了全市人民同心协力抗击非典的坚强决心。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杭州日报》第一时间强力出击,抽调精兵强将,深入医院、社区、隔离点、疾控中心等危险地带采访。与此同时,《杭州日报》以每天两个版、四个版直至八个版、十几个专栏的高容量开辟了抗非专版。从什么是非典,到遇到非典该怎么办;从如何防治,到专家释疑;从在水一方,到市六医院……报道内容触及与非典相关的方方面面和角角落落。

  一句话,在非典面前,面对广大公众,《杭州日报》真正体现了一张党报的权威,不仅报道涉及面广,而且及时、透明、深入。最让公众和政府满意的是,作为一张党报,《杭州日报》在第一时间把政府的对策和措施快速地传达给广大读者,同时把隔离区内市民的需求迅速见诸报端,真正在政府和市民中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通过舆论宣传,既消除了广大民众对非典的恐慌,更增加了百姓对政府的信任。

  如果说,非典是一场空前的灾难,那么,我们在这场灾难中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宝贵精神:那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相互扶持、共渡难关的伟大抗非精神。

  回首不平凡的2003年,不可否认,非典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记忆。在这场历史性的灾难中,我们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我们懂得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我们体会到建立公共卫生长效机制的迫切。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空前提高,我们变得更加自信与坚强,变得更加崇尚文明与沉着冷静。

  关键词杭州人游杭州

  托起旅游业的希望

  记者许静凯

  对杭州旅游业来说,刚过去的一年是特别值得纪念的年份。由于非典的入侵,原本发展势头强劲的杭州旅游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并直接影响到多个相关行业。在关键时刻,杭州日报审时度势,为陷入困境的旅游业鼓与呼,并在舆论和观念上进行引导,同时为启动市场有力助推,取得了良好效果,充分体现了党报在重大事件中应有的先导作用。

  早在2003年3月中下旬,旅游业出现大批入境团退团时,杭州日报就率先刊登了《杭城旅行社忧心忡忡》,向业界及时发出警报。随着局势变化,又在第一时间刊登了《杭州旅游遭受非典重创》、《旅游业减薪裁员渡难关》、《杭州人游杭州近期将启动》等消息;5月中旬,又策划推出了“抗击非典,振兴旅游业”特别报道,对杭州旅游业进行多层次、不间断报道,先后刊发了《杭州旅游业让我们共同关注》、《冰雪消融终有时》、《杭州旅游业昨夜点燃希望之火》、《启动本地游大有作为》、《杭州人游杭州市民跃跃欲试》等近20篇相关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增强了整个行业的信心,受到主管部门和业内人士一致好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在5月29日《杭州人游杭州吹响号角》一文上专门批示:“这是杭州旅游‘抢吃头口水、争创新优势’的点睛之笔。”

  6月1日,杭州日报又和市旅委联手推出了“杭州人游杭州”活动,率先在国内启动了本地游市场,将杭州旅游“反击战”推向了高潮。随后杭州旅游业一路高歌猛进,国庆黄金周中外游客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更是创了历史新高。经过非典洗礼的杭城旅游业,终于迎来新的春天。

  关键词工业兴市

  为经济快速发展加油

  记者陈建民

  “工业兴市”是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充分推动杭州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措施,在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中,我市企业紧跟国际形势,产品不断创新,销售产值连创新高。尤其在“非典”时期,政府部门及时引导调整营销战略,我市工业企业在困境中求发展。今年1月至11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实现销售产值2781元,全年突破3000亿元在望。杭报在配合报道“工业兴市”战略方面,为我市企业加油鼓劲。尤其是一些策划报道,更是形成了良好的“工业兴市”舆论氛围,为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了配合“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发展”的精神,杭报集团以直播形式,邀请十大优秀企业家与网民面对面交流。尤其是在回答网民普遍关心的受“非典”影响,杭州经济是否会严重下滑等问题时,与会的企业家们个个充满信心。正是杭州网和杭报将企业家们对发展杭州经济的铿锵之声传播给网民,传播给读者,让全社会对我市实施和贯彻“工业兴市”战略充满信心,杭州网和杭州日报的报道,不仅强烈鼓舞了对话的网民,而且鼓舞了全市人民。

  “工业兴市”,制造业先行,杭州日报及时抓住杭州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时机,在财经新闻版策划的“沪杭甬制造业大比拼———杭州在世纪角力中如何出招”报道,以大气、权威和密集的信息量,成为媒体的一大亮点。

  非典过后,杭州工业“一高一领先”地位受到威胁,杭州日报又适时推出一组我市工业百日冲刺的系列报道,形成了为我市工业企业呐喊加油的舆论氛围,为我市工业经济夺回“一高一领先”地位,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清洁杭州

  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

  见习记者胡竹林

  美丽的杭州是我们的家园,把“人间天堂”装扮得更加美丽动人,是每一位市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去年年初,一场以“清洁杭州、美化天堂”为主题的活动在我市轰轰烈烈展开。社区里、道路上、景区中、市场内,处处可以看到清洁者的身影。那一刻,让我们自豪,让我们感动。

  其间,杭州日报《争创文明城市共建美好家园》、《万余红马甲昨义务清洁杭城》等报道相继出炉,从倡议到行进过程全程跟踪,刻画出“清洁杭州”活动的点点面面。《悠悠中河水,鱼虾水中游》一文从中河水的变化着手,以点及面反映了活动实施取得的重大成果。时至4月,适逢全国第15个卫生月,“清洁杭州”活动再度深化,报道也随之跟上,《杭城净化早点市场》、《美化西溪》、《清垃圾除死角》等稿件不时跃入读者眼中。

  非典的到来,使得“清洁杭州”与“抗击非典”联系到了一块,一句响亮的口号“清洁杭州、抗击非典”在市民口中广泛流传。从5月25日开始,杭州日报推出了“清洁杭州攻克顽症记者暗访热线出击”栏目,和12345市长公开电话联手,对一些卫生死角进行曝光。在曝光之前,杭州日报记者先行踩点,并开通热线请市民举报,确定曝光点后,12345市长公开电话进行现场办公,随着《“三不管”露天茅坑一朝清除》、《臭了十年的丰乐河清洁有望》、《脏乱差大煞伍公山景区》等稿件的相继见报,把清洁杭州的活动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关键词精致和谐大气开放

  人文精神绽放光彩

  见习记者张向瑜

  “精致和谐,大气开放”,集中概括了杭州新人文精神的特质和精髓。为了在市民中弘扬这种精神,去年2月28日,杭州日报发出征集“新人文精神十大特征”的倡议,诚邀广大读者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畅谈杭州新人文精神的最佳特征。

  征集活动推出后,引起读者极大关注。读者纷纷来信来电,踊跃投稿。让人感动的是,虽然因非典该活动曾中断过一段时间,但广大读者依然热情如初,来电来信畅所欲言。至去年8月18日征集活动结束,杭州日报共收到来稿112篇。经过广大读者的评选,9月9日,“杭州市新人文精神十大特征”揭晓。

  人文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对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产生的人文精神十大特征,体现了市民对建设共同家园的强烈责任感,符合杭州时代的发展。大力倡导新人文精神,必将推动杭州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杭州经济建设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杭州日报这次评选活动,实质上也是对市民素质的一次总结。创建一流的城市,应有一流的市民素质,而这就来自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此次活动弘扬了杭州新人文精神,在市民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作为一次评选过程,它已经结束。然而,从宣传和发扬精神文明的角度而言,它才刚刚开始。从自我做起,讲文明树新风,革除日常陋习,大力倡导新人文精神,为杭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被评为杭州市新人文精神十大特征的是:舍得小家成全大家;“春风行动”温暖万家;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奉献光和热美哉志愿者;见义勇为杭铁头本色;团结一心守望相助;政事公开听证于民;家事国事事事关心;邻里一家墙门树新风;不断“充电”学在杭州。

  关键词高温缺电

  不见硝烟的战斗

  见习记者胡竹林

  酷暑难耐,对每一个杭州人来说,去年的夏天记忆特别深刻。50年一遇的高温天气,气温在35摄氏度以上的日子居然多达50多天,更让人难以承受的是,伴随着高温天气的持续肆虐,每个市民又不得不承受着断电的煎熬。于是在这个夏天,战高温、抗缺电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从6月份开始,高温天气开始袭来,到7月25日,我市最高气温达到40℃,创下了近50年来最高气温纪录。和高温天气相伴相随的是,我市电力供应受到了巨大的压力。7月2日,杭州全社会用电负荷达到334万千瓦,第一次超过前一年328万千瓦的最高峰值纪录,迎来了首个用电高峰。拉闸限电,给市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然而天违人意,高温依然在持续,电力紧张的局面同样在继续。

  为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从7月29日开始,杭州日报推出了“克服缺电共渡难关”专栏,并开通85109999大众热线,以如何节约用电和共渡难关为主题与读者展开了大讨论。在随后的20来天时间里,杭州日报广泛征集民间节电良策,一篇篇报道如《征集民间节电良策》、《市民各显神通来支招》等相继刊登,市民频频打进热线电话,提供了诸如景观亮灯可否暂歇、空调多了调剂使用等建议;其间,我们还在市电力局和市民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每日的《停电拉电释疑》解答读者提问,同时公告每日的停电拉电信息,对老百姓提出的看法,我们也全部转达给市电力局以供参考;透过《机关单位也要让电》、《今后几天供电形势更严峻》等报道,杭州日报及时向市民提供各项政策变化、供电形势等内容,使市民对供电情况能做到心知肚明。

  战高温抗缺电,面对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我们的报道做得不遗余力,受到市民广泛好评。

  关键词金花

  56朵金花聚西博

  记者葛婷婷

  这是杭州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幕:来自全国各地56个民族的56位妙龄少女齐聚杭城。

  去年九月,杭城分外妖娆。9月30日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杨公堤、新湖滨景区、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景点落成开放;“一湖二塔三岛三堤”的世纪之梦实现;10月17日第5届西博会隆重上演。为了更好地宣传新杭州新西湖,更好地宣传西博盛会,杭州日报特别策划报道了56朵金花聚西博大型报道活动。

  除了汉族金花在杭州本地选出外,其余55位少数民族金花均来自全国其他省份。从9月6日起,杭州日报派出17路记者带着杭州人民的盛情邀请,启程奔赴大江南北,开始选拔金花。在历时近一个月的寻访过程中,记者踏访了祖国的17个省市区,行程近20万公里。寻访活动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得到了热情的响应。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女青年们纷纷报名。贵州都市报、拉萨晚报、春城晚报、沈阳今报、华西都市报等近20家主流媒体友情加盟此次活动,一起挑选金花。

  9月29日,经过紧张细致的选拔,56名优秀的少数民族金花团聚杭州。短短三天时间里,金花们参加万民狂欢新西湖庆典;参观千年古刹灵隐寺;游览清河坊历史街区;与杭州市民共庆建国54周年……所到之地处处成为关注的焦点。杭州现代都市经济、社会、文化繁荣的景象也在金花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56朵民族金花的相聚,为全国各族人民了解新西湖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是各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合作、促进友谊的过程。诚如拉萨市委书记公保扎西所说,寻访民族之花,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选秀,而是寻找城市和民族之间开展友好往来的友谊使者。

  相聚虽短,友谊久长。“56朵金花聚西博”活动将和民族情一道永存。

  关键词西博会

  西博盛会媒体角逐

  记者吴薇

  当第五届西博会的大幕徐徐拉开时,杭城的各个媒体便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开始报道这一盛会。西博会的报道年年都在搞,但如何再出新?如何才能全方位地体现西博会的精彩?对杭州日报来说,这不仅是市委、市政府交给媒体的任务,更是体现了杭报宣传报道的整体综合素质。因此,西博会已经日益成为媒体角逐的新平台。

  在去年西博会闭幕时,今年西博会的报道就开始早早启动,并逐步升温。随着西博会的临近,杭报一版开辟了“让西博会走向世界”专栏,陆续刊发西博会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访谈,介绍各板块的安排情况和主要内容。打造精品亮点,使各阶段的报道高潮迭起有声有色。特别是从10月16日到11月11日西博会召开期间,杭报开辟23个西博会特刊,推出图文并茂、全方位、大容量的西博会报道,体现了新颖、有气势的特点。杭州日报共推出西博会有关版面40个、报道近千篇,图片500余幅。

  随着西博会操作的日趋成熟,西博会报道的角度以及深度都实现了创新和深化。在西博会结束时分,杭州日报一篇《在西博会聆听长三角的声音》的深度文章,将本届西博会的话题定格在长三角上,从而使得西博会寻找到了一个融入全球经济的新的进入通道为切口,使得西博会以及媒体的报道都实现了立意的升华。同样,对闭幕式晚会,也抛弃了传统晚会的报道模式,通过《歌舞新概念·现场》、《歌舞新概念·制作者说》和《闭幕式,西湖歌舞的一次变局》三种不同视角、不同的报道形式,从西湖歌舞求变,分析更深的动因在于这个城市的需求。阐诉了西湖需要在文化的意义上被更深层次的开掘,大大提升了晚会报道的层次。

  关键词文学

  文学论剑情动西湖

  记者冯国容

  10月8日,“浙江作家节”文学盛宴启动,流水席摆了10天,嘉宾遍及省内外数百位知名作家文人。此中最具锋芒的,是10月9日晚杭报举办的“西湖论剑”。

  八名文坛大侠陈忠实、仲呈祥、铁凝、莫言、张平、李存葆、张抗抗、鬼子坐镇一方,围绕“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缺少了些什么”的主论题,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和体会,或单刀直入,或婉转巧言,将内心感悟娓娓道来。在台上八坛主与现场出席作家、诗人、评论家、读者代表的思想碰撞中,论剑现场智慧火花四溅。

  但西湖论剑,并没有仅仅局限于现场。通过杭州网、新浪网的联合网上直播,无数网民通过网络成为论剑的场外参与者。网友读者层出不穷的提问,各剑坛坛主现场即兴的答复,只言片语间精彩纷呈。现场读者评选团分别评选出最雄辩论坛、最具现场人气论坛、最具网上人气论坛、最具新意论坛、最佳风度论坛、最具幽默感论坛。剑虽归鞘,激情犹在,论剑过后,众人携手相约,来年再聚西湖。

  这是一次具有强烈公众效应的大型活动。中国当代文学的论剑之战,使“作家节”成为作家们交流的盛会,也成为普通市民亲近文学的一次难得机会。

  从发布消息,到广撒邀请函,到利用热线电话确定出席读者名单,到当晚现场的气氛,到论剑的最终结果,证明杭报的精心策划和报道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关键词追薪

  为民工兄弟作主

  见习记者张向瑜

  此时此刻,生活在杭城的民工兄弟,或许正在工地上搬砖头,或许还在冷水中洗刷着碗筷,或许正在等候回家的列车……虽然他们说着不同的乡音,干着不同的活儿,但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辛苦干了一年,我要拿着应得的钱回家过年。

  2003年10月24日,重庆农家妇女熊德明向前来视察的温家宝总理说起她丈夫被拖欠工钱一事,总理高度重视要求当地政府尽快解决。6小时后,熊德明拿到了被拖欠的2240元工钱。

  熊德明的一句“实话”,引发了岁末全国媒体对民工讨薪的热切关注。杭州,也积极加入到了为民工追讨工资的行列。从去年11月13日开始,12345市长公开电话和杭州日报大众热线85109999联手开通追薪热线,共同接受广大市民和民工的投诉和求助。

  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内,根据民工提供的线索,12345和杭州日报联合劳动、公安等职能部门,深入企业调查。一经查实,对恶意拖欠民工工资的企业进行曝光,并根据性质轻重,对其作出严肃处罚。

  《追薪行动首战告捷》、《为一个员工追薪》、《为62名员工清欠10余万元》、《为讨三人工资连追三家单位》、《民工拿到欠薪安心回家过年》……经过一个多月的追薪大行动,12345和杭州日报大众热线85109999的追薪行动深入人心,“市长热线为我们讨钱”、“杭州日报为我们做主”成为一些民工的口头禅。千余民工上门、来电、来信求助,在劳动部门的努力下,12345和杭州日报共为民工讨回40余万元工资。

  关键词缓解“两难”

  为破“两难”鸣锣开道

  记者张伟达

  “行路难、停车难”,是城市化进程中碰到的一道世界性难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近两年来,杭州的“两难”问题日益突出。作为杭州的主要媒体,如何为解决杭州的“两难”问题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这也是一道难题。

  连续三个深夜,报社领导主持召开策划会议,最后确定稿子的落脚点是,增强全社会对解决“两难”问题的理解、合力、信心,共同寻求破解“两难”高招,充分反映“33929”工程对缓解“两难”所起的作用。报道要为解决“两难”“鸣锣开道、保驾护航”,而不是添乱。

  主题明确之后就是内容和形式。根据“两难”涉及的方方面面,根据以往主题报道的得失,最后决定突破过去的报道模式,站在市民角度,以亲民化的手法,通过现场体验、百姓感受、记者提问、嘉宾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从机动车、道路建设、市民素质、智能化管理、停车场、公交优先六个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报道和解析。

  从2003年11月17日至22日,杭州日报第五版连续六天以专版形式,推出“同心同德、缓解‘两难’”报道。报道见报后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市建委、市交警、市城管办、市规划等部门纷纷将相关报道收藏起来。为使报道有始有终,11月25日,杭州日报联手杭州网,把副市长杨戌标、市建委主任朱金坤、市规划局局长阳作军、市交警支队领导张强、楼正权请到报社,通过网上直播回答网民关心的“两难”问题,活动相当成功。作为缓解“两难”报道的延伸,随后杭州日报又推出“十大堵点会诊”专栏,以小见大,请专家为破解“两难”支招。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中国艾滋病二十年
·北京的哥 不再侃政治
·房产暴利 有道理?
·白衣天使为何与狼共舞?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 相关连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手机
包月自写5分钱/条

最新制作 想唱就唱
夏天的味道 哪一站



精品专题推荐:
谁说赚钱难告诉你秘诀
测IQ交朋友,非常速配
就让你笑火暴搞笑到底

短信订阅
焦点新闻魅力贴士伊甸指南魔鬼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