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的油纸伞制造业起源于明末清初,已有近400年历史。泸州江阳区分水纸伞厂是目前全国唯一生产纸伞的企业。但如今,在分水纸厂,只有30多名退休返聘工人还继续着这门古老的工艺制作,泸州油纸伞面临失传。
油纸伞是分水岭乡村民们最值得骄傲的一“宝”。这里生产的纸伞,伞上见不到一个铁针,图案都是手绘而成,工艺精湛、色彩鲜艳、花型美观、挡风力强、小巧精致。分水纸伞厂在最旺盛时期,有职工300多人,年产伞24万把;在分水的街道上,40多家店铺卖伞,产品销往英国、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3年5月,分水纸伞厂6位老艺人用了4个月时间,用88根老松、52根楠竹、1800张皮纸、100公斤油料,经过70多道工序制成“二龙戏珠”伞,被誉为“中国伞王”,曾申报过世界吉尼斯纪录。
然而,油纸伞曾经的辉煌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这把“中国伞王”也只能静静躺在房间里。如今,纸伞厂的师傅大多数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在破旧不堪的厂房里,73岁的屈正权一边做活一边说:“这手艺挣钱少,我四个儿子都不学。”厂长毕禄富大倒苦水:由于受到布伞、尼龙伞的冲击,油纸伞市场连年萎缩,现在年销量2万把,主要销往云南、贵州等地。此外,油纸伞的制作成本太高,工艺十分复杂,产品利润少得可怜。毕厂长无可奈何地告诉记者,今天的分水纸伞厂还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管理落后,设备陈旧,新人难寻,这一传承数百年的民间工艺将面临失传。本报记者郭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