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新闻频道 > 综合 > 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 > 政治理论
论邓小平的信息化思想

NEWS.SOHU.COM  2004年07月30日18:17  来源:新华网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邓小平的信息化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认真系统地研究邓小平的信息化思想,对于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乃至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邓小平就陆续提出国家应该重视信息化建设。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邓小平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他科学的信息化思想,而且,这一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地被丰富和完善。

  邓小平的信息化思想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开放性和凝练性的特点,而且内容广泛,基本涉及了中国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信息化的重要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开发及利用、信息人才的培养等。

  一、邓小平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大局出发,提出要加强信息化建设

  1、信息是正确决策的基础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没有及时准确的信息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决策,信息越全面,越及时,决策就越有正确性。无论是解放前的指挥作战还是解放后的生产建设,邓小平都非常重视信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更加重视信息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1985年,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说:"中国社会过去闭塞,造成信息不通,是一个很大的弱点。"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17。)他还说:"现在不是讲信息重要吗?确实很重要。做管理工作的人没有信息,就是鼻子不通,耳目不灵。"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06—307。)据统计,建国后,我国由于对信息重视不够,或者信息不灵导致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至少有1.3万亿元,教训是十分惨重的。

  2、信息事关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建设

  现在,我国正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相互促进、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化已成为一国现代化水平的标志。邓小平一再告诫大家:"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否则就会信息不灵,睡大觉,而世界技术革命却在蓬勃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290。)可见,在邓小平看来,信息事关一个国家的发展大局,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如果不能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就会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落后。邓小平对信息化的重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江泽民也多次讲过:"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也就是说,无论从形式内容还是从发展方向上看,现代化和信息化都在逐渐趋于一致。在2003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胡锦涛指出:"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方兴未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信息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并且有加快发展的趋势,人们把信息的高速膨胀形象地称为"信息爆炸",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又使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通过通信网络得以高度利用,实现信息共享。有统计指出,目前全球每年大约产生150万份专利,500万篇科技论文,1亿5千万册出版物,数以10亿计的公私机构文件和资料,以及每月在网上传送10亿封电子邮件,每昼夜在国际互联网上交换万亿比特(比特,信息量单位,二进制数的一位所包含的信息量就是一比特)信息。

  邓小平基于对国际与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极富远见地提出,为了实现我国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和提高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58。)能否抓住机遇,也是一个关系到我国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大政治问题。他还认为"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69。)朱镕基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解释:"我们讲抓住机遇,很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信息化这个机遇。"只有抓住信息化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才能在世界发展大潮中迎头赶上,才有希望在新世纪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曾有辉煌的农业文明,但错过了工业化机遇,使工业时代的起步几乎晚了近200年。全国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才开始急起直追。目前,我国已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中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开始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第三步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在2050年前后,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就是说,我国在新世纪头几十年内,既要完成工业化的未竟事业,又要力争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就。

  3、邓小平高度重视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传媒机构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传媒机构除了新闻报道、舆论引导等方面的作用外,对信息的传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早在建国初期,邓小平就对新闻媒体在信息的传播、收集和反馈中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报纸真的同实际、同群众联系好了,报纸办好了,对领导是最大的帮助。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党和政府听不到的,报纸能听到,它能摸到社会的脉搏。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把读者来信加以综合研究,常常就能看出来。"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150。)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中国最大的消息总汇,也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新华社是为全中国、全世界的媒体和非媒体用户提供新闻信息产品的,在新闻信息的收集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邓小平高瞻远瞩,很早以前就意识到新华社在信息收集与传播方面的功能。

  1957年2月,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讨论新华社工作时就指出:"世界性通讯社问题,可向着世界最大的通讯社方向努力,要有这样的雄心。但是,不要勉强,不要急躁。要努力工作,要闯,但不是靠人海战术。"

  为了加快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新华社于1981年7月1日创办了《经济参考报》,报纸当时的定位是:"沟通信息,传播知识,探讨新问题。"邓小平于1981年3月21日在新华社关于创办《经济参考报》的报告上批示"赞成"。

  1984年9月18日,《经济参考报》在头版发表了邓小平为新华社所写的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就是这仅有的12个字的题词,不仅成为《经济参考报》的办报宗旨,也成为新华社下更大决心做大做强信息事业的助推剂,更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方针。

  1986年7月1日,《经济参考报》发表邓小平戴着黑框老花眼睛,正在神情专注地阅读《经济参考报》的照片。1990年12月7日,在《经济参考报》改为激光照排、胶版印刷前夕,85岁高龄的小平同志又为《经济参考报》题写了报名。

  邓小平通过这些信号,向社会不断传递着他对传媒机构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重视和肯定。

  二、邓小平关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战略决策

  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放眼全球,提出了中国应对世界信息化潮流的对策。他的信息化思想涉及了国家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为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这篇大文章破了题。

  1、科技进步在国家信息化进程中具有先导作用,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信息产业

  邓小平认为,应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国民经济自动化和一系列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先导,没有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不能应用于四化建设,就不可能提高生产效率,也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最终不能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构想。总之,要加速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使我国由经济大国变成经济强国,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

  1978年,邓小平就清醒地认识到科学进步在国家信息化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他说:"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87。)由此,他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深刻而广泛地改变着整个世界,邓小平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并明确指出:"下一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279。)

  邓小平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还亲自主持制定重大的科研计划。1986年3月,邓小平批示"宜速作决断,不可延误",启动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并为之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863"计划是一项具有明确国家目标的国家科技计划,它的实施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863"计划投资100亿元,其中,信息技术相关项目的投资约占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二。在"七五"、"八五"和"九五"三个五年计划成功实施的基础上,国务院于2001年4月正式批准在"十五"期间继续实施"863"计划。"十五"期间,"863"计划将以鼓励创新、国家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完成包括攻克支撑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技术在内的诸多重点任务。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再次强调科学技术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77—378。)

  2、提高自动化,发挥信息化"倍增器"和"催化剂"作用

  50年前讲的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其特征为机械化、电气化。而今天讲的现代化,主要指信息化,其特征为数字化、知识化。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而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或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是可以同时并进的,它们同为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化任务,有其内在的密切联系,完全能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早在1975年9月26日,邓小平就指出:"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体力劳动,世界上发达国家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都是走这个道路。"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34。)

  我国的工业化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而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这说明我国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开始的。如果只用工业增加值是否超过农业增加值、非农劳动力是否超过农业劳动力这两个最基本的主要标准来衡量,那么我国在1970年工业增加值就超过了农业增加值,到了1999年底非农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已达到53%。但若全面衡量,一般认为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即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迄今为止,继续完成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迈开了大规模信息化的步伐,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展。至今,我国已建成接近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骨干传输网,信息产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以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4%。

  2000年8月21日,江泽民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讲到:"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也就是说,中国不必走少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可以把工业化和信息化这两步并作一步走,在继续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加快推进信息化。这样,既能提高工业化的质量,又可不失时机地抓住信息化的机遇。这就是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六大再次阐明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200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一个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包括软、硬件等多方面的基础配套设施来完善

  社会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经济、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的。同时社会信息化又必然极大地促进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运行机制的优化。1978年3月4日,邓小平在听取有关计算机发展问题汇报时指出:"在计划、银行、商业、企业、学校等部门都应该用计算机。要建立国家计算机网,迅速建立大区的计算中心。"随后,计算机工业界转变思路,从过去的以研究制造计算机硬件设备为中心,迅速地转向以普及应用为重点,以此带动研究发展、生产制造、外围配套、应用开发、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等工作。

  1980年3月,邓小平就我国经济发展规划发表谈话,提出把交通和通信放在重要位置,认为这样做确实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关系极大。1984年邓小平在考虑中国发展经济从何处着手时,就提出优先考虑通讯这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1986年邓小平在天津视察时又指出:"要研究投资方向问题。日本人说搞现代化要从交通、通讯上入手,我看有道理。"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65。)这就向我们展示出一条工业化、信息化齐头并进的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在邓小平这一正确战略的指导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覆盖全国的大容量数字化的通讯传送主干道已基本建成,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国家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必须软硬件结合,统筹考虑,形成合力。针对我国信息化建设中露出的弊端,邓小平指出:"要搞企业联合。现在电子工业是否太分散了,为什么不可以左邻右舍挂钩,联合起来搞?太分散,各搞各的不行,那样质量上不去。……形成企业集团,就形成力量,信息也就比较灵通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2-193。)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是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核心,又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整个经济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信息社会的来临,既向各国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每一个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不高度关注、积极参与当今世界全球信息化这一不可阻挡的潮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继美国提出"信息基础机构行动计划"后,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焦点。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等许多国家都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张志国:《信息战略——争夺21世纪制高点》,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9—25。)他们共同的目的就是,推动本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谋求21世纪国家竞争的制高点和发展的主动权。我国也不甘落后,1991年,江泽民在中央政治局专题会议上强调说:"应该在'八五'和90年代把电子信息产业与能源、交通、原材料等支柱产业列为同等重要地位加以推动,拿出当年抓'两弹'的魄力来抓电子信息产业。"

  三、邓小平"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思想内涵及辩证关系

  1、信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战略资源

  准确而及时的信息,既可以节省生产成本,也可以避免领导决策失误而带来的损失。因此,邓小平把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予以高度重视。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新技术革命也迅猛发展,全球掀起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一次浪潮。在经济发展中,信息已和劳动力、资本一样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邓小平"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题词内涵丰富,也是邓小平信息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12月27日,江泽民为《中国信息化探索与实践》一书作序《加快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他指出,信息化是一场带有深刻变革意义的科技创新,材料、能源和信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把开发信息资源摆在重要战略位置。

  信息是资源,资源就是财富。正如世界著名学者、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所说:"如果前工业社会的财富是土地,工业社会的财富是资本,那么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财富就是信息。谁具备了先进的信息技术,谁就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也就能得到更多的财富,反之亦然。" (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译本),新华出版社,1996,261。)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信息在资源结构中比例的不断增加,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物耗、能耗却不断降低,信息被作为一种比物质和能量更重要的资源而受到重视。而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信息是否是资源的问题上的认识还不统一。邓小平"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题词的公开发表表明,党和国家正式把"信息"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资源",这对于统一认识、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区别于煤炭、石油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信息被作为无形资源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从而也带动我国信息产业从单纯的信息事业向服务业、进而向内涵广阔的信息产业发展的广阔天地中来。

  2、要首先开发好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开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开发狭义的信息资源(即信息内容本身)有两重含义:一是从外延上发掘信息来源,开拓信息渠道,建立信息库存,加速信息流动;二是从内涵上不断重组和加工信息内容。信息资源开发由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预测三类方法组成。其中,信息分析是手段,信息综合是目的,信息预测是发展。

  ⑴只有开发好信息资源,才能将信息资源由死变活

  信息资源开发,是将贮藏于信息源中的信息由不可得状态转变为可得状态,由低可用状态转变为高可用状态。各国在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时,其直接目的就是使社会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创造财富,实现经济增长和知识创新。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已成为现代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直接影响决策的质量和对其他资源的控制力。

  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信息资源利用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不能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那么信息的利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服务"四化"建设的目标就无从谈起。

  ⑵信息资源开发要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信息产品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加上自给自足、固步自封的小农经济思想影响,客观上限制了信息的需求和流通,也使人们的信息观念、信息意识淡薄,更谈不上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强烈要求。同时,为适应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也要求建立新的流通体制。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商品的生产者不断涌现,信息作为一种重要商品的观念在我国逐步形成,信息市场应运而生。只要是商品,并且要在市场中流通并得到检验,信息就必须有用,符合市场的需求,能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价值。

  市场具有对各种信息反应灵敏、流通速度快、可以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包括信息资源)的优点。所以,邓小平在改革之初就开始注意利用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他又告诫国人:"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64。)

  3、信息资源开发的落脚点是服务国家建设

  现在,信息的作用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了信息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而且,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而信息资源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关键是看信息资源开发的战略目标是否正确。邓小平"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题词为信息资源开发指明了方向和任务,阐明了开发信息资源与国家建设的密切关系。信息资源开发的落脚点是服务国家建设,信息也只有服务于国家建设,才能实现其开发价值。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服务业有了巨大的进步,新兴的信息服务业也蓬勃兴起。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000多个信息中心,4万多个信息咨询机构,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中国社会信息系统现已开通,设有科技、商贸、企业、教育、文化、生活、图书、政策法规等11个栏目,近100个数据库。

  当然,总的说来,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仍滞后于信息产业其他部门的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我国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信息服务业在我国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邓小平主张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打开中国与世界的信息通道

  1、历史教训说明,闭关自守、信息不通阻碍国家发展

  任何国家要发展,必须打开国门,面对世界,吸取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与世界融合起来,就不会落后;与世界隔绝起来,离世界也就越来越远。总结中国历史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训,邓小平深感痛心,他说:"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中国过去闭塞,造成信息不通是一个很大的弱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17。) 他还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90。)在邓小平看来,对外开放和信息化是紧密相联的,只有对外开放,使人流、物流、信息流都各畅其流,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才能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因此,他坚持"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266。),"重要的是,切不要把中国搞成一个关闭性的国家。实行关闭政策的做法对我们极为不利,连信息都不灵通"。(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06。)

  2、对外开放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信息畅通的前提

  邓小平的信息化思想是和整个国家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分不开的,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对外开放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信息灵通、畅通的前提。关起门来搞建设实现不了现代化,要搞现代化,必须加强国际交往。邓小平认为,中国要崛起,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吸收世界先进经验"。

  邓小平1992年视察南方,在谈到"三资企业"时说:"我们还可以学习技术和管理,还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场。"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73。)他还强调:"如果没有香港,起码我们信息就不灵通。总之,改革开放要更大胆一些。"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297。)

  五、邓小平高度关注信息人才的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我国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 邓小平一贯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始终认为"人才难得",人才问题是个"战略问题","关键问题"。他感慨地说:"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9。) 他还强调:"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08。)

  人才如此重要,那么如何造就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呢?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解决人才问题,就要大力普及教育。只有加快建设现代信息化教育体系,才能积蓄强大的科技后劲。他说:"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专门人才"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264。),"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94。)在这一重要精神指引下,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把计算机课程作为必修课,并广泛地开设了网络、通信 、软件、无线电电子学等新技术学科和专业,部分院校还建立了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信息管理系,或信息技术与决策科学系、信息产业系等等,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高级人才。

  与此同时,邓小平在强调培养高科技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时,还十分重视基础教育。他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还讲:"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40。)针对信息人才的培养,20年前他就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从那时起,国家适时地把以计算机为枢纽的信息科学技术的普及知识渗透到了小学、中学和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中。正是在邓小平人才培养的思想指导下,各类专业信息人才不断涌现,为我国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总之,邓小平信息化思想既放眼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紧跟世界信息革命的步伐,又立足中国国情,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它是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行动指南,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邓小平对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信息事业的指示精神符合世界性通讯社的发展规律,至今仍然是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传媒机构发展信息服务事业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动力。(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 梁相斌 张武春 姜锦铭)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中国艾滋病二十年
·北京的哥 不再侃政治
·房产暴利 有道理?
·白衣天使为何与狼共舞?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 相关链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手机
包月自写5分钱/条

最新制作 想唱就唱
夏天的味道 哪一站



精品专题推荐:
谁说赚钱难告诉你秘诀
测IQ交朋友,非常速配
就让你笑火暴搞笑到底

短信订阅
焦点新闻魅力贴士伊甸指南魔鬼辞典





· [游戏]赚钱大亨财色兼收
· 70年代的人能看懂的故事
· 数千东欧女郎沦为性奴隶
· 演艺圈里的性交易真相
· 处女身份使我陷入尴尬
· 再婚后成丈夫砧板上的肉
· 网恋奇遇变态男化身美女
· 老婆出差留下的神秘留言
· 在女同事色诱中不能自拔
· 我和大学女老师偷吃禁果
· 两位美女与丈夫做爱经验
· 在宾馆的床上丈夫的朋友
· 丈夫设计把妻子捉奸在床
· 少女自诉她们的第一次
· 香港第一美女名模周汶锜
· 舒淇三级女星到金马影后
· 中央舞蹈学院性感黑衣MM
· 不相信是越南性感女特工
· [图]抓拍女生喝醉后丑态
· [图]偷拍香港街头波霸MM
· [图]蒋勤勤半裸写真曝光
· [图]桑巴舞抓拍性感辣妹
· [图]明星夜生活照片曝光
· [图]"呕像"照片助你减肥
· [图]女星性感美腿大比拼
· [视频]飞机上调戏性感MM
动漫性感MM图集
· 游戏CG美女《黑暗圣经》
· 搞笑春光大现“走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