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国家广电总局、中共湖南省委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故事影片《郑培民》的首映式。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等有关方面的领导同志和首都近1000名领导干部及各界群众观摩了这部感人至深的影片。据悉,影片将于9月18日在全国公映。据发行方华夏电影公司介绍,《郑培民》的票房成绩极有可能打破当年电影《生死抉择》的票房纪录,再度创造中国电影主旋律影片的票房奇迹。(据9月14日《湖南日报》报道)
郑培民同志生前系湖南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2年3月11日,因突发心肌梗塞,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享年59岁。他去世之后,党中央将他作为新时期干部的楷模加以宣传和歌颂;中央电视台把他评为2002年度感动中国第一人;世界一流媒体——日本《读卖新闻》派人专程来到长沙了解他生前的事迹;而他的人生信条“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也已成为众多中国干部的座右铭。于今,主旋律影片《郑培民》再次以朴实深情、细腻感人的镜头,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为民书记”的生动形象,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感动了中国。
《郑培民》之所以感动中国,缘于影片以小见大,用细节感人。这部影片不仅主题好、而且在艺术处理上构思精巧。片中的故事细节更多的以郑培民同志真实生活事实为依据,从不同侧面展示了郑培民的人格操守和感人情怀。一是在“路”上做文章——火龙坪需要这条路、湘西需要这条路、农民需要这条路。路不仅是致富的路,更是连接民心、弘扬民族精神之路;二是在“鞋”上做文章——他每次到北京开会都要给妻子买两三双布鞋;下乡是一副平民打扮,鞋上沾满泥土。尤其是每次下农村,都要到农民家去,掀开锅盖,瞧瞧吃的什么饭;看看猪圈牛栏的家畜,撩开蚊帐摸摸农民床上的被褥。郑培民有句口头禅:看一个好干部,要看他鞋上沾了多少泥。
《郑培民》之所以感动中国,缘于主人公炽热的“公仆情怀”。郑培民信奉“老百姓比天还大”,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立下了“永做人民公仆”的誓言。在他担任领导干部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身体力行这一誓言。他深怀公仆之心,倾注公仆之情,牢记公仆之责,时刻把群众需要视为第一责任,把群众满意视为第一追求,把群众情绪视为第一信号,把加快发展、改善群众生活视为第一要事。尽管岗位多次变动,职务越来越高,但他始终是老百姓的“好朋友”、“好兄长”,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爱民书记”、“亲民书记”、“为民书记”。
《郑培民》在感动中国的同时,也成了一面镜子,映照出少数“公仆”内心的龌龊肮脏。现实生活中,少数领导干部心中是没有老百姓的。有的将“政绩”放在第一位,只要能够干出数字,有利于自己高升就行,至于那“政绩”是“豆腐渣”还是重复建设,一概不管;有的将“关系”放在第一位,什么傍大官、傍大款,谁有用傍谁,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有的是把小集团、小圈子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谁为我卖力气我就格外关照谁,什么群众的利益,这点儿好处“哥们儿”、“姐们儿”们还分不过来呢,哪还顾得了他们!诸如此类的“第一位”还有不少,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到百姓对立面去了。
《郑培民》感动中国,绝非偶然。上个世纪60年代,县委书记焦裕禄的模范事迹曾传遍神州大地,激励着千千万万干部群众忘我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90年代,地委书记孔繁森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再次在党员干部中形成了强烈的震撼,成为人们争相传颂和学习的典范。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阶段,郑培民以他“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的公仆精神,体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崇高情怀,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时代特征,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时代需要这样的英雄,也呼唤这样的感动,郑培民永远活在百姓的心中!(稿源:红网)(作者:高福生)(编辑:徐志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