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11月5日电 (人民日报记者翟启运 新华社记者胥金章 李志刚)
“基层至上,士兵第一”。新疆军区联勤部一直以这一思想统揽全局,人往基层走、心往基层想、钱往基层花,尽力改善戍守边关官兵的物质生活条件。
初冬时节,记者随边防部队冬储物资运输车,行程数千公里,踏访了喀喇昆仑、帕米尔高原的一个个边防哨卡,所到之处深切感受到了联勤部推行“人文关怀工程”给守防官兵带来的股股暖流。
“关注战士健康,就是关注战斗力”
“关注战士健康,就是关注战斗力。绝不能因为我们工作没做到家,而让守防官兵日复一日地‘透支’健康。”新疆军区联勤部部长张万松经常对部属们这样强调。凡是关系到戍边官兵健康的事,他都一件一件地抓落实。
西北边防自然环境恶劣,导致社会保障差,一线哨所的生活物资全部得从几百公里外的山下往上送。每年冬季大雪封山时,连白菜、土豆、萝卜也得省着吃。一位边防连长告诉记者,一年冬天,他们的司务长带几个战士下山拉白菜,回来的路上遇上暴风雪,被大雪困了2天2夜,差点丢了性命。
能吃上自己种的新鲜蔬菜,是一代代戍边人梦寐以求的心愿。“菜篮子”直接关系着守防官兵的身体健康,困难再大也要努力办好。联勤部门将“菜篮子”工程列为重点攻关课题,组织技术人员跑遍全疆所有的边防哨卡进行调研,制定了边防部队“菜篮子”工程实施规划。缺技术,他们和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蔬菜研究所等地方科研部门合作,组成技术服务队手把手地指导;缺教材,他们编写技术书籍8000多册、制作技术光盘2500多盘下发基层,还为每个边防连队培养2名以上生产骨干,使全区的“菜篮子”工程当年起步当年收益。
技术人员还指导部队在永冻层上建起了蔬菜暖棚,采取多层覆盖、棚中套棚和垫马粪提高地温等方法,改写了“生命禁区”不能种植蔬菜的历史。如今,全区边防部队的肉菜自给率已达到75%,基层单位全部推行了营养配餐。
眼下已进入初冬,边防哨卡室外冰封雪裹,寒风阵阵。可是在海拔3700米的三十里营房兵站,记者走进了高原温室,室内却温暖如春。碧绿的菠菜,青翠的韭菜,鲜嫩的生菜,还有生长得枝叶茂盛的茄子、黄瓜和西红柿,一派生机盎然。军需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像这样的高原温室,在边防一线就有10多座。
新疆的地形可概括为一半高山一半荒漠。驻守在雪域高原、大漠戈壁中的边防官兵常年忍受着缺水带来的痛苦,真切地体会到“水是生命之源”。
额敏河边防连,一个以河流命名的边防连队。过去,官兵们为了节省水,常常把早上的洗脸水留下来,等沉淀后倒出清水再用,直到全部变成浑水才舍得倒掉。军区营房处组织专家冒着飞雪来到边防连驻地踏勘,设计引水工程图,冰雪一融化就和官兵们一起开挖管道沟,修建水塔。战士们手捧着白花花的自来水,还没有送到嘴边,豆粒大的泪珠就从眼眶里滚落下来。
温暖送到天边边
某边防哨卡驻地,“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冬季气温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记者钻进新配发的保暖帐篷,新帐篷比普通的大四五倍,可同时放置20多张床。而最大的不同,是这顶帐篷外面增加了发电机和暖风机,热风通过特制的管道输送到帐篷内,室温可达20摄氏度。
这种保暖帐篷是新疆军区联勤部联系有关部门,专门为驻守在高寒地区的边防部队设计、生产的。多年来,南疆军区高原边防的一线官兵,每年进入冬季后就要受到风雪严寒的袭扰,即便是帐篷里的火炉烧得很旺,晚上睡觉时加盖两床被子,还经常半夜被冻醒。而如今,仅帕米尔高原边防线上,就有数十顶保温帐篷在这里落了户,戍边官兵不用再受严寒之苦了。
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什布奇边防连,过去常年靠攀岩爬山背生活物资,用背包带溜钢丝绳过河巡逻。2002年,军区联勤部投资530万元为他们修建一条长9.8公里的边防公路。通车那天,连队官兵激动得抱头痛哭,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告别“行路难”。
为了让更多的边防连队通上公路,军区联勤部军交运输处的干部多次深入边防一线调研,返回后又背着厚厚的一摞调研材料跑兰州、上北京寻求支持。没过多久时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军区自筹资金上千万元,为一线连队新建了400公里的边防公路,从而缓解了“行路难”给边防官兵带来的诸多不便。
“做饭做到雪线上”“补衣补到天边边”。联勤部专门成立了“军需服务队”,使上门为边防连队服务经常化、制度化。服务队的军嫂们趟冰河,翻雪山雪海,走大漠戈壁,每年行程近万公里,为官兵们缝补服装、鞋帽,把温暖送到了戍边将士的心坎上。
“除了缺氧,咱啥都不缺”
几年前,某边防哨所6名20岁出头官兵,全都秃了顶。正当他们为之苦恼时,军区联勤部就派防疫人员赶到了哨所,发现官兵就近吃的泉水含氟超标。2天后,联勤部送来了一台每小时出水量300至500公斤的净水器。随后,附近的波马、阿拉马力、江巴斯、铁列克特等20多个边防连队全部配发了净水器。
一年秋天,军需物资油料处的领导来边防连检查工作。临别时,问大家有什么要求,一个战士说他特别想喝小米粥。这位领导回去后心里一直惦记着战士的愿望,他们决定尽量供应一点杂粮,有利于调剂伙食。为了办成这件事,他们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跑,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协调,军地双方联合下文,形成了粗粮保障的长期性政策。记者在边防连的食堂看到,战士餐桌上的主食不但有白面馒头、米饭,还有热腾腾的玉米面“窝窝头”和高粱面发糕。
事关边防的事没有小事,尤其与官兵工作、生活、身体有关的事,更是不能有丝毫马虎,必须件件办好。如今,边防战士执勤巡逻归来,都能喝上一杯红糖水补充热量,喝一碗热姜汤驱赶寒气。海拔5042米的红其拉甫终年积雪,高寒缺氧,但在这里执勤的前哨班战士们脸上不脱皮,嘴唇不裂口。新一代边防官兵搽上了“护肤霜”,服上了“金维他”。军区联勤部每年都拨专款为高原部队配发新特药品和保健营养品,患高原病的官兵比以前大大减少。
被称为世界四大“蚊虫王国”之一的阿勒泰地区北湾,每年夏季蚊子大量繁殖,最多时随手一抓能抓到几十只。边防连官兵执勤时头裹纱巾、耳塞纸团、身罩雨衣、手戴手套,脖子、手腕、脚腕等裸露部位还常常被蚊子叮得红肿。2002年,军区联勤部与科研部门联系,为他们研制和配发了专用防蚊服,使官兵们从此免受蚊虫叮咬的痛苦。
初冬的新疆边防漫天飞雪,记者在海拔5300多米的神仙湾边防连采访,走进士兵宿舍,看到每张床上都铺有棕垫、羊皮、棉褥子,足有半尺厚。前哨班共有4名战士,餐桌上摆着青椒炒肉、大盘鸡等4个菜,还有一碗香喷喷的西红柿蛋花汤。战士刘晓刚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连队生活条件好了,除海拔高缺氧气外,咱啥都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