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日前表示:今后我国高校教育的收费不能再提高了。张保庆还就此解释说:我国的高等教育不能办成谁有钱谁就能上大学的局面,这不是共产党国家的教育。
教育部负责人的这番讲话,比较明确地指明了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对“教育产业化”舆论的反思和否定。
世所公认,教育机会的平等,是实现社会平等的最基本的前提,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在任何非乌托邦的现实社会中,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平等状况都是必然的存在。而打破这种不平等现实的最可能的途径,就是平等地为社会各阶层的子弟,提供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对于那些家境贫寒而又志向高远的孩子们来说,造物赋予的聪明大脑,可能是他们与其他同龄者之间最平等的天赋,也是他们追求与他人平等愿望的最可倚仗的希望。而希望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就是教育。以教育机会的平等,促进社会平等的实现,不但是人人生而平等的现代文明理念对社会的要求,在现实层面上,也可以促进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流动和渗透,避免社会阶层的“板结”及相互撕裂,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大多数现代文明社会中,尽可能地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教育资源主要由国家提供的基础上,由国家及各种社会力量提供的奖学金、助学金,使大部分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都能获得机会。
在中国,能否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显然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正如张保庆副部长所说:我国的高等教育不能办成谁有钱谁就能上大学的局面,这不是共产党国家的教育。
不过就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而言,一方面是呼吁多年的师资匮乏、经费不足,及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尽合理。另一方面则是国家财政能力有限,造成教育投入的不足。在这种两面夹击的困难之下,高校的适当收费似也不可避免。然而学生,尤其是家庭困难学生的不堪重负,又使教育收费必须有恰当的限度。目前这个限度显然已经有被突破的趋向,逐渐加高的“门槛”,已经使许多迫切需要教育的贫困学生望机会而却步。
在张保庆副部长表示高等教育收费不能再提高了之前,他还曾经于今年8月表示,目前我国高校收费制度基本上是合理的。综合这两次讲话分析,普通百姓有关高校收费过高的呼声,至少没有被教育主管部门所否认。至于目前“基本合理”的收费标准,在“不能再提高”的基础上,有没有可能降低,可能是一个更复杂也更敏感的问题。从教育部提供的数据分析,2003年的高校教育经费中,收费400多亿元,国家财政投入700多亿元,收费所占比例达到36%左右。从这个无论横向或纵向比较都肯定偏高的比例判断,高校收费应该有下调的空间。(张天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