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既缺乏区位优势,也没有雄厚经济实力支撑的普通高校。然而,近几年来,该校实现了从单科型向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跨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多科型的跨越;完成了由单一的普通本科制向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函授、夜大等多形式多层次培养制度的转变,学生总规模超过2万人;实现了人才的“正向”流动,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超过40%……
解析形成如此反差的原因,安徽财经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石秀和教授说,是特色激活了学校的生命力。
交融渗透铸造学科特色
前不久,一家世界著名企业招聘人员,上千名包括国内知名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报考角逐3个席位。在最终结果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名安徽财大英语专业学生榜上有名。原因在于这位学生所受到的专业教育是商贸英语,而且对商务应用十分纯熟。
安徽财经大学在45年办学历史中,形成的优势专业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不仅学科专业齐全,教学科研水平也达到一定高度。在应对高等教育激烈竞争发展壮大自己的过程中,安徽财大科学定位,把发挥优势学科作用与改造老专业、建设新专业密切结合,在多学科相互交融渗透中创造新特色,形成新优势。
学校近几年设置的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学科专业,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与财经和管理紧密相连;不仅英语主攻商贸,法学定位在经济法,就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是把财经应用作为重要内容。这些新专业又反向渗透,使财经、管理专业的法律、写作、外语、计算机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
人无我有成就科研特色
科研水平不高是我国普通高校具有共性,但要是谈起安徽财大的合作经济研究、经济发展研究、棉花加工与检验技术研究,不仅国内同行额手称赞,就是在国际上也是小有名气。
“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是安徽财大多年来在学校科研上坚持的努力方向。针对学校科研工作的实际,学校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形成了新型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价值导向,引导学校科研逐步凸现特色和优势。
棉花工程研究是该校的一个特色,长期以来,学校始终抓住不放,不仅完成了“棉纤维长度快速检测仪器”等大量部省级课题项目,而且还组织起草了现行的“棉花检验员国家职业标准”。在合作经济领域,安徽财大更是创下了一系列“全国领先”在全国率先开展合作经济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创办了我国合作经济理论研究专业学术刊物《合作经济》,主持召开了全国首届合作经济理论研讨会,组织编写出版了合作经济专业系列教材并把其研究方向渗透到产业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农业经济管理等领域。
学以致用形成育人特色
为社会培养符合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功能。面对财经管理类人才结构性过剩的严峻形势,安徽财大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在教学、科研、实践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按照市场需求和教育内在规律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同时,安徽财大一方面以学生学术科研社团为载体,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提升科学素质。安徽财大一个活动了20多年的学生经济研究学会是学生科研活动基地,学生自办的《大学生经济探索》是全国最早的大学生自办经济期刊之一,同时各个系部几乎都有自己的学术刊物,学生以此为园地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开展经常性的科研活动,仅《大学生经济探索》上刊发的学生论文就有60多篇被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转载。
另一方面,安徽财大把社会实践引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校每年举办一届网络模拟证券投资大赛,用网上练兵代替纸上谈兵;法学系建立模拟法庭进行模拟审判,并将论辩能力考核列入教学计划;工商管理系与多家企业建立商学管理实践平台,让学生真刀真枪地运用管理知识。正是因为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安徽财大的毕业生在就业中才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