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远辉
古人论文喜欢强调“文如其人”。这个观点很被一些现在码字的人视为陈腐。但我总是固执地将“文如其人”的文艺观奉为圭臬,并常常以此来察人观文,观文察人。凡认为是好人写的文章,便愿意平心静气地读它,如果是好人,还是知识分子,是儒雅、宽厚如长者的,那我读他的文 章更要喜不自胜了,因为我期待着、相信着读那文章如与良朋相晤,可以舒身畅情,可以益智启思,可以见性明心……一句话,好人文里有甘泉呵!
我读黄刚的散文集《绿之恋》(花城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便有这样的感受。黄刚是我心目中的好人、好兄长,他的文章,我打一开始自然就喜欢读了,读着读着自然就读出趣味、韵致来,读出甘泉来。尤其是他的散文,质朴、平实,虽无华丽之词采,恣肆之气势,悱恻之章节,鸿儒之博论,却一样能养眼怡心。它们恰似围炉夜话,品茗细语,薄笺轻诉,是说给朋友们听的,是心扉的一次又一次敞开,是情感的涓涓流淌,读来深觉亲切自然,亲和真挚。一如作者的为人,淳朴真诚,心胸坦荡。古人曾说:“万古长青惟一真耳。”散文这种文体是最较真的,它最不能容忍虚情假意、虚张声势,它珍若拱璧的是真性情的流露,真心声的表达,真知灼见的披示。黄刚的散文创作,得其堂奥,处处见真。看黄刚的散文,有时,我也会心生感触,太夯实了,太泥于事了,有的地方甚至不免见笨,但细细一想,便豁然了,这才是真呵。文如其人,惟有如此之真,才愈发显出了黄刚散文的可敬与可爱。
黄刚散文还有一个特点是有静气,用语平和,节奏不疾不徐,叙事平实简洁,结构匀称而不大开大合。内容上也是取材见小见平凡,身边之事,眼中之景,心有所感,便和盘端出。这样的散文,只宜在灯下读,只合在倦怠时与它神会。它静,可去火化燥;他静中见旷达,旷达见力量,可令心为之一得。如临山冈,望平畴而心豁达;如近山泉,滤心火而气清华。文有静气,实在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静气,是气质使然;而气质,则是读书使然。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谓读书可养气,行路可养性,慎思可养德。黄刚一生嗜好读书,一生以书为友。黄刚的散文有不少是谈与书结缘,读书偶得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好读书不仅让黄刚的散文有静气,而且也多了求索与反省的况味,像《关于树的话题》、《重获成功》等篇什,都寄寓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索、反省与诘问。《秋思》一篇,就像作者的言志铭,读来更觉有士子之风。这是黄刚散文所内蕴的文化价值。
演艺而成明星的,据说一是本色派,二是炫技派。作家创作,也有本色派和炫技派的不同。黄刚当然是属本色派。黄刚的散文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营造“自己的风景”。他散文里的风景,都和他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积累有关,都离不开他足迹所至和目力所及之处,用他的话来说,是“阅读”所得。黄刚的散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人生阅历的阅读,比如《那一片绿叶》、《绿之恋》、《荷韵》等,它们是人生某一阶段的勾陈与回味,是联想与叩问;二是书籍的阅读,比如《自己的风景》、《书缘》、《境界》等,是对人生问题的探索和求证,是情、思、理的结合;三是游历的阅读,比如《烟雨西湖》、《秋日香山》、《长白岳桦》等,融历史与现实于一炉,将自然与人文相比照,不仅记录下行踪,更记录下人生的感悟……
三种“阅读”构成了黄刚散文创作的三种基本模式。而“绿”作为一种情结,又几乎贯穿了黄刚的所有散文。在生命、生活、社会的调色板上,黄刚是以“绿”作为底色,作为总基调的。“绿”蕴含的生命的象征意义——沉静中积聚着无限生机和力量——决定着黄刚散文创作的情感走向和精神标高。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天人合一地和谐相处,成为黄刚散文创作的一个基本思想。在黄刚的散文里,有多少的“绿”意扑面而来:那一片绿叶,那曾经拥有过的亲近的绿,那故乡的榕树和莲荷,就连作者的书房,也冠名“思绿阁”,还有散文集子的名称,干脆就叫《绿之恋》……黄刚写绿,不在于表现浅表化的视觉神经,而是将“绿”视为人与自然关系是否相契相谐的代表符号。例如写树,当代的中国文人已习惯了把树象征为一种傲然挺立的精神,树成为人文思想的象征符号。而黄刚却让树回到了自然本身,让树成为自然和谐的一部分,成为绿色中的一枝一干,作者以此来表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赞美和向往。这正是自然本真的写作,是本色的写作。
散文创作求真,还求自然、灵动,所以散文创作应当多几副笔墨。黄刚的散文创作,也有不同的笔墨。有的偏于理性,率真直白,也有的偏于感性,舒缓细致。他那些写故乡的散文,便是感性的、有韵致的文字,里面有盈盈绿意,有澹澹静气,像一幅幅水灵灵的水墨画,轻轻地、细细地,冒出了甘泉,流向我的心田。
这样的绿,这样的静,这样的甘泉,在好人黄刚的散文里,蛰伏着又涌动着,轻泻漫流着,构成了一道有独特风格的风景。
这样的风景,苍天说,只能属于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