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里,巩义的那些遗址更像是珍珠,那么的魅力四射,那么的富有诗意。如果一个诗人是为了某种情趣在作诗,这样的作品应该是经世流传的,但如果说是为了将诗歌拿到市场上出售,诗也可能失去灵魂深处的某种震撼。
开发和保护是个老话题,但如今这种剧烈的碰撞却是最新的。无可否认,开发者与保护者都无法忽略对方的存在和价值,但双方却往往找不到一个平衡点,以至于老是出现连他们自己都不敢面对的问题。
道路损坏可以重修,房子坏了可以推去重来,但这些珍珠,可以重新再来吗?需要多少年,多少世纪才能出现这些绝世珍珠的轮回呢?
从某种层面来说,敦煌莫高窟可以当作一面镜子。当年,它是甘肃旅游产业的头号“王牌”,甚至,“敦煌”的名气一度比“甘肃”还要大,国内外游客进入甘肃的目的地基本上就是敦煌,每年去敦煌旅游的人数都在60万以上。
但如今,敦煌却在不断激增的数字中走向死亡。
财富会带来数字,而数字却会带来一种地方资源开发的欲望,但却让文物专家担忧不已。因为精美的天物已经历了上千年,除了人为破坏,它还时刻经受坍塌、风蚀、渗水、酥碱等多种威胁。目前,由于自然的原因已有大量的遗址染上了病,不开放尚面临保护问题,更何况开放呢?
在巩义,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它们太像病魔缠身的老人了”,在有效保护、充分利用的基础上,为什么就不能尽可能地延缓石窟的衰老,遗址的破碎呢?
无论这种碰撞有多么剧烈,良善的人们只希望开发者和保护者尽快地找到一个平衡点。不然,有一天人们只能在废墟中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