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剑川
胡子,无疑是把男人和女人区别开来的重要特征。古人以为毛发受之父母,断不可弃。如曹孟德被马超打得割须弃袍,是一件很值得马超在战报上大吹特吹的事。再如关二哥的胡子是很发达的,打仗时要用一个布袋子装起来,那布袋子是皇帝送的,这关羽的胡子可谓享受国家级保护。
近代东北土匪叫胡子,欧洲民间传说有蓝胡子,胡子在这里代表了一种野蛮和恐怖的力量。如果男人没胡子,在古代要被视做太监,发育不正常。
胡子可以导致战争,古代欧洲为胡子打过仗,近代希特勒也留一小胡子,进攻苏联时候要搞“巴巴罗萨”,这巴巴也就是个大胡子。
鲁迅为了胡子忧郁彷徨了很久,起先是很俄罗斯的,和李大钊一样往上翘。后来剪了一下,成为一个一字。为此常被疑似东洋。旧中国《申报》因为胡子的文章,当局介入,冤狱、民族问题都出来了,可见胡子是个大事件,胡子不存,男将不男,国将不国。
但我却不留胡子很多年,从剪刀到国产剃刀到菲力普到吉列,从原始到现代工具,从本土到欧美,我的胡子惨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剃刀的屠戮,没有一点生长空间。
想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如小公鸡一般挺起了胸脯把嘴巴撅得老高,还特地留一圈绒毛在其上,以表示自己发育良好。去理发店,往往要被质疑,一把亮晃晃的钢刀比将过来:“剃与不剃?”
于是胡子自萌芽状态就有生存危机。
偶留胡子,会被斥责不讲卫生,不注意形象,看看四周男士,都是下巴光趟,小白脸状。不免会有特立独行、形影孤单之感。
若谈恋爱,胡子丰盛时,有扎伤MM脸蛋和其他娇嫩部位之危险,因此胡子生计更成问题。
所以一切被扼杀,尽管胡子是国粹,是民族传统,是自然是人体毛发,但它终于敌不过现实文明。
我也就不留胡子很多年。
有胡子的是什么人?艺术家、导演、球星、明星或者流浪汉。我非艺术家、星星之类,若有胡子会被疑心是……
当然至于学友、德华、朝伟,过了四十,下巴开始有了胡子,并解开扣子露出肚子走路,那是忧郁颓废的美,是有型有款是魏晋风流,与我这个闲人基本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