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铁西住了40年。过去,这里烟囱林立,浓烟滚滚。沈阳冶炼厂大烟囱冒出的黑烟不仅味道刺鼻,而且其中的硫酸物掉到衣服上一烧就是一个窟窿。”11月30日,在铁西区一幢普通的民宅里,中国第一台半自动车床制造者、沈阳第一机床厂退休工人马鸣贺激动地说:“现在不仅铁西,整个沈阳都在变———烟囱不见了,天变蓝了,树变绿了,水变清了,马路变宽了。我觉得,沈阳发展已经走上正道儿了。”
作为一个地道的“老沈阳”,马鸣贺老人和大多数市民一样,最敏感、最关注的莫过于身边环境的变化。
也许大家并不清楚,这种环境的变化给沈阳带来的巨大效益。据统计,在实施“创模”的近两年来,沈阳市的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以五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化格局正在形成。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实际利用外资增幅、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平均增幅、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沈阳排名均在前两位。
“沈阳‘创模’的突出特点是环境与经济得到了和谐发展。”著名环境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马中曾代表国家“创模”技术核查组如是说。“创模”托举老工业基地振兴
国务院提出,老工业基地振兴要走与过去不同的路子。“创模”所包含的内涵实际上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模”,首先意味着沈阳老的工业模式必须得到改造,企业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这个前提对企业依靠改造来提升竞争能力,提升档次都非常重要。
“创模”,是一个艰难与幸福的选择。28项严格的考核指标并没有减少“创模”的吸引力,沈阳人透过严格的指标看到了“创模”的含金量。“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绝不仅仅是一个好听的称号,而是一座城市的无形资产,对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会起到托举的作用。
“创模”给沈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给沈阳注入升值的动力。
两年多的“创模”实践,优化了沈阳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沈阳人得出的结论是: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生产力,建设优美的环境就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模”凸现循环型新沈阳
工业社会在发展中大都经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模式,即“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过程;第二种是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过程末端治理模式;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它强调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过去沈阳的工业发展,虽然吸取了第一种模式的教训,但却没能跳出第二种模式的框子。曾几何时,烟囱林立,是这座城市经济繁荣和工业发达的象征。但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那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牵引下的经济列车,高速运行中隐含着减速、停滞甚至倾覆的风险。
作为老工业基地象征物的原沈阳冶炼厂三根百米高大烟囱在爆破中轰然倒地,标志着沈阳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时代结束。这两年时间,全市已拆除了3000多根大大小小的烟囱。这是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大变化的一个缩影,其潜台词是:沈阳终于作出向“大烟囱经济”挥手告别的重大抉择。
把环境保护融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使二者实现双赢。“创模”,让沈阳审时度势,选择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且迎来新的黄金发展时期。
沈阳正通过“创模”这重要一环,重新构筑城市框架,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划,把一个单一工业城市变成一座综合性生态化城市,建成北方最适宜投资和居住的地区。
“创模”,让城市转型中的沈阳在振兴大道上昂首挺胸大步向前。本报记者彭跃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