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80年代”:一个时代的问号


NEWS.SOHU.COM  2004年12月07日14:10  来源:新华网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这代人最现实。

  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很少抱什么幻想。他们明白脚踏实地的含义,不再随便浪费一点时间。他们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知道大智若愚,他们宁愿别人把他们看得很扁,心里只是想“我没有时间去说服你们,我走自己的路”。他们的大脑里不断地吸收新的伦理道德观念,而这些观念正是由前辈们提供的。他们毫无顾忌地谈论性,是因为他们知道那不过是很正常的生理问题,他们把性和爱情分得很清,又把爱情和婚姻分得很清。

  “80年代”,这样一个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婴儿潮”的巨大群落,是我们时代的问号。

  用夸张的表情

  解读“80年代”

  要描述所谓“80年代”的生存状态是困难的。因为他们不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群体意识”。或者说,他们本来就拒斥“意识”,拒斥“概念”,拒绝整理出某种理念来规范生活。他们崇尚自由却找不到出路,尊重个体而难融合主流,只好在困惑中迷失,在迷失中寻求。而他们的这种寻求,并没有既定的目标———他们根本就不关心目标。80年代出生的人似乎天生孤傲,但骨子里透露的却是一股自卑。他们一出生就遇上了市场经济,一长大就明白了国际化,一交流就用上了互联网,他们比任何时代的人都明白自己的力量。

  也许,他们只是反问,却并不需要答案;只是质疑,却并不需要结果。望着他们,人们得到的是一个时代的问号,还有一个夸张的表情。

  北京少女作家春树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与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等4人被认为是中国“80年代后”的代表,并与美国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文章以“lin.glei”(另类)来称呼他们,认为他们是中国的新激进分子。

  “我们期冀着真正的自由,去我们想去的地方,做我们想做的工作,拥有我们想要的朋友”、“最初,我认为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机会了,但后来我意识到另类需要成长并融入社会。我们的文化要求我们必须消除我们粗糙的棱角,变成另一种场合的人”,《时代》周刊引述着春树和满舟的话,论证作者的“另类说”。

  这是连春树和韩寒都不承认的。春树说:“我今天看到有人在网上说,突然之间春树就成了我们这些80年代后的代表,太让人不安了。我也很不安呢,我怎么就成他们的代表了?我还不乐意呢。”而韩寒认为“80年代后”这样的提法实在很愚蠢:“因为70年代和80年代没有什么区别。若非要说有80年代,我不得不是其中一分子,因为我是1982年生的,仅此而已。”

  不管是谁的逻辑,西方人手里拿什么样的尺子,“80年代后”内心的呐喊、自我生存的表达还是让人为之侧目。

  春树,2000年从北京某高中辍学,开始自由写作。热爱摇滚,热爱朋克精神,热爱诗歌,热爱小说,热爱鲁迅。有人这样描述着她:在听音乐和看电影时会哭,喜欢虚荣,还有一切虚幻的感觉,天天都涂香水,轻陷在柔软如天鹅绒的床单上颤抖。她喜欢名牌,喜欢被人爱,喜欢门口贴着五星或者更多星的宾馆。

  但实际上,很多人担忧的不单是春树这个“北京娃娃”,而是涌流在都市各个角落的“北京娃娃”群落,他们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圈。但其实细想一下,人们对春树们的谩骂或不屑,不过是一种代沟的表现,而代沟如果在年龄差距上越小的话,则说明社会思潮的变化和社会观念的更新越快,而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好现象?毕竟,在现代社会,观念的更新是与社会的进步成正比的。

  “我从来不让父母为我担心。”对于人们的不理解,经常在网吧上网的16岁的女孩雅楠有这样的辩护,“我会帮父母做饭洗衣服,不回家我都会很详细地告诉父母我在哪儿、与谁在一起、联系方式等。”她认为,孤独是她们这一代人成长过程中体验最深刻的词汇,“有人说我们是最幸福的一代,但是却从来没有人理解我们这一代人因为孤独所产生的内心绝望。”

  对于别人提出80年代出生的人社会责任感缺落的问题,雅楠也是不承认的:“我们也很关注环保。”难怪有人说,采访80年代的人比采访任何年代出生的人都容易。他们大胆,思想开放。别看80年代生的人在整个社会人群中年龄尚幼,但要令他们去干一件事是很难的,因为他们太有自己的想法了。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惊慌,因为毕竟他们都是“80年代下的蛋”,这个蛋是被市场经济、涨工资、下海、港台歌星、洋快餐、大片、互联网等东西一路孵过来的……

  被“网”住的“80年代”

  如果非要找个理由,在物质或精神上替“生在80年代”与“生在70年代”的这两代人之间划上一条分界线,那么只有网络了。在花儿般幸福的80年代孩子们眼中,张扬个性、呼唤自由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具体的表现形式是“80年代也有上网灌水的权利”。因此,称“生在80年代”的人们为“e人类”实在是个贴切的比喻。

  聊天室、BBS、OICQ成了“80年代”们最常用的交友工具。在一些地方的网吧,几乎每一家都没有空位,“埋头苦聊”的都是十多岁的学生。他们或叼着烟,或红着脸庞,在电脑前与远方的“在线好友”倾诉、调情……

  80年代人独爱网络,不仅仅是由于好奇有趣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就像70年代人的狂热追星。对于80年代人而言,最痛苦的莫过于自己对前途的茫然,谢霆锋可以说是80年代的一个影子,表面上看来他很成功,但其实其内心特别空虚,才会有近似另类的姐弟情,因此网络成了一种最为有效的精神寄托。

  “你为什么喜欢网络?”这项问题调查反馈回来的几十条信息内容不一,但却基本符合了网络社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无厘头”:

  “有一个16岁的少女坐在电脑的后面”;

  “尿急找不到厕所的时候,网络能够令我忘记”;

  “我想出名,我想骂人,我想板砖,我想泡美眉,所以我网络我存在”;

  “挂上BBS就像看A片、第一次做爱,高潮迭起”;

  “21世纪,用网络来掩饰孤独的时代。每一个电脑屏幕后都是一个孤独的灵魂,我们与内心的孤独战斗了几千年,可是从来没有胜利过。因为,孤独就是我们自己”;

  “曾经有一个真实的网恋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

  活在e时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欢乐之外还有痛苦。“我在想网上虚拟世界中的每一张笑脸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他们说网络给人一个机会重新给自己一个新形象,那么这些热闹非凡的网站上的无数喜气洋洋的假面,不正说明现实世界太过残酷么?可是网络可能改变这一切么?总有关上电脑的一刻,我们仍然生活在这个冰冷的世界上。可悲么?还是应该庆幸?我不知道。”一位“e人类”说。

  一位在网上交了全国各地几十个网友的女孩子,趁着寒假,20天走了十几个城市,住宿、吃饭、旅游全靠当地网友一揽子解决。“一样的呀,他们到了广州我也要接待他们。”女孩子一脸“没什么大不了的”,把自己的“伟大历程”供之于众。至于会不会被人骗,“都是交了大半年的网友了,要是骗,早跑到广州来骗了,还能坐等着我骗上门去?”女孩子对自己的“识人”能力极为自信,“人贩子不上网,还不照样贩人?”

  上海的一位青年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学界有一种惯式,探讨一个新东西,‘弊’讲上三条,‘利’讲上四条,结论是利大于弊,这谁都会,又保险———新事物的出现总是利大于弊吗?但是指不出最根本的问题,相当于废话。”这位不愿废话连篇的青年社会学家,对于网络,有一句核心回答:“相对于70年代或更早出生的人而言,80年代出生的人更有机会融入全球化进程,这是网络赋予他们最重要的意义。”

  物质与性 把握与被把握

  的确,在中国,如果说生于60年代的是“过于责任”的一代,生于70年代的是“孤独自我”的一代,那么生于80年代的一代,则是“物质的一代”———把握物质,并被物质把握。

  中国“80年代出生者”正在如一些先知先觉的学生们在数年前所认定的那样逐渐走向消费主义之不归之途。大量的研究表明,消费意识在“80年代出生者”的意识结构中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眼下的“80年代出生者”虽然还没有成为消费为中心的一代,但他们的购买行为已经再清楚不过地体现了他们的消费举动背后所暗含的东西。

  阿明,1982年2月28日生,读完职中就不读了,喜欢自由一点的工作,暂时不想读书,现帮朋友开店。喜欢玩滑板,不会玩电脑。偶像是ERICKOSTON。愿望是做个成功人士;他的女友肖穗儿,1983年11月20日生,广州某职中英文秘书专业。“父母会反对我交男友,毕竟还在读书。”“曾经喜欢木村拓哉,现在长大了,无所谓偶像。”不喜欢女孩说脏话粗口,爱和男孩玩。和父母关系还可以,沟通很少。周末不回去吃饭,每月零花钱1000元左右,主要花在衣服上。爱看《东TOVHCH》。愿望是开一间比较独特的服装店。

  这样的消费倾向最具年轻化特点的,无疑是他们对款式的强烈追求,这就是“80年代出生者”消费的炫耀性特性,这种炫耀性不在于与富豪们的财富相比,而在于对自己的品味的展示,在于对自己不甘落后于时尚潮流的追求能力的展示。一部电影中的男主角或女主角的服饰引起连锁性模仿,在现在的“80年代出生者”看来,不是不可能,但重要的是对款式流行性的追求。

  在大城市的马路上,总能看见骑着自行车,戴着耳机,陶醉在自己的音乐世界的年轻人。70%以上的城市大中学生拥有随身听。在一些大城市里,CD店、偶像专卖店比首饰店、米铺更多,因为狂热的追星族消费力是惊人的。在广州状元坊,人民路边上一条狭长的小巷聚集着上千家小店铺贩卖着所有吸引年轻人的东西:文具、服装、饰品、日用品、小吃、CD、偶像制品。那里是广州最知名的时尚集中地。80年代出生的Amy在“状元坊”有一间2平方米大小店,专卖明星制品。普通3R明星照1块/张,16开大海报5块/张,印刷不算精美的偶像专辑15~20块/本,成本均不及售价的1/3。“偶像店开在学校附近,利润更高,比金铺更好赚。”明星就是商人们的长期饭票,每一次露脸就是一次生财机会,专辑可以炒了再炒,或者出个精选什么的,但很多人仍然当新碟买。而王菲广州演唱会的贵宾席上更是坐着两个小妹妹,在一堆“大人”中特别抢眼。那个区域的标价是380元。

  另一方面,对于“性”这个问题,就好比一杯水,无论是哪一个年代的人,其面对的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的用树叶来盛,有的用罐子来盛,而这一杯水无论用什么盛最后都要被还原成水的样子,都是为了靠近水的本来面目。70或80年代可以有区别只是时代的区别,如果时代可以让本性里的一些东西发生质的变化那应该算可怕了。80年代不比任何一个年代更薄情或更深情。

  19岁的Ally是打电话招“老公”回“家”接受采访的,她很大方地探讨起“同伴性教育”的问题来。“我们宿舍的讨论一般都是我发起来的,我讲得多了,她们也觉得‘性’好自然。”不过,“因为你是记者,记者都是很前卫的(所以我才同你讲),当然不可能和爸妈、老师讲这些,麻烦。”麻烦是因为父母不肯接受孩子已经“长大成熟”的事实。“我儿子和他的小女友在屋里玩,把门关了,我觉得奇怪,平常不关门的呀,我推开门,这小孩正亲嘴呢。”一位家长对记者讲起自己对儿子的“新发现”,同时却又表明:“小孩子懂什么呀,跟电视里学的。”这位已经算是比较“开明”的家长固执地不愿做这样的推测:他11岁的儿子可能已经懂得“性”不仅是“亲嘴”那么简单。

  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男大学生表示,他曾经看到身边的好友如何受黄色碟片的影响,一味追求感官刺激:“有一天晚上他带那女孩在我们宿舍过夜,我们都在,谁也不说话。”开始的时候他还挺羡慕那好友,因为他们都是那种师长眼中的乖乖仔,心里的想法却很多,他觉得好友比自己勇敢,因而比自己活得更真,更自在。可是到了后来,他发觉好友在感情、精力各方面都付出了极大代价,他觉得这样得到的快乐太不值。不过,“在这之前,父母只会笼统地说你这小子可别学坏,老师只会说谈恋爱有碍学业,报纸上只会说有百分之多少的女孩子做人流,网络、碟片里都在告诉你性有多快乐。”

  在人们通常的观念中,80年代人同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思想观念与传统逆行,对爱情和婚姻的诠释,以及对性的态度都异常开放。调查显示出他们对待“性”的态度确实非常坦然,而爱情和婚姻也已经被明确地分开。绝大多数人对第一次性行为持“顺其自然”的态度。

  对于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大部分人认为“恋爱为婚姻做准备,但不一定走进婚姻”,占总人数的65.3%;“多谈几次恋爱,不一定非得从一而终,找到自己最爱的人才结婚”仅占18.37%。

  但总的来说,“有爱才有性”,80年代人对爱的要求更多是“你情我愿,你快乐我快乐”,没有过多地考虑更远的将来,因为考虑了也没有多大意义,即一切都还未确定,性不性就更不能决定什么。 刘东摘自《今日文摘》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中国艾滋病二十年
·北京的哥 不再侃政治
·房产暴利 有道理?
·白衣天使为何与狼共舞?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 相关链接
  • “80年代后”群体特征引发中国社会关注 (12/07 14:09)
  • 80年代后:中国垮掉的一代? (12/07 13:55)
  • “80年代”就业成家 外表看似很酷却要爹妈呵护 (12/06 16:24)
  • 80年代,尴尬一代 闲谈:中国表情之谐趣荒诞(图) (10/08 10:52)
  • 80年代双枪美女 张爱玲不值得赞许 女海归的困惑 (09/17 08:41)
  • 白领新人九狂逐个数 男人帮:决不娶80年代女子 (09/15 07:26)

  •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手机
    包月自写5分钱/条

    最新制作 想唱就唱
    夏天的味道 哪一站



    精品专题推荐:
    谁说赚钱难告诉你秘诀
    测IQ交朋友,非常速配
    就让你笑火暴搞笑到底

    短信订阅
    焦点新闻魅力贴士伊甸指南魔鬼辞典





    · [游戏]赚钱大亨财色兼收
    · 70年代的人能看懂的故事
    · 数千东欧女郎沦为性奴隶
    · 演艺圈里的性交易真相
    · 处女身份使我陷入尴尬
    · 再婚后成丈夫砧板上的肉
    · 网恋奇遇变态男化身美女
    · 老婆出差留下的神秘留言
    · 在女同事色诱中不能自拔
    · 我和大学女老师偷吃禁果
    · 两位美女与丈夫做爱经验
    · 在宾馆的床上丈夫的朋友
    · 丈夫设计把妻子捉奸在床
    · 少女自诉她们的第一次
    · 香港第一美女名模周汶锜
    · 舒淇三级女星到金马影后
    · 中央舞蹈学院性感黑衣MM
    · 不相信是越南性感女特工
    · [图]抓拍女生喝醉后丑态
    · [图]偷拍香港街头波霸MM
    · [图]蒋勤勤半裸写真曝光
    · [图]桑巴舞抓拍性感辣妹
    · [图]明星夜生活照片曝光
    · [图]"呕像"照片助你减肥
    · [图]女星性感美腿大比拼
    · [视频]飞机上调戏性感MM
    动漫性感MM图集
    · 游戏CG美女《黑暗圣经》
    · 搞笑春光大现“走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