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产业聚焦本报记者 童辰 特约记者 秦勇
长安收购江西五十铃,跻身中国汽车产销三强的庆功宴刚刚散席,重庆市打造“汽车名城”的图纸已经出来了。从重庆市经委传出的消息称,《重庆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已正式出台。
汽车产业“一城多园”
所谓“一城多园”是指:通过布局调整,基本形成以北部新区汽车城、渝北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双桥区、南岸区、巴南区等特色工业园为基地的大产业格局。
据了解,目前,重庆全市有整车生产企业21家,其中制造类(有底盘生产权)企业10家,改装类企业11家。
“尽管有20多家汽车生产企业,但产业布局不太合理,为此重庆市委、市政府要求调整布局,到2010年形成以北部新区汽车城为中心,渝北、江北等八大汽车工业园为辅助的‘一城多园’产业格局。”重庆市经委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未来5年内,重庆将通过优化重组,形成2-3家生产规模较大、市场份额较高、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整车大型企业集团。重庆汽车工业将初步建成宽系列、多品种、多品牌、专业化、集团化的大规模生产体系。
轿车生产比重将达70%
根据规划,到2010年,重庆整车产销预计将达150万辆,其中:乘用车120万辆,商用车30万辆(其中专用改装车8万辆)。
“重庆的汽车产业将向轿车倾斜,把轿车生产的比重从目前的25%提高到70%。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5%左右。整车销售收入达到1350亿元。”重庆市经委有关负责人称。简而言之,5年内,重庆汽车企业七成将生产轿车。
“但是,要重庆轿车生产比重提高到70%,还需要加大投资和新产品的研制能力。”长安汽车一鲁姓工作人员称。
到2010年,将初步建立起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汽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达到销售总量的50%以上。“届时,将初步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3个,市级技术中心78个,这将让汽车生产企业的装备水平与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同步。”市经委有关负责人说。
四大优势为重庆汽车撑腰
怎样来支撑起重庆在5年内整车产销150万辆呢?重庆市经委的调研材料上分析认为:目前,重庆汽车产业拥有四大优势。
车型齐全、高起点引进技术形成的产业大基地格局。比如,重庆引进了世界知名汽车生产企业,福特公司与长安公司合资成立了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福特公司在中高档轿车方面的优势,弥补了该市汽车工业的短项。
老工业基地具有的较强机械加工配套能力也为打造“汽车城”奠定了基础。据了解,该市老工业基地较为完备的配套基础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除整车外,汽车的关键总成在市内都有相应的配套厂家,涉及重、轻、微、轿车发动机、变速器、制动系统、车身系统等。据悉,目前,重庆市内相当一部分关键零部件在全国已有一定规模和影响,部分零部件企业已走向全国,少数产品已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体系。
“丰富而多层次的人才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重庆市经委有关人士称。
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有专门的科研院所和一批高级专业人才,有一批素质较高、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技工队伍,几所大专院校设有汽车专业,可以源源不断地为汽车工业输送新鲜血液。与沿海地区相比价格较低的人力资源,有利于该市汽车企业形成劳动力成本优势。
而民营资本进入汽车产业,也增强了重庆汽车工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目前,力帆等民营企业正通过资产重组或收购股权的方式进入汽车整车行业,部分摩托车零部件企业等民营企业已涉足汽车零部件行业,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起来的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场运作经验,将为重庆汽车工业注入活力。
实施“1221”战略
重庆市经委有关负责人称,重庆将以骨干企业为依托,按“一城多园”的框架格局,发挥合资企业的技术和品牌优势,扩大与跨国公司在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合资、合作。
据透露,重庆将实施“1221”战略,即:夯实一个基础,强化两个优势,壮大两种产品,培育一个产业集群。
夯实一个基础:充分发挥整车企业的带动作用,建成全国一流的、具有比较优势的、能充分支撑本地整车企业发展并面向全球供货的国内主要零部件生产基地,为“汽车名城”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两个优势:在保持和巩固微型汽车在全国产销第一和轻型车在全国技术领先的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强化微车和轻型车的品牌和技术优势。
壮大两种产品:壮大轿车和重型汽车两个国内市场增长潜力大、份额相对较高的重点产品,轿车尽快形成规模化多品种的生产经营格局,重型车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
培育一个产业集群:培育附加值高、对相关产业发展带动性强的专用车(改装车)产业链,形成在全国较有影响的“专、精、特、新”专用车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