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武侯区实施文化强区战略纪实(上)
一个区域的魅力与生命力来源于文化,取决于特色。武侯,以其独特的文化气质和风韵,历经了十五年历史的雕琢而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如果说历史底蕴造就了她独特气质风韵的神,那么现代文明则给她披上了绚丽的纱衣,编织出美轮美奂的形。
从1991年第一届“武侯闹春”到社区文化艺术节,从坝坝舞、院中剑到丰富多彩的广场文体活动,从第一条健身路径到占地11亩的文体活动中心……武侯的文化事业日渐成熟、日渐壮大、日渐丰满,2004年,武侯区被评为四川省先进文化区。“抢抓机遇拼三年、力争财政翻一番;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文明新武侯”。2005年,武侯,吹响了建设西部一流经济强区和文化强区的号角;武侯,以文化强区战略描绘着文明和谐的发展蓝图,彰显着武侯文化的精神力量。
清晨,广场、游园、健身场,第一缕阳光映射着练太极、舞剑的老人们的飒爽英姿;傍晚,国标、腰鼓、扇面,霓虹闪烁着人们欢快的笑脸。城中,三国文化粉墨上演;城郊,民间艺术代代流传。走进武侯,文化与文明的气息扑面而来。沉淀千年的历史,传承百年的文化,演绎现代的文明;走进武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诗句流淌婉转。
以文化建设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建设,武侯区文化与经济相得益彰;以群众文化活动为基础,以品牌活动创建为特色,以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撑,武侯区成为一个文化底蕴厚实、文化风尚优良、文化生活丰富、文化特色鲜明、文化设施先进、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迭出的大都市文化区。
群众文化天天乐 “武侯闹春”年年闹
1月28日,武侯区金花桥街道陆坝村广场上人潮澎湃,鼓乐震天,迎面那位嘴角长着黑痔、口里叼着烟斗的媒婆吆喝着壮丁们抢走迎亲路上的大红花轿;那边,民间艺人各显身手,泥人、剪纸、皮影戏……在武侯的广场、社区,总有这样的热闹非凡。
1991年,武侯区推出了各社区共同参与的“武侯闹春”活动。这以后,“武侯闹春”连续办了十五届,而且一届比一届丰富,一届比一届热闹,其新颖丰富的活动形式、热烈昂扬的喜庆氛围,展现出武侯区的崭新形象和武侯人的崭新风貌,成为武侯独特的文化大餐。
以广场为载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红红火火、如火如荼,庆祝“七一”歌咏大会、武侯放歌文艺汇演、武侯之夜消夏晚会、置信杯摄影比赛、区庆演讲比赛……这一个个活动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近两年,全区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了5万多平方米的各类活动广场,形成了老成都民俗公园、武侯广场、龙井广场、音乐广场等11个骨干广场和高升桥、洗面桥等近10个小游园,广场文化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
在武侯区,我们发现几乎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活动和保留节目,几乎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文艺队伍:望江———在全市率先提出建文化型社区目标,首创了电子图书馆、志愿者“时间银行”等富有时代气息的社区文化;玉林——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载体,举办爱岗敬业演讲比赛,爱社区、爱家园社区文艺演出;致民路——以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为特色,举办文艺演出、卡拉OK比赛、书画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跳伞塔——开展了“文化进社区、活动进社区、文明进社区”等“三进”活动。还有双楠的中国西南双楠文工团,簇桥的青年业余歌舞团、小天竺的星光艺术团等文艺团队,再加上活跃在各个社区的腰鼓队、秧歌队、舞蹈队,构成了武侯文化活动最具活力的基层细胞。据统计,现在武侯区纯业余的文化活动队伍就有253支,其中最多的玉林北路社区达到35支;全区各类体育锻炼队伍100余支。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润物无声,陶冶了市民情操,传递了都市文明。在武侯区,文明新风处处在。陆坝村两委干部亲自拎着米、油,挨家挨户给村民拜年,为老人祝寿;玉林北路社区的钟友江老两口,因患病家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免费当起了家庭医生,开设家庭病床、上门护理,关怀得无微不至;棕东社区的大爷大妈们,组织了绿化志愿队、保洁志愿队、维修志愿队,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
蜀汉文化淀底蕴 现代科技放异彩
“呀,那不是隔壁的老李吗?”“那是王老大。”去年10月,武侯区三国特色群众文艺竞赛活动一亮相,就赢得了上千市民的围观,眼尖的人们从演员中找到了自己的左邻右舍。在文艺竞赛中,歌舞《桃园三结义》、舞蹈《蜀国三雄》、京城《空城计》、小品《张飞审瓜》等节目分外扯眼,掌声和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活动体现了浓郁的三国文化特色,又体现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参与特点。”一位文艺界人士对此次活动寄予了极高评价。
这是武侯区为发掘深厚的蜀汉文化底蕴、打造三国文化品牌推出的一项重要群众性文化活动。2004年,武侯区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文化武侯、魅力社区”三国文化首届社区艺术节。活动历时一个月,由校园文化、“文化武侯、魅力社区”大型文艺展演、“艺三国、看武侯”三国特色群众文艺竞赛等系列文化活动组成,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有机结合。
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竞争力。武侯人在文化创建中,结合区域特色,一方面大打三国文化牌,另一方面大打科技牌。1998年成都首届国际电脑节,文化与科技的珠联璧合让人耳目一新,“电脑音乐会”和“万人千机学电脑”群众性活动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电脑节不仅是成都人的节日,更成为“面向世界的节日”。在2004年第四届国际电脑节开幕式上,身着古装的“剑侠奇缘”出场,精妙的科技设计、梦幻的科技手段,将古典的侠情故事在现代舞台上演,体现了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而“魅力三国、真我风采”三国网络游戏大赛,通过《傲世三国》、《三国群英传》等回合制游戏,以及现场三国主题的COSPLAY表演,使玩家充分领略了高科技文化的时代魅力和三国文化的无尽风采。
武侯逐渐孕育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和谐交融、魅力交响。“蜀汉文化圣地”与“科技文化新区”特色彰显。
文化魅力在 经济实力强
2003年,在武侯仲夏夜·消夏购房节活动上,缤纷多彩的消夏文艺晚会为购房节助兴,聚集了人气,吸引了13万人次进场,签订意向性购房协议近500件。
“会展与文化同台,经济与文化齐飞”,谈到会展文化,武侯区相关负责人向我们概括出武侯区文化建设的一大形式。近年来,为了促进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双赢,武侯区开展了一系列会展文化活动,如电脑节、房交会、皮革展、家具博览会、汽车节、美食节等,用会展聚集商贸,用文化搭台唱戏,成为武侯文化与经济合作的亮点。
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直接为区域经济的增长做出了贡献。2004年,该区文化产业累计实现产值达15582万元,占全区GDP的1.04%。沿人民南路一带北起跳伞塔南到火车南站,以卡卡都、金碧辉煌、红色年代等大型娱乐城为基础,逐步形成一条以高档次、高品位、大规模的文化、健身、休闲、娱乐为主的城南文化产业带;网吧、音像、印刷等文化企业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连锁化方向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更给武侯的新跨越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给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蓬勃发展的武侯文化建设凝聚了人心、陶冶了情操、培育了精神,武侯人形成了“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力拼搏、勇争一流”的武侯精神,武侯人迎难而上,抓项目促招商,抓建设促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2004年,全区GDP达150亿元,同比增长14.5%;全口径财政收入达18亿元,同比增长31.4%。
“好风凭借力,风劲正扬帆”,武侯,向着新的征程昂首迈进!
采写张瑞琴 彭勇 彭静
数字链接
文化设施建设———
武侯区文体活动中心:投资3000多万元,建筑面积12238平方米,馆内拥有1600平方米的区文化馆,近4000平方米的现代综合体育馆。
武侯区图书馆:前期投入100多万元,面积1860平方米,藏书15万册。并成功引进印象大书房,为图书馆的书源提供了保障,月月都有新书。
健身路径:全区共有健身路径52条,覆盖率达80%以上。
社区活动设施:火南辖区文化活动中心,斥资600多万元,拥有70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和1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玉林辖区文化活动中心,斥资300万元,1000多平方米;望江辖区文化活动室,斥资40万元,130平方米;致民路辖区文化活动室,斥资50万元;跳伞塔辖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斥资150万元,2000平方米,还建立了少儿绿色网上空间。
文化建设成效———
2002年,置信丽都社区艺术团表演的《欢乐的火把节》荣获由中央精神文明办、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银奖,武侯区荣获组织奖。
2003年,武侯区荣获由中宣部、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书法)银奖。
2004年,武侯区组团参加成都市第十届运动会,获得30余枚金牌。
2004年,武侯区被评为四川省先进文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