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汽车产业实现了以前迫切希望的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的愿望。但是我国汽车企业总体规模依然偏小,战略重组、做大做强仍将是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调整,目前我国汽车产业正在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
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最近联合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指出,从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年产销100万辆以下的汽车公司已经不能单独存在,200万辆规模的也面临重组局面。
报告预计,我国汽车工业最后的重组结果是:通过竞争,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车企业将退出市场或投奔到优势企业旗下。中国汽车工业将形成几家生产规模大、技术开发能力较强、产品系列化、分工协作合理的大型企业集团,并最终形成少数几家企业集团控制全国大部分汽车市场的局面。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4年我国十大汽车厂家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的83.90%,销量占84.19%。只有一汽集团产量近100万,销量超过100万辆。上汽集团产销双双接近85万辆,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和东风汽车产销超过50万辆。这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全国汽车市场的68.8%。新华社记者张毅(据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
相关报道
中消协:
汽车投诉“高烧”不退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汽车投诉依然是消费者关注的热点,投诉量比上年上升了31.6%,位居商品类投诉增幅的第二位。
据各地消费者协会反映,汽车类投诉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质量问题比例大。因质量问题引起的投诉占到70.5%,比2003年上升了32.9%。包括发动机有异响、大梁断裂、油管漏油、刹车跑偏、离合器不分离、车门车窗裂缝漏水等。有的消费者反映,汽车购买后回家行驶的过程中,发动机就出现故障抛锚。由于汽车的价格高,刚刚购买的汽车就进修理厂,消费者心理上难以接受,而退、换货十分困难。
安全问题较突出。去年以安全问题为由投诉的比例上升了66.4%。汽车一旦出现刹车失灵、跑偏、轮胎爆胎、漏油等故障,就很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广大消费者希望生产商自觉履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规定的义务,积极承担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社会责任。
维修质量没有保障。有的修理厂设备差、维修人员资质低,送修车经多次修理仍不能从根本上排除故障;有的修理厂使用劣质或假冒零配件,甚至经认证的品牌店也不能保证维修质量;收费标准混乱,价格差别大。
检测难题困扰消费者。由于汽车检测机构体制改革以及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等原因,目前我国汽车产品检测检验机构的现状是,独立于汽车生产企业之外的机构数量少、送检费用高。因此,多数情况下都是厂家自行鉴定。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状,让消费者很难认可检测数据或鉴定结论。即使在国家认可的检测鉴定机构做出对汽车某个部件不合格的结论,经销商也只是承担修理义务,甚至经过多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新车也很难得到退换。
新华社记者丁海军(据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