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 汉网-长江日报
武汉市文化发展规划(2004-2010年)

时间:2005年03月02日17:01 我要揪错】【推荐】【打印】【关闭
我来说两句 我来说两句 即时新闻通知 进入新闻论坛 相关新闻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第十一次人代会精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按照《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4-2010年)》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所指的文化主要涵盖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会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华中地区特大中心城市,两江交汇,三镇鼎立,滨江滨湖特色鲜明。武汉具有3500年文明传承,是“白云黄鹤”之乡、辛亥首义之都、明清“四大名镇”,是中国近现代工商业和革命发祥地之一,盘龙古城、知音琴台、黄鹤名楼、归元名刹、碧波东湖等人文和自然景观遍布三镇。独特的山水资源、丰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鲜明的汉派文化特色,奠定了我市良好的文化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文化精品层出不穷,一批作品获得国内、国际大奖;文化企业逐步成长,一批龙头文化企业和集团相继涌现;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文化市场日趋活跃,一批专业市场初具规模。同时,我市文化建设也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创新不足、经营分散等问题,阻碍和制约着我市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市处于新一轮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加快“三个文明”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亲和力、个性魅力和整体实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文化发展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群众文化为基础,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创造精品力作为重点,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支撑,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助力,以建设人才队伍为保证,巩固思想文化阵地,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努力建设文化强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我市“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实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坚持继承借鉴和改革创新相统一,既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又注重文化的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坚持遵循经济规律和遵循文化规律相兼顾,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坚持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相并重,激活、释放国有文化资源、非国有文化资源,拓展、利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不断提高我市文化的竞争力;

  ———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总体部署,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文化发展总体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形成“江汉汇通、楚风汉韵、兼容并包”的汉派文化特色,把我市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创新能力较强、产业化程度较高、市场繁荣、人才集聚、文化生态环境良好的全省文化中心示范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基地,进而建设成为中西部文化强市和现代化区域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文化事业发展目标: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建设若干全国一流的文艺院团,形成全国一流的多层次文化人才群体,推出全国一流的文学艺术创作、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全市实施投资额1亿元以上重大文化建设项目20个,文化建设投资总额约200亿元;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覆盖中心城区883个社区和大部分村镇的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和质量达到全国同类城市先进水平。

  ———文化产业发展目标:通过培育市场主体、打造产业品牌,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逐步形成先进的文化创作、生产、营销体系,形成富有汉派文化特色和产业竞争能力的媒体传播、出版物流、旅游休闲、文化娱乐、文博会展、体育健身等文化主导产业;基本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培养、集聚一批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才;开发、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文化品牌,扩大武汉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6%以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体制改革目标:基本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具有武汉特色的文化管理体制;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地方性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形成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文化生态环境;基本形成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

  文化发展基本思路:

  ———开展“四大工程”:即“精品工程”,创作全国一流的文化精品;“名人工程”,形成汉派文化名人群体;“基础工程”,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活跃群众文化活动;“特色工程”,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汉派文化特色。

  ———实施“五个一批”:即建成一批标志性现代文化设施;构建一批特色文化功能区;组建一批具有竞争实力的文化集团;启动一批文化产业骨干项目;培育一批在华中地区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功能的文化市场。

  ———打造“六大品牌”:即盘龙殷商文化、琴台知音文化、黄鹤名楼文化、辛亥首义文化、汉口商贸文化、武昌科教文化。

  三、主要任务

  (一)繁荣文化事业

  围绕塑造城市形象、构建文化网络、生产文化精品、培育节会品牌等“四个重点”,继续加强文化设施和基层公益性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文化、旅游、体育、会展等方面的发展需要,规划建设武汉广播电视中心、武汉琴台文化艺术中心、楚文化旅游区、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区等一批展示城市形象、具有综合文化功能的标志性设施。启动包括南岸嘴在内的武汉城市核心景观带的规划设计、招商引资等工作。建设若干城市文化功能配套项目,完善若干文化设施的综合功能。

  健全、完善文化馆、站、室三级公共文体服务网络。到2010年,全市每个社区拥有一个文化站(活动中心)、一条全民健身路径,每个村拥有一个集科技示范、文体活动于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建成10个以上全民健身示范小区和体育公园。基本实现社会文体设施对外开放。全市人均拥有文化设施水平比“九五”期末提高50%。

  健全公共图书馆网络。加强基层图书馆(室)建设,形成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图书馆网络。完善武汉图书馆服务功能,使之成为国内一流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中心和武汉地区重要的信息枢纽,到2010年藏书量增加至230万册。建成包括市、区及高校、科研院所等系统图书馆和情报机构在内的全市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体系和知识共享系统,加强文献信息综合服务。

  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新建中山舰博物馆、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等一批专业和特色博物馆、展览馆,支持社会兴办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逐步开放大专院校博物馆,形成以综合性和专业性文博馆所为主干、各类小型博物馆为辅助的博物馆群体,充分利用各类遗址、遗迹和文物,使武汉成为华中地区博物馆种类多、展示手段先进、文物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的城市。

  2、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完成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档和保护规划。开展文物调查、勘探、保护工作,保护、修缮山体水体、古树名木、历史遗迹、名人故居、优秀建筑等自然和人文资源,规划、保护、利用现有的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80处近代优秀历史建筑。加强对历史街区、特色街区及传统风貌地段的保护,加快制定历史街区的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严格控制汉口老租界区、武昌昙华林历史街区等地段的开发建设。开发利用武汉地区近现代革命历史遗迹,建成一批有全国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精心设计城市建筑造型,制作一批体现城市个性、富有文化底蕴的城标、城雕和园林小品。规范设置和管理城市广告、路牌、路灯、店名、街名、色彩等标识,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全面开展京剧、汉剧、楚剧等剧种及湖北大鼓、杂技、古琴、楚乐、汉绣、“老字号”等的保护、继承和创新。

  3、繁荣精神产品生产。实施文化精品战略,重点抓好文学、戏曲、话剧、曲艺、杂技、美术、电视剧等传统文艺强项,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风格多样,在群众中有市场、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文艺作品,确保汉派文学、舞台剧、电视剧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围绕殷商南拓、古楚兴衰、汉镇崛起、湖北新政、辛亥首义等历史文化资源,组织一批系列丛书和重点影视作品,扩大武汉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加大对重点作品创作的投入,完善重点作品论证、投入、效益评估的运作机制。精心策划和运作优秀作品的上演、播映、评论及出版,扩大受众面,提高覆盖率。优化整合报刊和广播电视结构,推出一批优秀作品,培育一批名牌栏目,出版一批具有文化先导性、学术创新性、体现地域特点的图书。

  建立完善理论创新机制。整合武汉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优势,组建具有学术积累优势和武汉地域特色的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中心,发展3-5个重点学科,加强经济社会应用决策研究,加强武汉城市历史文化和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形成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武汉学派”。

  4、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武汉之夏”、社区文化节、社区体育运动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和拓展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加强文化扶贫,活跃乡村文化,发展网络文化,鼓励营业性文娱场所开设公益活动专场,形成若干群众文化品牌和特色文化圈。加强文化先进区建设,到2010年全市各区成为全省文化先进区,一批区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区,并建成一批特色文化街道和乡镇。引导社会力量,着力建设星海合唱团等一批重点业余文艺团队。

  5、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重点办好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第六届中国城市运动会、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国际旅游节、国际抢渡长江挑战赛、中国武汉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等重大节会活动。推进重点节会活动的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运作,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和承办节会活动。推动武汉与世界各地文化人才、产品、信息、技术的交流,通过艺术表演、体育赛事、举办展览、合作出版、版权贸易、广播电视节目交流、共办文化周、缔结友好城市、民间文化往来等途径和渠道,使汉派文化走向海内外。

  (二)提升文化产业

  积极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组建报业、广电、出版、旅游、体育五大产业集团,实现壮大产业龙头、打造产业品牌、构建产业园区、培育中心市场、发展中介服务等“五个突破”,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媒体传播、出版物流、旅游休闲、文化娱乐、文博会展、体育健身等六大文化产业。

  1、媒体传播产业。通过集团化战略提升、媒体战略整合、区域化战略发展等阶段,基本形成合理的媒体产业结构、完善的媒体市场机制和完整的媒体产业价值链。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媒体结构,重点发展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武汉广播电视总台(集团)等大型传媒集团。

  提升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整合报业资源,形成党报、都市类生活报、经济类专业报、文化教育类专业报等覆盖三镇的长江报系;整合印务资源,打造武汉报业印务中心;整合发行网络,建立武汉最大的报刊发行和物流配送中心。到2010年,集团经营总收入超过10亿元,逐步发展成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新闻传媒集团和武汉地区的报业旗舰。

  组建武汉广播电视总台(集团)。按照频道频率专业化、对象化要求,优化广播电视频道频率结构。重点推出4-5个体现武汉特色的品牌栏目,争取推出2-3个在中央数字电视平台播出的付费电视节目品牌,1-2套综合电视节目上星。建立广播电视全台数据资源的共享系统,实现节目采集、制作、播出、存储、交换和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完整链。充分利用武汉电视剧制作生产的品牌和影响,组建武汉影视艺术传媒有限公司,做大做强汉派影视产业并形成相关产业链。建成全市统一的宽带、双向、高速HFC有线广播电视网,终端用户发展到180万户。实施数字电视及其他可经营的资产、资源和业务的产业化运作。到2010年,集团经营总收入超过10亿元,努力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省会前列”的综合性传媒集团。

  做大做强长江互动传媒网。以长江互动传媒网络有限公司为龙头,整合市属新闻网站网点资源,将长江网打造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组建长江网点连锁管理有限公司,推动网吧连锁经营,培育和扶持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经营规范、有市场竞争力的连锁网吧企业。

  2、出版物流产业。整合现有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印制和发行等资源,组建武汉出版集团及武汉新华书店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长江书报亭有限责任公司,建设1-2个大型图书城和武汉音像制品交易中心,构建区域性出版物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以图书城、图书超市、交易市场为中心,以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为纽带,以综合书店、专业书店、连锁店和便民店为基础的出版物发行网络。实施兼并重组,提升印刷业特别是书刊印刷、包装装潢印刷和高附加值印刷加工业的整体实力,扩大光盘复制业生产规模,建设古田华中印务城,形成区域性书刊音像印制基地。推进科技创新,逐步实现编辑出版及经营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发展网络出版和电子商务,开发出版电子图书、报纸和期刊,建成全国性出版物网络交易平台。

  3、旅游休闲产业。凸现武汉“一楼(黄鹤楼)、两江、三镇、多湖、多山”的城市形象,丰富、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着力彰显“东方水都”魅力,精心打造武汉的山水风光、历史寻踪、科教览胜、都市风情、革命文化、宗教文化等旅游文化精品,不断提升“黄鹤楼”、“东湖”、“琴台”、“归元寺”、“辛亥首义”、“中山舰”等旅游文化品牌的产业价值。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改建一批传统景点,兴建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实力强的现代化大型旅游项目,推进木兰生态旅游区、龙泉山风景旅游区、“大好河山”旅游风景区等建设。建立文化旅游的部门协调机制,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联动,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整合区域旅游产业资源,组建武汉旅游集团。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省内各地的资源共享和客源互动,构建武汉旅游圈,形成以武汉为重要结点的国内、国际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交易中心,把武汉建成华中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最终建成国内外有影响的旅游文化名城。

  4、文化娱乐产业。积极发展内容健康、经营规范的文化娱乐业。建设一批现代文娱演艺设施,建设1-2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主题游乐园项目。针对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不断丰富新的文化娱乐服务项目,形成门类齐全的文娱演艺市场,使武汉成为区域性演艺中心和艺术培训中心。以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为契机,大力吸收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投入文化娱乐业,努力增加文化娱乐业在文化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演艺中介机构,建立文艺经纪人制度,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影响的专业演出公司、经纪人,培植、引进、包装一批演艺娱乐、艺术培训行业的名人、名品。利用“楚才杯”作文竞赛在海内外的影响,整合各种资源,实行市场运作,开发形成集文化教育、艺术培训等于一体的产业链,壮大“楚才文化”品牌。深化电影发行放映院线建设,实现天河院线经营规模化、品牌化。大力发展数字音像产业和软件产业,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将武汉建设成为国内教育软件、游戏软件开发和动漫制作重要基地。

  5、文博会展产业。建设若干高品位、有特色的文博会展场馆。以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为核心,重点经营好中国武汉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武汉国际食品博览会等会展品牌,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性会展中心之一。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会展市场,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展览机构的合作,策划创办2-3个具有国际影响的专业性知名会展,争取更多的国际国内名牌展会在汉举办,吸引国内外知名文艺体育企业、团体、产品、科技成果、专业人才汇集武汉进行投资、交流、展售,逐步把我市发展成为国际性会展城市。培植会展服务企业,提高服务素质,提升我市会展业的市场化运作水平。发挥文物资源优势,整合三镇的艺术品、收藏品市场及艺术品拍卖行,有效利用各类博览场所,建立文物商品市场,发展与之配套的服务业,培育市场中介组织,活跃艺术品交易市场。

  6、体育健身产业。规划建设武汉体育中心体育馆、塔子湖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大型体育设施。组建集体育赛事组织、体育文化传播、体育器材服装、体育俱乐部等于一体的产业集团,培育2-3个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体育名牌产品。发展足球产业、体育彩票业,使其成为体育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武汉体育名人优势,发展体育培训业。发展体育休闲业,开发健身、健美等体育休闲市场。发展体育中介业,促进体育人才市场流动,发展竞赛品牌代理,促成一批国际性体育赛事落户武汉。逐步形成结构合理、规范的体育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体育中心城市。

  (三)建设文化功能区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以及“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城市格局,按照突出重点、挖掘特色的原则,合理布局和逐步建设“二带、三城、九区、多点”的城市文化功能区。

  二带:即两江四岸滨江文化带和环城生态文化旅游带。

  一是两江四岸滨江文化带(核心功能区)。以南岸嘴为中心,建设两江四岸城市中心景观带,集中展示“两江交汇、三镇鼎立、龟蛇对峙、楼阁相望、长桥飞架、山水相映”的总体城市形象,既彰显现代都市风情,又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展示、历史教育等于一体,使之成为武汉的“城市之眼”。

  二是环城生态文化旅游带。依托绕城公路及周边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新洲道观河风景区、江夏龙泉山风景游览区、蔡甸南湖度假区等项目的开发建设,形成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田园风情、生态休闲等于一体的环城生态文化旅游带。

  三城(主体功能区):依据武汉三镇相对独立、各具特色、浑然一体的自然和人文格局,整合现有文化资源,突出三镇的文化主体功能特色。

  一是武昌科教城。着力彰显武昌历史和现代文化。利用高校资源,按“一校一景、同城共景”的思路,开发科教之都文化新景观。利用“武汉·中国光谷”,打造现代科技文化品牌。发掘辛亥首义文化资源,展示首义之都形象。

  二是汉口商贸城。着力彰显依江而兴、以商为主的商贸文化。保护开发汉正街、汉口老租界区等,展示城市发展足迹。利用大商业圈和现代服务业,展示商贸之都形象。

  三是汉阳旅游城。着力彰显山环水抱、自然人文相宜的旅游文化。利用琴台知音文化、归元佛教及山水资源,结合武汉新区建设及汉江开发,打通汉阳水系,形成“一山一画、一湖一景”,展示旅游之都形象。

  九区(特色功能区):根据武汉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着力建设九个文化特色功能区。

  一是黄鹤楼—红楼历史文化功能区。依托黄鹤楼景区、辛亥首义遗址等文化资源,带动周边文化项目和产业的综合开发,形成以黄鹤名楼和辛亥首义为特色的文化功能区。

  二是东湖综合文化功能区。依托东湖风景区、武汉大学等高校群、省属新闻出版群、省博物馆等资源,形成以滨湖风光、科技荟萃、文博展览、现代传媒为特色的文化功能区。

  三是光谷现代科技文化功能区。依托光谷现代科技文化资源,着力开发相关动漫产业、科技文化、科技博览、科技旅游,形成现代业态的文化功能区。

  四是昙华林近代历史文化展示区。重点修复、开发和利用一批历史建筑、旧址、名人故居等文化资源,形成武汉近现代历史文化展示区。

  五是琴台—月湖文化功能区。依托琴台、月湖、晴川阁、艺术中心等,利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知音文化节等文化品牌,形成特色文化功能区。

  六是归元宗教民俗文化旅游区。拓展归元寺规模,打造归元庙会品牌,展示楚风汉韵,形成民俗文化功能区。

  七是老汉口历史文化街区。整合汉口老租界区、汉正街明清商贸文化街区、大智门“京汉火车站”旧址、老里弄民居等文化资源,形成老汉口特色文化区。

  八是盘龙殷商文化功能区。建设盘龙城遗址公园,保护遗址,复原“盘龙城”,使之成为融文化展示、影视拍摄、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功能区。

  九是金银湖生态旅游文化功能区。依托高尔夫球场、东方马城、圣山欢乐世界,融合水乡旅游,形成以休闲、旅游为特色的文化功能区。

  多点:即武汉博物馆、金口槐山矶古渡、张之洞纪念馆、詹天佑故居,二七大罢工纪念建筑、武汉国民政府旧址、武昌都府堤旧址、八七会议旧址、八路军办事处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宝通寺、古德寺、长春观、荣光堂,马鞍山森林公园、青山文化艺术中心等。

  (四)运作文化项目

  根据武汉市文化发展总体布局,借鉴国内外文化建设在资金保障、运作模式、经营方略等方面的做法,发挥各种经济成分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采取“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成或启动一批文化支撑项目。

  1、积极策划重点文化项目。把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近、中、远期项目清单,做好项目总体规划和可行性论证,强化项目的主题形象和风格特色,策划好项目综合功能开发。

  2、有效运作重点文化项目。江滩综合整治、省博物馆扩建等公益性文化项目,主要由政府组织实施;月湖文化主题公园、武汉广电中心、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区等文化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政府引导,吸收社会资本,组建联合体共同开发;出版物物流中心、“大好河山”旅游风景区、琴台文化广场等经营性文化产业项目,以企业等法人实体为主体运作。

  (五)完善文化市场

  加强文化市场规划和资源整合,引入竞争机制和多元投资机制,形成与国内外市场衔接的文化市场体系。

  1、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建成演出、电视节目、图书音像、美术等常设交易市场。建立以院线为主、互通互联的电影市场体系。规范发展艺术品展示、收藏、拍卖、销售市场。发展文化产品的配送服务和连锁经营。积极发展会展、广告、咨询、版权等文化服务市场。建立和发展体育竞赛市场、健身娱乐市场以及包括体育人才培训在内的体育文化市场。发展旅游服务市场,建立旅游集散和信息服务中心。培育和建立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文化要素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积极有序地开放文化市场。做好文化市场开放工作,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消除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在娱乐市场、美术市场、音像书刊零售市场、文化策划咨询市场基本放开的基础上,有步骤、有条件地开放演出市场、电影市场、音像节目制作和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市场。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投资、经营,鼓励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发展。按国家有关规定吸引外资参与我市的文化产业投资和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实现与国际文化市场的接轨。

  3、培育文化中介组织。在演出、影视、艺术品、体育、旅游市场建立有序竞争的中介机制,发展经纪机构、代理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等中介组织,发挥其在资源供给、产品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规范文化中介企业的设立和运行,制定和实施文化中介法规和规章,为文化交易信息化、法制化和网络化奠定基础。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制定并实施市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具有武汉特色的文化管理体制。

  1、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宣传文化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牢牢掌握对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重大事项的决策权、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宣传内容的审核权。

  2、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积极推进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强化行政主管部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逐步实行文化综合管理。完善文化决策、监督和评价机制,探索建立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文化企业国有资产评价体系和企业领导人考核办法。健全与文化体制改革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文化管理的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大力支持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划行业发展、制定行业标准与专业资质认证、组织行业交流、开展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作用。

  3、改革文化单位运行机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改革分类推进、分类管理。对党报、党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市直重点艺术院团、市社科院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加大投入,改善服务,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同时采用多种形式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激发自身活力;对事业体制中允许经营的资产和业务,如一般性艺术表演团体、新闻媒体和出版社的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等经营部分,及其综艺娱乐类、科技社教类、体育类节目板块和影视剧制作销售等,要面向市场转制和重组;对新华书店、电影公司、演出公司、已转制的报刊社等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以股份制改造为基本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集团,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健全资源优化配置机制,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实行多媒体经营和跨地区发展。

  4、改革文化市场管理方式。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统一文化市场管理规则,逐步实行全市统一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严厉打击盗版盗印、非法出版、非法营销等不法活动,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二)完善文化发展政策和法规

  加强文化发展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注意文化政策法规与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步协调,更好地利用政策调节,努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发展文化的合力。

  1、完善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认真落实中央、省颁布的各项文化经济政策,结合实际,制定完善我市文化发展的政策意见。

  (1)文化投资政策。文化事业的投入总量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文化事业费的增长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调整政府投入结构,改革政府投入方式,实行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结合,日常财政拨款与项目资助相结合,实现由“养人头”向“养事业”的转变。组建文化资产投资控股公司,建立武汉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强导向作用,提高投资效益。由事业转制为企业的文化单位,在过渡期内继续享受原有的财政支持政策。

  (2)文化市场准入政策。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单位的政策界限,探索形成外资投入、社会投入、政策投入等多渠道的文化融资体系。鼓励非国有经济成份及非文化单位投资文化产业。凡鼓励和允许外资进入的文化领域,均鼓励和支持国内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鼓励和允许上市公司以资产重组或增发新股方式进入。非国有经济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和建设的文化场馆,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上市融资等方面,享受与国有经济投资的同等待遇。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

  (3)文化税收政策。运用税收、贷款、价格等经济手段支持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落实增值税先征后返、营业税减免等政策规定。落实社会力量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的所得税扣除政策。园区内的文化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同等优惠政策。由事业转制为企业的文化单位,在过渡期内继续享受原有的税收支持政策。

  (4)文化开发政策。文化建设用地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并予以优先安排。对非营利性文化体育设施,可采取划拨方式提供用地。对标志性文化设施和重要文化产业项目,在立项、选址、征地、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减免相关规费。对危破落后、经营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的文化设施进行置换、复建或重建。对文化企事业单位改制提供土地房产优惠政策。

  2、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与国家文化法规体系相配套、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地方性文化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文化市场、文化中介、文化科技、文物保护等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积极制定参与市场竞争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实行研究、创作、开发、生产、销售全过程的知识产权保护。

  (三)加快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逐步形成年龄梯次合理、专业分布均衡、整体素质优良、具备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实力的武汉文化人才群体。

  1、多渠道培养文化人才。选拔有潜力的中青年文化人才赴国内外大型媒体和文化集团研修、考察或赴高等学府学习、深造,造就一批高级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整合地区教育资源,开办文化职业学院和特色专业,使之成为文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注重文化人才引进。完善文化人才引进政策,设立文化人才发展资金,建立武汉文化人才信息网和交流平台,吸引、聚集国内外优秀文化名人和文化经营人才。

  3、建立分配激励机制。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现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允许有特殊才能、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突出贡献的人以其管理、技术、专利、品牌等参与收益分配。

  (四)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宣传和考核

  1、加强对文化建设工作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本《规划》,并及时将《规划》实施情况向社会反馈,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都来关心、参与我市文化建设。

  2、建立文化建设目标管理体系。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一起规划、一起部署。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强的实施方案,抓好落实。重点文化项目规划由市委宣传部牵头,会同市计委、市规划、财政等部门共同制定和调整。建立考核制度,完善奖惩措施。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目标办每年定期督查“规划”的实施、文化发展政策的落实和重点文化项目的建设情况,并将落实情况纳入目标考核范围。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中国艾滋病二十年
·北京的哥 不再侃政治
·房产暴利 有道理?
·白衣天使为何与狼共舞?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 相关链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手机
包月自写5分钱/条

最新制作 想唱就唱
夏天的味道 哪一站



精品专题推荐:
谁说赚钱难告诉你秘诀
测IQ交朋友,非常速配
就让你笑火暴搞笑到底

短信订阅
焦点新闻魅力贴士伊甸指南魔鬼辞典





· [游戏]赚钱大亨财色兼收
· 70年代的人能看懂的故事
· 数千东欧女郎沦为性奴隶
· 演艺圈里的性交易真相
· 处女身份使我陷入尴尬
· 再婚后成丈夫砧板上的肉
· 网恋奇遇变态男化身美女
· 老婆出差留下的神秘留言
· 在女同事色诱中不能自拔
· 我和大学女老师偷吃禁果
· 两位美女与丈夫做爱经验
· 在宾馆的床上丈夫的朋友
· 丈夫设计把妻子捉奸在床
· 少女自诉她们的第一次
· 香港第一美女名模周汶锜
· 舒淇三级女星到金马影后
· 中央舞蹈学院性感黑衣MM
· 不相信是越南性感女特工
· [图]抓拍女生喝醉后丑态
· [图]偷拍香港街头波霸MM
· [图]蒋勤勤半裸写真曝光
· [图]桑巴舞抓拍性感辣妹
· [图]明星夜生活照片曝光
· [图]"呕像"照片助你减肥
· [图]女星性感美腿大比拼
· [视频]飞机上调戏性感MM
动漫性感MM图集
· 游戏CG美女《黑暗圣经》
· 搞笑春光大现“走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