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解甲还乡去,入山种翠薇”。正当得志之年的淮军名将刘铭传,解甲还乡,在山林之间建起了一座四面环水的私家圩堡。
100多年过去了,这个曾经显耀一方的圩堡建筑现在怎么样了,曾被外界风传已久的刘府镇圩之宝“虢季子白盘”现在又在何处?
“大潜山人”刘铭传
刘老圩坐落于肥西县南分路乡,从肥西县城坐车只需半个小时左右便可抵达,因其整体建筑面对大潜山,故刘铭传自称“大潜山人”。
大潜山从地理方位上解释,属于大别山遗脉,海拔289米,刘老圩就位于大潜山西南面,坐东朝西。圩内树木茂密,现残存的古遗迹只有一间弹药库、三间厢房、一栋子更楼和几棵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古树,荒草处时时可见散落残断的柱基、条石。
在残存为数不多的古树中,有一棵广玉兰,据称是当年慈禧太后御赐之物。这棵广玉兰树形独特,状如巨伞,古树从根部就开始分叉,就像两个嬉戏的姑娘紧抱在一起。
从广玉兰树往南走20米左右,就是“钢叉楼”所在地。相传兴建“钢叉楼”,是因刘宅面向的大潜山一老虎洞,刘铭传为“压邪镇圩”故“破土兴楼”。
在“钢叉楼”的东边有一大堰,堰上一小岛,刘铭传常在此读书,后有栈桥通往岛上,在刘晚年,他曾拆了栈桥,每天摇船送孙辈到岛上读书,中午送饭,傍晚才准回家。
“这一片建筑群19世纪曾遭火灾,解放初因军工建设需要改建为仓库有关部门在去年才把房屋产权归还肥西县政府,现存遗迹都是灾后重建的。”
陪着记者从头到尾解说的汤从新,是肥西县旅游局局长,他主管刘老圩原貌修复工程,理所当然地对刘老圩的原貌布局了如指掌。
“刘老圩始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当时占地100多亩,圩子四周是深壕和石围墙,上面建有五座炮楼,东南、东北各有一个大吊桥对外,大潜山汇流的金河水绕圩而过。圩内建筑雕梁画栋,不仅有徽派建筑的大厅、厢房,还有西式风格的小洋楼。”
汤从新告诉记者,目前刘老圩的考古发掘工作已告一段落,基本上掌握了刘老圩房屋原貌的排列格局。“我们不仅发掘出了大厅和厢房的地基,在此基础上,还推断出了当年存放国宝‘虢季子白盘’的‘盘亭’所在的位置”。
据介绍,“虢季子白盘”是西周三大青铜器之一,刘铭传攻占常州时在太平军护王府中发现,为了存放此盘,刘特意在自家的月牙塘上建了一座亭子,名曰“盘亭”。
“盘亭”里的“虢季子白盘”
关于“虢季子白盘”的来历,相传它于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盘口呈圆角长方形,四只脚处理为曲尺足形。“虢盘”乍看上去,像是一口精心雕制的大浴缸,在它的真面目尚未被揭示之前,人们不是把它当作马槽,就是当作洗澡盆子。
太平军起义后,刘铭传奉命前往常州作战,在太平军护王陈坤书的家中,无意间得到此宝,遂带回肥西老家,并筑一亭台,曰“盘亭”,用于存放。
今年83岁的周大爷,30年前一直住在刘老圩,因为这,周大爷对刘老圩有着他人所不及的特殊感情,也成为他喜欢向外人从不厌倦提及的荣耀。
据周大爷回忆,当年住在刘老圩的人都知道,刘老圩有一件“镇圩之宝”,形状像一个“大洗澡盆子”,存放在月牙塘上的“盘亭”,外面用红布包裹,但谁也没见过其真面目,只是听说是刘铭传在外面打仗所得。
在记者走访刘老圩时,所能见到的“盘亭”,只是被发掘以后残留在地表以下的基石,而周大爷所说的月牙塘,只能根据记者的想象凭空推断出其形状和大小了。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在刘铭传传世的书稿中,其中就有一本《盘亭小录》,书中记载了由金石学家吴云所译的“虢盘”盘底铭文及其撰写的考订文字,收录了刘铭传本人和当时社会名流英翰、徐子苓为“虢盘”所作的序。
“盘亭在当时可成了肥西当地的新鲜事,大家对里面存放的虢盘只是听说从未目睹。平时刘家都用红绸缎包裹着,只有过年,才会在亭内张灯结彩,供亲友们欣赏。”周大爷在刘老圩半个多世纪的居住历史中,现在回想起刘老圩,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座“盘亭”和裹着红绸缎的“虢盘”。
在坊间的传说中,“虢盘”后来又被刘氏后人埋于地下,因为在刘铭传去世后,此盘由其子孙继藏,但当时政局动荡,地痞强寇对“虢盘”觊觎已久,无奈之下,刘家后人只好掘地一丈,上面造一间房,把此盘再次埋入地下,举家迁居他乡避祸。
解放后,刘氏后人决定将此盘捐献国家,1950年1月,刘氏后人亲自护送此盘到北京,临行前曾在合肥市公开展出,安徽的老百姓终于也有缘目睹了传说已久的刘家“大洗澡盆子”。
恢复原貌 任重道远
“虢盘流传的曲折故事,只是刘老圩众多特色建筑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刘老圩的每一栋建筑都有一段历史,都有一个故事。”汤从新对恢复刘老圩原貌信心百倍,“在第一次考古发掘中,就出土了大量的古建筑材料,和一些铜币、残破的瓷器等,从出土物品不难猜想出当时刘老圩的非凡气派。”
在刘老圩的实地走访中记者发现,刘老圩主体建筑群的地基,经发掘已显露地表,但大面积军备仓库的兴建占用了许多的诸如小砖小瓦之类的古建筑材料及其地基。如果要对刘老圩全貌恢复,其操作难度可想而知。
“整个圩子原有古色古香的大小房屋300余间,今残存10余间,每让海内外的来访者失望感叹。”一位看管刘老圩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有游客慕名而来,进圩子不到半个小时就出来了,里面只残存10余间房,和游客解说些什么呢。
在采访结束时,记者再次走访了刘老圩,刚经过发掘的地表印记显然,倒在荒草中的残断石条、马槽构成了刘老圩的另一番风景。摄影记者爬到了刘老圩旁边最高地一处房顶,拍摄了一张刘老圩“全貌”——与其说是全貌,不如说是杂树和仓库的拼凑……
“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把原貌的地基全部发掘出来,然后依照原样重建,明年你若再来,刘老圩就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了。”汤从新告诉记者,如果有人愿意出资共同开发,那是最好不过了。
尽管一切都刚开始,但住在刘老圩周围的人,似乎已经感受到了即将到来的变化,一位李姓村民准备在自家的房址上盖一排旅馆,他抑制不住兴奋地在等待刘老圩旅游开发的黄金时期的到来。
文/ 实习生 陆慧敏 图/胡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