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了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后,一个突出感觉是“务实”;继而在因特网上查阅公众反映,发现对报告最集中的评价也是“务实”。总的来看,《政府工作报告》突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内容扎实,数据翔实,语言平实,务实精神贯穿全篇。
总结工作成绩实事求是。应当说,过去的一年,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应对新的挑战和考验中前进,通过扎实工作化解各种矛盾,老百姓得到较多实惠,政府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一年。但是,《政府工作报告》对这些成就用“令人鼓舞”加以概括,只以不多的篇幅做了简要总结,把更多的篇幅用在回顾六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和阐述政府工作的六点体会上,使人感受到一股实事求是的清风。一般而言,实事求是地评价别人的工作相对容易,实事求是地估量自己的工作则比较困难。俗话说,成绩不说跑不了。实际上,政府做得怎么样,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
分析工作缺点客观实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自我揭短,并不多见。通过自我揭短,找准政府工作的“软肋”,实际上就找准了政府自身改革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方向和着力点。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在听了报告后说:报告用很大篇幅讲问题,反而给了我们信心,也感到了责任。正视问题,体现的是政府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决心,务实作风令人感动。
制定发展目标从实际出发。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各方面工作的努力方向和重要依据,必须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就经济增长来说,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是8%,比2004年9.5%的实际增长率下调了1.5个百分点。在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并未缓解,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适当调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无疑是符合实际的,显示了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经济过快增长的决心,向社会表明政府仍然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再看就业目标,2004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的预期目标为4.7%,实际结果为4.2%,同比降低0.1个百分点,出现了近十年来的首次下降,但实事求是地看,我国城镇就业压力依然沉重而且非短期能够缓解,把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期目标确定为4.6%,是从实际出发的。
促进协调发展措施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促进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那么,如何协调城乡发展,遏制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着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切实可行的“硬”措施。比如,明年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3年就可以实现。再比如,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毫无疑问,这是一项着眼于教育公平,能够改变千万人命运的政策。
解决民生问题有实招。《政府工作报告》关注民生,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招招实在,令人印象深刻。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109亿元资金支持再就业,比上年增加26亿元。针对过去一年发生的多起重大特大安全事故,国务院决定,今年将安排30亿元建设资金,支持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地方和企业也要增加安全生产投入,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水平。同时,政府还非常重视看似小事实则与老百姓生活、健康和安全密切相关问题的解决,比如继续抓好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承诺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等等,都让人感受到政府为民谋利的诚心和实意。
(作者为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长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