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和江苏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坦陈了一段令人振聋发聩的痛心之言:“我听到一个例子感到很痛心。我们出口的DVD一台大约40美元左右,可是要交专利费21美元。我们的药品,人离不开啊,90%都是国外专利;我们的数控机床70%以上都是国外专利;我们的汽车90%都是合资企业或者是国外品牌。”
总理的痛心凸现了对我国产品知识产权“受制于人”的强烈焦虑感、紧迫感,也彰显出对我国科教、企业界的巨大感召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自主的创新能力和自主的民族品牌,否则即使成了“世界工厂”、“制造中心”也难免不受外国的控制与制约!
应该看到,我国科技人员在尖端领域里,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神,从研制“两弹一星”到“神舟5号”,为捍卫我国主权和尊严作出了杰出贡献。然而,在面广量大的产业领域,我国在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民族品牌方面仍与发达国家存有较大的差距。这既与我国科技经济的基础薄弱有关,又与我们的思想观念、科技体制相连。比如,我国的黑白显像管早于韩国5—6年、彩管几乎同时从日本引进,如今韩国不仅在中国建厂生产彩管,而且其等离子显示屏、液晶显示屏技术已接近或超过日本和技术发源地美国。为何中韩两国同时甚至更早引进,却有如此大的差距?原因之一是韩国立足自力更生,不允许成套引进生产设备,它非常重视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许多领域里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之比达到1:5—8,使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迅速得到提高。而我国则习惯于引进成套生产设备,不注重自主创新,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之比仅为1:0.08。由于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创新,使许多产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有的尽管已多轮引进,却仍摆脱不了等距离追赶的困局,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还攥在人家手里。
除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外,另有一个误区便是“以市场换技术”。许多企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让出了国内市场,期盼通过合资、合作,换取国外先进技术。结果市场让出了,先进技术却换不到,至多只换到三、五年前的二流技术。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尖端技术既换不来,又买不到,只能靠自己开发创造。最为典型的是我国汽车工业,目前90%的轿车是合资生产的外国品牌车,几家全面合资引进国外汽车技术和装备的企业,至今没有培育出一款像样的自主品牌汽车。而韩国汽车工业通过引进和二次创新,仅用10年时间就从引进欧美技术到形成自主品牌汽车出口,目前汽车技术的创新能力已跃居世界第5位。相比之下,怎不令国人痛心、汗颜?!
以往还有一个观点认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已经过时,有些人甚至把它当作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加以批判。这种认识上的偏颇,除了对国际知识无知外,主要是把技术简单等同于技术能力,忽视了技术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是来自经验积累的能力技巧这一重要特性。日、韩赶超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技术可以引进,技术能力(还包括产品质量)是无法引进的。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靠高强度的技术培训、富于进取精神的企业战略和坚定不移的国家意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永不过时。韩国正是由于善用国际资源,在自力更生基础上,高度重视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迅速形成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比如,其核电技术在20年内就实现了从引进到自己制造的跨越;移动通信从引进CDMA到实现产业化也只用了4年时间,目前已占据全球95%的市场份额。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我们反思过去,决不是要否定过去的成绩,而是要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更好地开拓未来。恩格斯曾说过,一个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哪方面的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愿我们科教、企业界人士都能从温总理的痛心中感悟到前进的方向和力量,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新路子!
徐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