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章功
“小英雄”之辩
最近,朋友的孩子王振每次见到我都说“烦”,一问,他就长嘘短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喽!”弄得朋友和我都是云里雾里。后来才弄明白,原来他和同学之间正有一个关于“英雄”的激烈讨论。 王振从小就崇拜英雄,尤其是小英雄,他自己做梦都想当一个小英雄。可现在,他崇拜的小英雄却遭到很多老师和同学们的非议,说这些小英雄的所谓“英雄壮举”都不可取,更不可学。
事实上,关于“小英雄”的辩论是从去年开始的。2003年2月17日,当北京170万中小学生结束寒假生活走进学校的第一天,他们被告之,新修订的《北京市中、小学生守则(试行)》和《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不再鼓励少年牺牲自我“敢于斗争”。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敢于牺牲的“小英雄”在中国社会舆论中被广泛称赞,而越来越多的“小英雄”又不断涌现。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这一社会主题越来越凸显出来。新中国建国以来涌现出的几十名典型少年英雄中,救落水者、救火、救牲畜占了大多数。以往我们在宣传献身精神时,宣传少年英雄机智不足;在肯定成绩时,对少年儿童生理及心理特点注意不够;对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过分强调榜样教育,而忽略了科学性。
今年1月1日起,《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开始实施,新的《北京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从新学期开始施行。为强调中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一度被树为少年英雄的赖宁的照片,纷纷从北京市的中小学校园的墙上被摘下来。摘下赖宁的照片,使关于“小英雄”的辩论更加激烈。
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一方面强调“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竭力将青少年从“英雄”的光环下解救出来;一方面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于是,有人感到迷茫了,认为二者不可得兼。
但如果我们仔细加以分析,则不难看出这两者并不矛盾。不鼓励少年牺牲自我“敢于斗争”,要教育学生们,社会是复杂的,当遇到坏人坏事、遇到侵害时首先要学会自我保护。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以英雄形象为“偶像”的品德教育,是我们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件法宝,我们自然也不应该丢掉。但“英雄”的分量之重,却不是少年能轻易承受的,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太大太大了。
“小英雄”之误
事实上,我们在对“小英雄”的宣传上一直有一个误区,一直在自己建造的迷宫里兜圈子。回望过去,我们终于发现,“小英雄”辈出,既非“人民之福”,又非“国家之幸”。
如今,被公认最典型的是刘文学的故事。刘文学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双江村,1959年11月的一天夜里,他发现老地主在偷大队里的辣椒,就大叫一声:“老地主偷辣椒啦!”冲上去与老地主搏斗。老地主开始想收买他,但刘文学毫不动摇。老地主说:“你再喊,我就整死你。”但刘文学为了保护集体的财产,一点儿都不怕,结果被老地主掐死了。当时他才14岁,还是一个小学生。刘文学光荣牺牲后,在中共合川县委指示下,共青团合川县委正式追认他为优秀少先队员。2月2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模范少先队员刘文学的事迹,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青少年都要向刘文学学习。在此以后,全国中小学开展了“学习刘文学,做毛主席的好孩子”的活动。
仅仅为了一把辣椒,一个少年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怎样学习刘文学,是留给后人的一个多少年来难以廓清的话题。也正因为这样,类似的故事仍在不断地延续。
2000年6月4日,温州市黎明小学一名13岁少年徐振满和几个比他更小的幼童在一处水闸边玩水,其中一名幼童落水,不会游泳的徐振满下水救人,结果淹死水中。此事受到温州数家媒体关注,然而新闻所作的几乎都是“小英雄救人事迹”与“黎明小学号召向小英雄徐振满学习”的报道。
事后,有分析说,新闻媒体报道这些英雄事迹时几乎是一个模式:先是要点明某少年“自己不会游泳”,以突出他们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精神;而后,又强调了他们牺牲时“年仅十几岁”,以引起读者的惋惜之情;最后,则都摘录了县、地、省,甚至部委作出的表彰决定,指出“某某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关心集体,乐于助人,时刻以雷锋、赖宁为榜样……”,并号召青少年向他们学习。
由此种种,不难理解这样的悲剧为什么以英雄赞歌的形式接连发生了。北京一位小学教师曾痛心地说:“一些舍己救人的少年均被追认为烈士无可厚非,但当我们缅怀小英雄时,应该意识到作为未成年人,孩子们可能并没有能力对危险性和后果进行充分的预见,救人只是出于本能。我们的孩子是可爱的,但也是幼稚的,他们学习英雄的精神应该被正确引导。而这些自我牺牲的少年英雄行为,却决不能提倡,因为少年英雄的的光环,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创痛和社会负担。”
还有一种用成人的“英雄”行为来激励未成年人,其危害性更大。周光裕是南京市的一名50多岁的下岗工人,他见义勇为,赤手空拳与持刀抢劫他人钱财的歹徒搏斗而英勇献身,被授予英雄称号。于是,南京市开展了学习平民英雄周光裕的活动。2000年5月,7名在校的中小学生被南京市有关部门授予“周光裕式的好学生”称号。原因是7人中有2人挺身而出与偷盗抢劫的歹徒搏斗,有3人勇落水的儿童和同学。他们全都是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年龄最大的是1名高一年级的学生,有3名是小学生。当地媒体对这些学生的“事迹”进行了大量报道,并刊登了7名学生的照片。
看了这样的表彰,在对学生们肃然起敬的同时,人们也对有关部门的做法提出质疑:孩子是无辜的吗?
“小英雄”之乱
人们常说“时代造英雄”,是有道理的,“小英雄”也不例外。
我国更是个全民崇尚英雄的国家,我们的先辈在教育子孙方面就已经留下祖训,叫“自古英雄出少年”,如甘罗12岁官拜宰相,项橐7岁给孔子当老师等等。即使是现在,我们在家打开电视,一部部正热播的影视剧也是《少年英雄张三丰》、《少年英雄黄飞鸿》,还有尚未完成拍摄即已先声夺人的《少年英雄张嘎子》、《少年英雄王二小》——
我这个三十多岁的人,这两年也沾了儿子的光,陪着四五岁的儿子接受了很多“英雄主义”的教育。在我们小的时候,所受的这方面的教育多是从小儿书上得来,远没有现在的影视这样直观和深刻。就说去年吧,一部52集的动画片《哪吒传奇》让儿子和我看得是如痴如醉。儿子整天梦想着能有哪吒那样的“上天入地”的本领和一人敢闯“骷髅山”的胆量;我则慨叹吾辈生不逢时,当年没有这样好看的动画片和没有遇上这样会改编故事的编剧导演。记得当年看《封神演义》故事,哪吒得罪了东海龙王,逃脱不掉,就与他的师傅太乙真人私下定了一计,他装作“自刎而死”,过后再由他师傅用莲藕之术将他救活。可在现在的动画片里,哪吒不仅被塑造成了一个“小英雄”,而且还是一个为拯救黎民于水火,不惜舍生取义的“旷世英雄”。第十三集里他为了不让四海龙王殃及百姓,大义凛然,拔剑自刎的场面至今让我儿子深感莫名其妙,而我则久久不能释怀。我常想,倘若儿子看懂了,接受了“英雄主义”教育,哪天又想当一回英雄,也来个“自刎”,怕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倘若儿子没有看懂,哪天在幼儿园挨了老师的批评,心里不痛快,也来一个“自刎”,等着爸爸来救他,我将如之奈何?
如果说我在杞人忧天的话,那么中央台少儿频道刚刚播完的一部叫《风尘小游侠》的动画片却有着切实的可模仿性。这部片子里的小游侠(小英雄)干的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为帮助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度难关,8岁的小英雄李忠历尽艰险,盗回藏宝图,挖出财宝;9岁少年铁木真斗败恶霸王爷,为日后统一草原立大汗、建元朝打下基础;为保卫我海防,小英雄李顺孤胆深入虎穴,终于打败
入侵的倭寇……
这些少年“小游侠”和“小英雄”是最有感召力的。2003年7月,广东从化市街口镇的两名初二学生黄镇星和张智诚偷偷离家,两人决定做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攀登珠穆朗玛峰。他们离家时带上了平时攒的2000多元钱,刚到广州就在买手机时被骗去200多元。后他们乘车赶到昆明,在打电话付钱时又被人抢去了1200多元。两人在世博园附近忍着寒冷和饥饿捱了几夜,当家人找到他们时,他们身上只剩下30多元钱。“我们要学黄飞鸿,轰轰烈烈地闯一番事业。请爸爸、妈妈不要为我们担心,一定要等我们回来……”这是去年寒假期间北京7个出走的孩子给家长留下的信。在苦苦寻找一天未果后,家长们只好去报警。 就在警方全力找人时,出走的3名女生辗转回到了北京。原来,她们是因为想回家与另外4人发生了矛盾,在一名河北警察的帮助下回到了北京。第二天,根据3名女生提供的详细信息,其他4名同学在天津被找到。
我们知道,少年儿童是可爱的,但也是幼稚的,他们学习英雄的精神应该被正确引导。不然,将出现少年英雄之“乱”。《中国少年报》曾在一个月内收到14个省的34篇来稿,报道17个少年儿童救人身亡的事迹,其中大多属能力不足或抢救方法不当。培养孩子献身精神固然重要,但在宣传少年英雄时,我们切忌把救国救民的重担都压在孩子们的肩上。《时代潮》
讨论:谁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英雄”,共找到
19,220,813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