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的吸毒灾难
一个家庭有三四个人吸毒
云南省有6万多人吸毒 ,我们就两万多
一份沉重的调查报告
我可以讲是德宏实实在在的吸毒人数了,谁也不敢弄假了。
历时3年的禁毒战争
拯救一下德宏的老百姓
我觉得这是个良心工程。
在艰难的禁毒背后
他怎样面对这场战争的考验
《面对面》王志专访德宏州公安局局长杨余
(一段音乐)
这首广为人知的民歌叫《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歌中描述的美丽景象就在云南省德宏州,这里有536公里的边境线与缅甸接壤,是“金三角”毒品的重要输入地,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个美丽的地方在近10年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05年,云南省德宏州吸引了很多媒体的关注,不是因为这里的风景,而是这里泛滥的毒品和艾滋病灾情。揭开这里毒品危害真实情况的是一份由德宏州公安局局长杨余写的调查报告,杨余把工作中调查的德宏州毒品危害现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向上级部门作了反映并引起了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从而在全州展开了一场禁毒人民战争。报告中罗列了很多数据描述云南省德宏州面临毒品危害的现状,其中提到的全州吸毒人员有25897人,这个数字让人倍感吃惊。
记者: 25897,对于德宏州的人口来说,这个吸毒人员是个什么概念,横向的比较来说是个什么概念?
A:很大嘛,云南省有6万多人吸毒。我们就两万多。
记者:全州一共多少人口呢?
A:105万,就是占到2.5%还多一点,确实压力很大。
记者:现在外界的报道都说是杨余把德宏州的吸毒问题给捅出来了,您觉得是吗?
杨余:这个不能这样讲,不正确。我实事求是地向上级,各级党委政府反映德宏的吸毒现状的目的,主要是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党委机关对德宏的支持,能够解决现实的这种吸毒,这个严重的情况,能够得到一些帮助,目的就是这个。
杨余,曾经担任保山市和怒江州公安局局长,2000年3月,调任德宏州公安局局长,初来乍到,杨余并不了解德宏州的吸毒贩毒状况,到任后不久,他到基层调研当地公安部门的工作和社会治安情况。他首先来到陇川县城子村委会的碾子社,这次例行公事的调研,让这位有着十多年禁毒工作经验的公安局长感到了震惊。
记者:在我们想象中间你也原来当过公安局长,应该接触过这些事情,应该是见怪不怪,为什么到了德宏州以后你会有那么一种震撼的感受?
A:这个地方一个家庭有三四个人吸毒,这个家庭式吸毒,家族式吸毒,邻居式吸毒,
记者:你能不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吸毒在德宏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它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A:很多吸毒比较严重的情形,看到子女没有父母,父母失去子女,那种痛苦,那种家徒四壁,妻离子散,那无法忍受。南永村的一个叫张老大的,一家五口人,四个人吸毒,死了三人,还有碾子社吸毒就死了二十多人,我们的号赛也是吸毒死了二十多人,我看了他们的父母,特别留下的父母和子女,确实是很心痛。一个村子有四户人家已经没人了,劳教了,抓的,死的,还有跑的,门已经关起来了。
记者:德宏的经济并不发达,老百姓手中并没有钱,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吸毒?
杨余德宏可以讲是很美丽的地方,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生产水果,经济发展的一个地方,当地的居民就在不吸毒以前他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一吸上毒之后才慢慢地才家徒四壁。
毒瘾,没钱就偷抢,甚至把自己的瓦片拆了,卖了,一个吸毒者,他姐姐给他儿子买了一双运动鞋上学了,他毒瘾来了,没办法,把他儿子按在床板上把一双鞋脱了去卖了,满足吸毒那个毒瘾那个滋味。
记者:我从这个材料中看到,说最后有把女儿给卖几个钱来吸毒的?是真的吗?
杨余:有,有这个现象。
这个75岁的老人叫木图成,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在村里是大户人家,子女们成家之后全家人口一共有19人,在当地属于中等生活水平,因为吸毒,三个儿子相继死亡,儿媳妇改嫁他人,女儿也因为家人吸毒而远离家乡,现在木图成家中只有4个人相依为命,靠吃国家救济粮维持生活,象这样因为毒品而毁坏的家庭在当地还有很多,记者跟随杨局长又来到同村的另一户人家
现场:
杨:他们家十个人,五个儿子,吸毒死了四个,现在就剩你和老伴还有儿媳妇,还有一个孙子,一个孙女。这是他们的住处,很好的一个家庭,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你看看现在这个家因为吸毒死了那么多,这个家成这个样子了,所以毒品危害严重。
父亲死时我没流过泪,但那个我就看了几眼就没流泪,我就觉得我是个,当时我是个公安局长。
有一点负罪感,觉得有点对不起老百姓的那种滋味,不管怎么说,剪公安机关是主要部门抓这个事。
这次调研之后,杨余深切的感受到了德宏州遭受毒品危害的严重性,他决定从严整治当地的毒品问题。
记者:那作为局长来说应该工作很多,新官上任可以抓的事情很多,怎么首先就是抓毒品?
A:从我们的报表上反映这个案件83%的是吸毒人所为,34%的刑事案件是吸毒人员所为,社会治安问题关键就是毒品问题,你知道吸毒这个问题给它遏止了,那它就是根本的问题吸毒的比较多,老百姓不敢管,村干部社干部不敢管,
记者:不敢管是什么概念?吸毒还能公开吸吗?
A:当然公开吸,你吸毒,村干部不敢管,社干部不敢管,管了你晚上要盗窃你家的东西,砍你家的,拔你的秧苗,破坏你的庄稼。
他见什么就偷什么,米、鸡、猪、什么都偷,连农业生产的锄头、犁头他都偷出去卖。不仅是偷别人的,自己的也偷。
也影响干部的稳定问题。干部他怕子女吸毒,有些干部纷纷地调走了,我当时看到,这些综合性的反应以后,下决心,搞出这份报告。
记者:按您的说法,就是吸毒问题等于说在你这个公安局长的眼里是头等的大事?
A:头等的大事,因为毒品对社会治安抢偷杀盗窃,都是吸毒人员所为的比较多。现在根本的问题是把他抓了关起来,不要有新的滋生,这是我追求的惟一目标,
隔断
为了达到从根本上解决吸毒人员戒除毒瘾的问题,当地公安部门决定把全州的吸毒人员收到戒毒所统一强制戒毒,当时,德宏州对外公布的全州吸毒人员总数是11000人,但是面对眼前那么多的吸毒受害家庭,杨余开始怀疑这个数字的真实性,并且他做出了一个决定,重新调查全州的吸毒人数。
记者:这个数字有那么重要吗?
A:重要啊,有两个问题,数字是,一就是要争取,国家政府对公安机关的支持,你不给我钱,我要把吸毒人员,建起房子,要把他关起来,要他给劳动场所,你政府要支持,那么这些人来到戒毒所了,每人至少一百块钱的生活费,你国家政府要给我,我不把这个底数搞清,上边国家政府不给我钱,我怎么办这个事,我办不了。
记者:那11000这个数字也是人家通过某种方法得出的,你初来乍到你凭什么怀疑呢?
A:因为我到两个村子去,一个是碾子社,一个是南永村,还有一个是山区,我亲自去,一个村就吸毒人员就二十多个,但是到派出所问,那个吸毒人员,他们告诉我十多个。
记者:有可能是两个点,不代表面的问题?
A:两个点就说明吸毒的在他们说的登记的这个核查数字有问题,
记者:你是因为怀疑这个数字才去这两个村呢,还是去这两个村以后对这个数字产生怀疑的?
A:去了这两个村才怀疑这个数字不准确。
记者:为什么会去那两个村呢?
A:因为我到了那个县里面,我问县公安局长,你带我到两个村,到坝子,就是到山区去一个村,到坝子,半山半坝的,接近城区边的我要去调查社会治安,我调查清楚,我才能制定我到德宏的工作目标,重点干什么,你不把清楚摸清楚,当然了,你稀里糊涂地上面说什么,下面干什么,我就是个传声筒,省里说什么,就到县里面干什么,那就没有必要了。
我亲自去调研,一调研就发现,怎么,老百姓说真话啊,我说家里怎么没人了,说吸毒呀,抓起来了,死了,还有跑了,我到了三家去,我说不行,这个吸毒的一万多人,这个数字不准确,普查。
记者:普查,怎么普查?
A:就是各个县,公安局和派出所就给我去调查,到底是多少,调查出来了,派禁毒支队的副支队长讲话,去督导,一督导了回来给我讲一万四千六百多人,第一次汇报。一万四千六百多人,就不信。
记者:为什么不信呢?
A:我叫他去抽样,一个县抽一个村,一抽这个村子,他原来派人统计数和他去抽样的数上升14%,不对,还有漏报漏统的,再复查,第二次复查就出来了一万八千六百多人,那么这个数字我已经奠定了我报给省里面,甚至报给公安部,报给县里面要争取投入的资金,就是要在五个县建大型戒毒所,州里面建大型戒毒所,要两年时间把这些吸毒的人拿去戒。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吸毒人员的统计数字比原来增加了8000多人,面对不断增多的吸毒人员,德宏州的强制戒毒所已经无法承担关押任务,全州的戒毒所都已人满为患,吸毒问题已经到了危机的时刻,杨余把当地吸毒人数向中央和省里做了汇报,他希望筹集资金尽快扩建戒毒所。
杨:德宏毒品危害的问题,靠我们德宏,甚至靠我们云南的力量难以改变的现实,怎么想办法整治它的措施、对策提供出来,报告给国家党委政府,希望他们重视这个事。
我报告当中谈了七个危险,讲清楚以后,争取从国家党委政府的重视,你看中央在2001年、2002年的时候,我跑了北京,发改委就拨了6100万钱,就是专门给我们州里面建一个大型戒毒所可收监2500人,最后我们省里面,我这个报告出来以后,2002年省里面、州里面、县里面比较重视,最后都给了很多资金,就改变了全州,扩大戒毒所,
戒毒所的规模不断扩大,吸毒人员强制戒毒难的问题有了明显的缓解,但是,2004年,当他来到南永村走访时发现当地统计的吸毒人数与实际吸毒人数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于是,杨余又开始怀疑全州吸毒人数的真实性。
记者:你自己统计上来的数字你怎么还怀疑呢,一万八千六?
A:最后这个数字为什么怀疑呢,我到那个村926户人家,4260个人,我一家一家的去,一家一家的登记,就这个村一登记,原来我去的是141人吸毒,一个村子我一户一户地去,最后161,多了20个,
记者:那说明什么问题呢,问题出在哪儿呢?
A:这个就是一个基层的工作不认真,漏报的情况比较突出,因为吸毒毕竟是,这个并不是个好事,剪像我们家里面有一个吸毒人员很羞耻,不好意思提,在朋友面前不好意思讲我家里面有一个人吸毒,很羞耻的,所以过去的统计,社上统计给村上,村上统计给乡上,乡上统计给县,县里面统计给州。
记者:那其它的部门或者本人可能有一个面子的问题,但是作为公安系统来说,你们去统计,怎么也会出现这种问题呢?
A:一个派出所七八个人,要管九万人口,要管十来个村公所,下面社将近一百多个社,确实是,像我一个村子一个村子走确实是很不容易。
大隔断
杨余把吸毒人员统计不准的情况向州委州政府做了汇报,州委州政府决定从全州抽调工作人员组成工作组对全州吸毒人数进行地毯式的调查,经过细致的摸排统计,最后得出的数字又比原来上升了7000多人,总数达到25823人。也就是说,全州平均41个人中就有一个吸毒者,而吸毒最严重的陇川县塞号乡,平均8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吸毒者。
记者:那真的当这个数字摆在你的案头上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A:吃惊,我还是感到吃惊,也有压力,
记者:从我来讲,我很想知道你当时的心态?为什么这个数字一而再再而三我要去怀疑它,我要印证它?
A:这个对历史要负责任,我为什么一定要把底数搞清楚,说实在一点,我要一个是向国家党委政府增加资金,要钱,要改进,第二个把这个数字搞清楚也提醒国家党委政府就是吸毒导致的后果,它的蔓延趋势,大家要认识清楚。
一个是影响我们德宏的整个经济的发展,我看到了,为什么?吸毒人员我们每天要吸二十块钱,德宏两万五千人吸毒,基本上每年吸了1、6个亿,你看农村的经济怎么发展,剪有些村庄,这个民族就是男的吸毒,女孩子就跑了,跑到什么山东、山西这些去了。
严重地破坏我们这个地方民族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民族的兴衰。第三个是破坏生产力,吸毒都是中青年,占80%多的都是我们的青年,少年,这个劳动力你说,有些时候到一个村子去看干活都是女的,男的都吸毒抓了。
记者:你这个计划实施也有问题。你两万多吸毒人员都抓了以后,生产生活会不会受到影响?
杨余:受到影响,但是比他在家吸毒要好得多,因为他在家吸毒要偷要抢
记者:但是站在别人的立场,可能会说杨余你故意把这数字弄大,因为你想要钱,多要?你怎么去说服这种观念?
A:我可以讲是德宏实实在在的吸毒人数了,谁也不敢弄假了。
德宏在禁毒当中,党委政府历来是重视的,只是说在整个过程当中认识的高度高不高,对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的严重性的认识足不足的问题,中间一个问题就是1993年、1994年这个《中华之剑》出来以后,对德宏的对外开放、对外旅游、经济发展还是有些负面的影响,所以大家对这个问题,只做不说,多做少说。
杨余所说的《中华之剑》是国内第一部大规模反映中国禁毒斗争的电视纪录片,片中主要讲述了云南等地的毒品危害和禁毒的状况。这部片子播出之后,一些当地的官员认为宣传德宏的毒情就会影响德宏发展,使得毒品问题在当时成为敏感的话题,甚至到后来,当杨余核实吸毒人数把调查报告向上级反映的时候,有人对他的行为也提出批评。
杨:这个事情我压力很大,当时压力很大。
记者:那压力从何而来?
A:有少数,极个别过去一些老干部和老前辈,怎么说我们捂呢,怎么说是杨余揭盖子呢,我们过去做吗?杨余想搞出名,搞个功啊,不是,有些少数,极个别也这样讲。
记者:那现在舆论说德宏州的这些问题也是捂出来的?
杨余:这个讲法不正确,不客观。02:04:09:00 没有谁捂,因为各级党委政府还是重视的,公安机关也是重视这个,只是在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当中,一个认识过程当中的,出现的一些问题。
记者:您的认识是什么?
A:如果在我这一代公安局长再不提高认识,把这个工作抓好,那我们是对不起老百姓,对不起德宏的人民。
记者:影响会有多大?如果不抓。
A:就要蔓延,持续蔓延,特别毒品跟艾滋病是个连身,德宏的多数艾滋病病患者都是因为吸毒,占了70%多,这样下去呢,发展蔓延,那不得了呀,所以对历史要负责任,对人民要负责任,必须要做这个事,但是我就是这样,不论有多少的压力,剪我非得把这个事情抓好。
记者:会不会考虑自己的处境,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处境?
A:这个报告写不写,汇不汇报,上不上报,这个对我的压力很大,我相信就是前辈的老领导或者我的老前辈他会理解我的,我跟他们没有什么,我是个外来干部,交流干部,我看到的现状就是想拯救那里的老百姓,这个毒品的危害。要问我有一个什么个人的目的,我心里在想他们会理解我,可能当时他们想做,没有去做,我去做了。
记者:你的工作也需要别人支持,你怎么考虑这种压力?
A:但这个问题是绝大多数的干部他是理解支持的。
记者:何以见得?你能感受得到这种支持?
A:我感受得到,例如我们县里面,因为资金不够,县里面从一些职工干部的工资1%、2%的扣下来作为禁毒经费,他们是给我无形的一个支持,很愿意,
记者:从工资里边扣除的经费做禁毒经费?
A:对,因为我经费不足,我们州里面有个纪委副书记给我讲,他说杨余现在你抓这个事,不仅是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对你的支持,就是关在监狱的犯人也支持你这种干,因为你是拯救老百姓,你不是别的目的呀。
记者:当我把这个数字说出来以后实际上是有一个趋势,我是要实事求是呢还是我的前途,我的仕途我的工作环境?
A:我不考虑这些,我只考虑要把这个事做好,拯救一下德宏的老百姓,
记者: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你也就是一任公安局长啊。
A: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呀,我们是为老百姓啊,你就在一天你必须要干这个事,要不然你以后,在历史上杨余你是无法交差的,你心中你怎么交差呢。
记者:你也不是始作俑者,你也不会是最后一任局长。
A:在我这个任职五年的局长期间,吸毒的绵延人数是高峰,那我认为我是,无论我当多大的官我心中是有愧的有人说我点了一把火,救了人民毁了自己,我相信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会支持我这样去做,努力的,因为我毕竟做的是一个良心工作,我觉得这是个良心工程。
记者:但是你这么样把数字弄得那么大,你不等于说是捅自己的娄子吗?揭自己的盖子吗?
A:是有这个问题,但是我要面临现实,
记者:这样公开化以后不就会有负作用吗?
A:有。我这个报告形成以后,县里面州里面党委政府也重视,会给德宏带来一些负面性的影响。但是拯救老百姓,比带来的影响要重要得多。
隔断
(杨余在现场讲解)
你看这个就是国界线,这边是缅甸,这是中国居民,你看这两个国家,可以讲他们的鸡可以到我们这儿下蛋,我们的瓜可以到他们那里结果,像这个边界线他们随便可以出入, 一栋房子建在两个国家的边境,可以喝一口井水,毒品在境外,在我们边境要把毒品堵在境外,不让毒品渗透到我们境内,所以困难很大
面对德宏州特殊的环境和毒品危害现状,2004年12月,德宏州委做出了打一场禁毒人民战争的决定。由杨余带队的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队正式住进毒品危害严重的盈江县弄璋镇南永村,他们开始挨家挨户的调查,帮助吸毒者戒除毒品。但是,当他们到村里正式开展工作的时候才遇到真正的困难。
记者:你跑了多少个寨子?
A:这几年来到村里面比较多,我光在南永村就在了三个月,
记者:你就住在寨子里?
A:对。
记者:那从哪儿下手呢?
A:开始从发动群众,一个社一个社的去给开群众大会,用他们身边的例子教育他们吸毒会带来的危害。
记者:这些道理他们以前没听过吗?
A:听过,但不像我们,去一个村一个村地去开会,把村干部和社干部给他发动起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社干部主动地把吸毒人员,山上,坝子上躲着的,组织老百姓把他找来, 德宏的吸毒,通过我的调查调研它是怎么形成的,首先一个是历史形成的,德宏解放初期就有三万人吸毒,第二个是靠近毒品的生产地金三角,它出进很方便,还有就是我们这个地方还有文化,文化生活落后,因为很多人吸毒,他不是说我要想吸毒,晚上没去处,没一个电视,没一个去处,没一个娱乐场所,,
住到村里之后,工作组根据每个寨子的实际情况采取扶贫帮困的措施,为村民办实事,帮助吸毒家庭恢复生产。工作组还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自带吃住用品,杨余要求工作组成员纠正过去工作时的不良态度和作风。
记者:怎么讲?作风问题跟这个有什么关系?
杨余:你去挨家挨户地去做工作,你不能说,我们是警察,我们是干部,我们来帮助你们,我当时提出我说我们不能把自己当父母官,我们是人们的公仆,我们是服务人员,就带着这个思路,从我开始,几个人拿一个棍子,去田头地头,把那个感情给它结合起来,你不要下去杀羊,宰猪,你住在豪华的宾馆,早晨去下午回来呀。我们吃是在村上,住住在村上。老百姓看到很亲切,这伙干部确实是来为我们的,连我在内亲自跟他们去干活,打扫卫生,太脏的路道、水沟,我们一起抬着锄头去干。
这个也有争议,当然是,他说杨局长,你是来抓吸毒的,还是你是来服侍吸毒。因为他吸毒家庭已经到这个情况了,我们现在要拯救他,要拉他一把,要让他有一种感激。我们一个林小四这个家庭,他父母亲大概80多岁,他爱人跑了,他一个儿子吸毒死了,他吸毒在外面流浪,那个家三年不进去了,他母亲就是流浪吃饭、流浪住,他那个儿子13岁在外面跑了。我就组织村上的,我们社上的干部去干,就把那个家庭,全部的修好房子,修好房间,全部弄好,我亲自给你干。
这样,最后他这个儿子在外面跑,听到这个情况,主动回来,回来说我再也不吸毒了,我再吸毒我就不是人了。
生活比较落后,电视、广播也听不到,最后下决心一个村给他建一个文化室,花一点钱,建一个文化室,晚上给他老百姓有去处,一个唱处,一个跳处。宣传一些文化知识,农村的科普知识
记者:但是很客观地说,就是因为他们才给你们工作制造很多麻烦?
杨余:对如果说我们歧视他,他逆反心理很大。这次我们厅长下去看了以后,这个老人讲了,其实我当时就流泪了, 6岁的一个傣族老妇女,过去戒把我们拉上去,有些时候还不文明打我们,拧我们,这次工作组来了,把我们叫到村上,还跟我们好好地说,好好地谈,你看回来以后,我家里什么也没有,还给我送粮食,还给我买的被子和蚊帐。我再吸就对不起杨局长了,他们对我们像父母一样
记者:那南永村你采取以后见效吗?
A:见效。从去年12月份到现在已经半年了,没有发现一个新吸毒的,
现在杨余所在的南永村被树为全州驻村帮社的典型,有1600多人组成358个声势浩大的禁毒队伍驻到全州各村社开展禁毒工作,一场真正的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的人民战争正式打响。
杨:州里面成立了两个办公室,一个是防艾办,一个是禁毒办,两个办公室就是专门监督你,各部门的工作组你工作认识到不到位。还有你工作作风踏不踏实,你生活上朴不朴实,
记者:但是有一句老话,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就这么容易就管住了?
A:关键是个环境问题,这个要多管齐下,一个就是境内对毒源要给他压住,就是逐步逐步地给他减到最低限度,这是根本的问题。第二个就是控制萎缩市场,我把吸毒人员全部给弄到戒毒所去了,这个市场就不行了。第三个加大它的打击、查缉力度。这样就遏制它毒品的来源。
杨余:今年年底我劳动教养五千,收进戒毒所要收进一万二,我是下了死决心了。我们省里面,州里面还有国家很重视。今年一到六月份,州县两级财政就拿了五千七百万。
记者:够吗?两万五千多人戒毒?
杨余:省里面,已经给了三千四百万,下一步要国家计委今年年底要投入八千八百万,到2006年我整个德宏的吸毒人员需要收监两万人。
记者:戒毒的费用由谁来承担?
杨余:就是吸毒人员让他们种田,还有养牛养猪养鸡还要带着出去务工,还要搞一些项目,就是政府给一点,我准备七月份要考察,就是以劳养所要搞项目,也引进一些老板。
记者:这个是公安干的事吗?
杨余:你总得要想办法,这块就是我现在很头疼的事。我到外地学习,学习回去以后,要搞项目,搞一些沙厂、石厂,猪厂,
记者:您觉得您这些计划都能得到实施吗?
杨余:会,只要努力。连我们家属、爱人都说,你这样能吗,我说尽量努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有一些希望就要去努力。
现在工作队进去半年,现在好了,现在再到村子上,或者到街道上看到一个吸毒人员,看不到了。第一季度,整个全州新滋生吸毒人员56个,现在它是州委打一场人民战争的决心就是什么,学校你要保学生老师,单位上要保你的职工干部,层层搞责任制,如果像现在这样坚持下去,三年会有一个很好的效果。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杨余”,共找到
264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