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 (记者程红根/文 穆晓莉/编辑)人已离开原工作岗位或下海经商,却还领着原来由财政发放的工资或补助;个别人已经死亡或受到司法处理,而原单位的工资或补贴仍照领不误。这种多年来在一些地方普遍存在的"吃空饷"现象,暴露出基层财政监管工作中一个被忽视的漏洞。
鹤壁市淇县在河南省率先刮起"清查风暴",对全县所有财政供给工资单位的财供人员工资进行彻底清理,共筛查出各类吃财政"空饷"者136人,节省各类财政补贴、工资性支出103万余元。目前,这些"吃空饷"人员的违规财政工资手续被解除,各项冒领的工资补贴正在追缴中。
惊人发现:"吃空饷"的人员中 各单位领导占了很大的比例
近年来,淇县干部群众对一些单位财政工资混乱、少数人浑水摸鱼"吃空饷"的问题反映强烈。县委、县政府经组织调研发现,此类问题确实普遍存在。为严肃财政人事供给工作纪律,整顿财政人事供给秩序,他们对全县财政供给工资单位人员工资状况进行了一次"拉网式"清查。
据淇县清理财供人员工资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县纪检委副书记岳朝香介绍,经过认真细致的清查统计,发现全县吃财政饭的近7000人、70多个单位中共查出吃财政"空饷"的人员136人,县财政因此额外增加各类补贴、工资性支出103.5976万元。
清查出多领财供工资、补贴人员主要情况是:从财供补贴单位调入非财供补贴单位仍领取补贴的18人,每年可减少财政支出20万元;从财供单位调到非财供单位的人员5人,可减少支出9.7万元;从县直机关归到乡镇的人员58人,可减少财政支出62万多元;已故人员家属超期领工资的8人,可减少支出5.3万元;超龄仍领取遗属补助的4人,可减少支出0.61万元;离任、离岗经商办企业仍领取工资的15人,可减少支出19.16万元。
从淇县清查的情况看,"吃空饷"的人员中,县领导和各单位的领导占了很大的比例。一些县领导在调任、转任后,工资关系却仍在原单位,他们每月多领补贴50元到138元不等。除这些县领导外,从享受财政补贴单位调入非补贴单位、从财供单位调入非财供单位以及财供单位互调或从县直机关调到乡镇工作的人员中,有80多人仍在原单位领取财政工资或补贴,涉及到10多个县直机关单位和不少乡镇的领导,县财政因此超额支出90多万元。同时还发现有10多名党政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兼任企业领导职务、领取双份工资的问题。
清查中还发现,有少数机关工作人员,未经人事劳动部门批准,擅自离岗经商办企业,在离岗后,一直照领原单位的工资。县物资系统某单位一干部自己离岗多年,到清理前,他一直照领财政工资,累计领取3万多元。庙口乡一中学女教师5年前称外出治病,后来失踪,至今下落不明,但学校5年来一直照领其工资和补贴,用于雇人代课。
清查中发现,教育系统涉及"吃空饷"、多领津贴的人员较多,达33人。他们或是已改行调离了教育系统,或是被借调到其他单位或部门工作,仍在享受教育部门的特殊岗位津贴。此外,还发现有个别已故工作人员家属超期领取其工资和个别子女已超龄仍在领取遗属补助等问题。
更有甚者,个别人在受法纪处理后,仍在领取工资。一位国有企业的负责人被外聘到鹤壁市造纸厂后,因经济问题于1996年在外地被逮捕,1997年12月8日在外地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但他一直在县里的原单位领取原工资,到清理时已多领工资8万多元,目前已追回6万多元。
分析:财政工资制度不够健全是导致"吃空饷"直接原因
岳朝香告诉记者,在清理工作中分析发现,干部"吃空饷"问题是过去遗留下来的,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财政工资制度不够健全,一些单位对工资管理行为不够规范,一些领导工作关系变动后上下不通气,有的单位人员调动太随意而人事工资关系疏于管理,还有一些单位在落实纪检委的处分时,敷衍了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为彻底查清这一问题,淇县从县四大班子领导到各系统、各单位、各乡镇的一般工作人员一个不漏。淇县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纪检委书记、常务副县长分别为正、副组长,由纪检、监察、财政、组织、人事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在纪检委设立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
确定的清理重点是:已调离原单位,但工资未转走的(包括县内外);已受党纪、政纪处分及受到司法机关处理,工资待遇处理不到位的;未经人劳部门批准,擅自离岗经商、办企业或从事其他工作,仍在单位领取财政工资的;已故财供人员,家属超期仍领取工资的;遗属补助领取已到期,仍领取的;以及其他应清理的对象。
据岳朝香介绍,清理工作在方法步骤上实行"两步走":先由各单位自查,自查结果必须经单位一把手、主管会计、人事股长签字后,通过报表反馈到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凡领导不重视、工作不认真或不实事求是,出现漏报瞒报的,一经发现,严肃追究单位一把手及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在各单位自查的基础上,清查工作分教育系统、行政事业单位、乡镇三个大组,进行全面集中普查。
在普查中,他们坚持把握四个重点:一是将各单位财供人员名单公布于众,让群众检举揭发;二是在领工资时实行"三对照",即身份证、工资册与本人相互对照;三是对各单位清查情况进行调查,确定清理对象;四是核定情况,上报处理建议。最后,由领导小组根据清理结果,进一步核实清理对象;县人劳局、财政局根据核定的结果,办理解除财政工资手续;纪检委和监察局对虚假冒领的工资进行追缴。
对调任、转任后工资关系仍在原工作单位的,县里的处理意见是"将上述人员工资关系转入到现工作单位"或"不再享受原补贴工资"。 对党政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兼任企业领导职务、领取双份工资的问题,县里明确要求这些人员与企业彻底脱钩,回原单位上班。还明确政策规定,在职干部职工一律不许停薪留职去经商、办企业,已经停薪留职的,或者辞去公职,或回原单位复职。不回原单位上班的,建议解除其工作关系。对已离开教育教学岗位、未在教育部门上班的,停发特殊岗位津贴。对各类违规冒领的款项,视情况依法进行追缴。
纠查: 堵塞漏洞,应从源头抓起
淇县通过此次全面清查处理,不仅使那些多领财政工资或补贴者受到应有的处理,而且使占国家财政资金便宜的行为得到了遏制;不仅使吃财政"空饷"的不正之风得到了纠正,而且堵塞了长达几年的财政漏洞,从源头上防止了腐败行为的发生。据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已查纠、追缴"吃空饷"人员违规资金41万余元。对此,广大干部群众拍手叫好。
为防止以后类似问题再次发生,淇县在建章立制、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源头规范治理上狠下功夫。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的监督,建立健全依法依纪行使权利的制约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运行;增强干部工作的责任心,坚持原则,严格按政策和制度办事,克服随意性,强化程序性,提高可操作性;要求县财政部门对财供人员的工资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重新填表、输入电脑,规范运行;实行"二签字一盖章"制度,即月底各财供单位制作领取财政工资人员的花名册,经本人签名、单位领导签名、盖单位公章后,报送财政局,强化工作人员及单位一把手的责任意识,避免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纪检监察部门加强监督,强化管理,实行明查和暗访相结合,加大检查力度,严肃财政纪律,今后再发现有类似情况,一经查出,对"吃空饷"人员及其单位领导从严查处。
据悉,从清理工作结束至目前,经过县纪检委、监察局三次访查,全县未再发生一例吃财政"空饷"的现象。淇县的做法,引起河南省领导高度重视和肯定。河南省纪委、省财政厅等部门经过调查核实后,决定将在全省推广他们的做法。(完)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领导”,共找到
58,737,031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