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国电影的每一个转身,新人的每一次亮相似乎都在这马可·波罗的故乡留下闪亮投影。
撰稿/林行文
1992年,阿城获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成就奖,应邀旅居威尼斯两个月,写成《威尼斯日记》。转眼13年过去,2005年9月阿城再度来到威尼斯,是来当电影节的评审。
阿城之于华语电影的重要,当然不只因其是个名作家而已。1979年,阿城就曾协助父亲钟惦棐先生撰写《电影美学》。他的小说《孩子王》被“强悍”的陈凯歌拍成寓言电影,并“顺带用镜头扫荡了《棋王》、《树王》”。李安拿到《卧虎藏龙》的剧本首先请阿城过目;侯孝贤拍《海上花》要请阿城做美工;田壮壮想重拍《小城之春》要等阿城答应编剧才敢拍……这就是阿城的厉害。近年在威尼斯做评委的有不少华人:巩俐、许鞍华、徐枫,但请一位中国作家做评审,是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头遭。懂得选择阿城这样对电影相当“通”的作家,一定是对中国相当“通”的老外才行。这个老外就是去年新上任的电影节主席(相当于艺术总监)马可·穆勒。
这个中国通在“文革”末期曾来北京攻读博士,早就练就流利的中国话,他说:“我对中国电影的忠诚是不用怀疑的。”在中国电影百年之际,他一口气让中国电影开幕(徐克《七剑》),让中国电影闭幕(陈可辛《如果爱》),而且让中国电影展映——从《铁扇公主》、《三毛流浪记》到《马路天使》、《我这一辈子》各种样式的15部经典中国电影应有尽有。可以想象,外国影人都惊呼“威尼斯太偏爱中国了!”的场景。
当然马克·穆勒去年的名言也让人记忆犹新,他说“欧洲电影固然是好,但我们也不能忘却看过的美国片”。的确,这位主席也是美国电影的拥趸,他在罗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兴奋地对记者表示:“9部美国电影同时首映,这在威尼斯电影节的历史上还是史无前例的!”
于是今年的参赛片中就出现了一些有目的(以吸引大牌明星来威尼斯为目的)的美国电影。其中最主要的是乔治·克鲁尼自导自演的第二部电影《晚安,好运》,克鲁尼像一些前辈一样用黑白色拍摄了麦卡锡时代的新闻界传奇。他在威尼斯已然是最大牌的明星之一了。另外一个演而优则导的是约翰·图图罗,他一直在柯恩兄弟的电影中出现,这次云集了凯特·温斯莱特、苏珊·萨兰登、克里斯托弗·沃肯等人出演他的作品《爱情与香烟》,讲述工人阶级找刺激的事儿。还有一部英美合拍的电影,由约翰·马登导演的《证据》,格温妮斯·帕特洛、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这个导演之前的作品最著名的是《恋爱中的莎士比亚》。最后一个和好莱坞没啥关系的美国导演是阿贝尔·费拉拉,他一直拍黑色电影,这次找来了朱丽叶·比诺什等人为他主演一出意大利故事《玛丽》。
作为意大利的电影节,本土电影一向是受关注的一个点,虽然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的意大利电影不多,但这次有3部本土电影参赛,另有4部有意大利投资出品的电影参赛(包括《玛丽》),可谓很抢眼。而这次评委会主席是意大利著名电影人但丁·费雷蒂,他早年是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的御用艺术指导,近年与马丁·斯科西斯合作了7部电影,可谓专家权威。
但是,代表电影节精气神的有时候不是大奖电影,而是一张“参赛片目”。威尼斯不用说开幕的红地毯上明星少得可怜到极点(受尖叫分贝最高的居然是吴宇森),只去扫一眼“参赛片目”,大概就知道本届电影节的分量了。怕就怕导演的名字很熟,但大师却不够大师,新锐又不够新锐。很不幸,本届威尼斯就是如此,有点黄昏之态。其中只有曼努埃尔·奥里维拉一位葡萄牙老大师,此老90多岁还每年坚持参加电影节,难能可贵,他的电影的情感、语言都已入化境,得大奖这等俗事与他无关。而法国后新浪潮的大导演菲利普·加瑞尔、波兰大导演克里斯托弗·赞努西、去年获戛纳评审大奖的韩国大导演朴赞郁以及又拍同性恋故事的华人大导演李安,都是大导演,但他们的新作品属于“中不溜秋”的境地。而那位英国奇幻大导演特里·吉列姆的《格林兄弟》更有些尴尬,因为这部巨片在北美上映第一周竟然没有击败小品喜剧《四十老处男》而居于亚军,威尼斯也的确有意拉他一把。
如同最后关头来到戛纳的金基德(《弓》)一样,北野武也在最后一天来到威尼斯,使得19部参赛片增加为20部,大导演依然有他的特权。北野武一方面说威尼斯的奖我全都拿过了,一方面坚持要加入参赛单元。这部名为《武的(Takeshis)》的电影,据说是他的黑色喜剧电影的终结,他自己说:“在日本,这部影片被叫做《北野的葬礼》。”威尼斯,让北野武扬名国际,《花火》摘得1997年的金狮奖;同样也让北野武结束自己的暴力情结。电影节有时就是见证一个导演的成长、成名,然后消失。阿城写威尼斯时说:“威尼斯像‘赋’,铺陈雕琢,满满当当的一篇文章。华丽亦可以是一种压迫。”数百部电影云集于一个时段也相当于一种“华丽的压迫”,一部电影、一个导演太容易被这样淹没,只要能凸现的就是一个传奇,观众就是这个传奇的“临时演员”。
从前资讯少的时候恨少,如今电子信息一堆,电视每晚有画面集锦,中国记者的报道晕晕乎乎,外国记者的报道夸张吓人,资讯多时又不知听谁是好。威尼斯就这样漂过去了,等我们国内的人看到那里的电影时,肯定是半年、一年后了,到时候DVD封面上会留着一行字“第62届威尼斯参赛片”。还好我们有我们的《长恨歌》,会很快能看到。就像《孔雀》和《青红》一样。这也能让人小小满足一下。那么,就向星光黯淡近黄昏的本年度威尼斯电影节道声“晚安”吧。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威尼斯”,共找到633,259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