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报道】本报记者:陈璐 实习记者:王晓燕“知道我刚才干嘛的吗?呆呆地看着窗外的月亮好几分钟,今天的月亮很圆。真好,出国后还是第一次在国内过中秋,明天一定要飞回武汉去陪父母。”采访留德博士周俊,正好是中秋节的前一天。有着一个中性名字的她,声音却出奇地温柔。已经是深夜11点多了,忙了一天的她此刻才有时间接受采访。凭借纪录片《汉斯在武汉》,周俊名声大噪。这部仅30多分钟的纪录片讲述的是德国酿酒师汉斯在武汉8年的生活、感受和经历,诉说了他对武汉和武汉人的深厚情结,也展示出中德文化的冲突和交融。这部纪录片在德国明斯特电视台登场后,引起了轰动,被德国国家电视台买去播放。许多德国观众看了纪录片后,对武汉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决定组团来武汉旅游。一些社团和协会则纷纷邀请周俊,就片子举办介绍武汉文化的讲座,明斯特大学社会学系则把片子作为教学范例,研究探讨一个德国人在中国的生活,并对中德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德国二台、NDR和巴伐利亚电视台也都因此对武汉产生了浓厚兴趣,详细向周俊打听武汉的情况,也在筹划去武汉拍片……“我这次回来是受邀参加从9月11日开始在武汉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能够和世界各地的同行进行业务交流,真是非常高兴。昨天我飞来广州,为我现在所在的电视台拍片子。”周俊口中的电视台是德国明斯特电视台,她担任的是中国节目部首席代表。
“我不是魔术师”
德国有媒体称赞周俊是“魔术师,为德国人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我哪是什么魔术师啊,他们有些言过其实了。其实,我只是用自己的擅长的方式向他们展示了中国的一角罢了。”因为一直工作,没有休息好,周俊不断咳嗽。2000年之前,周俊在武汉有线电视台有一份令人羡慕且稳定的工作。这一年,她突然作出惊人之举:辞职留学德国明斯特大学。“这完全是我个人的选择,我想去外面走走,学习更多的本领。那时在电视台,确实是一份很好的工作,很多人都想进电视台,我在电视台的专题部工作。这对以后的事情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这些做媒体的,找到了个题材,总想很快地把它表现出来,不管通过任何方式。现在我能体会,为什么凡·高在作画的时候,外人会觉得他像个疯子,其实是因为他完全进入了创作状态。在电视台,整天都在拍片子,觉得自己被掏空了,于是就想去充充电,希望有新的东西来充实自己。而且,德国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的国家,有很多好的东西,并且德国人很好学。”周俊非常坦白地向记者诉说她去德国的原因,“在德国,我们可以看到,有时一个教室里的学生是来自不同年龄层的,你可以看到年轻的小伙子,也可以看到白发苍苍的老者。这样的课堂的好处就是,在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会知道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的想法,我们对问题就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说起拍摄纪录片的动机,周俊先是笑了笑,接着说:“德国工作生活的这些年,常感觉很多德国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当知道你来自中国时,不少人就会好奇地问:中国家庭是否生了女孩就扔掉或送人,在中国能听到外国音乐、看到外国电影吗?一个德国朋友还告诉我:去中国前曾因为担心没有牛奶喝,家人为此发愁了好长时间!诸如此类很多幼稚可笑的问题非常多。后来,一位朋友提醒了我,我在武汉有线电视台就是拍纪录片的,一些人物专题的节目还获过奖。为什么我不能用自己的方式——把一个真实的中国介绍给德国人呢?”一语惊醒梦中人。从武汉走出来的周俊,决定把自己熟悉的武汉,介绍给所有德国人。“动态的事物总是比静态的更能让别人记住。我决定用一个德国人在武汉的亲身经历来告诉观众,这样的处理可能更容易感染和打动德国观众,也更自然,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同胞在中国的生活。如果用我们中国人来做,就会让别人产生一种自己夸自己的感觉。”周俊顿了顿,继续说,“我对德国的市场比较了解,于是我们拍了很多他们已经知道的中国元素,比如说中国结啊、风筝等等。结果呢,确实因为有了这些东西,他们更容易对片子产生好感。”
“嘿,汉斯”
说起汉斯,他和周俊已认识相当长的时间。“我还在电视台工作的时候,要做一档介绍啤酒的节目,就找到了这个来自德国慕尼黑的酿酒师,他当时担任武汉一家酒厂的酿酒师。之前的合作,让我了解到汉斯在镜头前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不会‘晕机’。最重要的是,他在武汉已经呆了8年的时间。”“你可能没有看过这个纪录片,我给你介绍一下它的内容——德国人汉斯通过镜头向观众袒露他在武汉8年的经历和感受:他的饮食,他的工作,他的休闲,他和中国女友如何相处……我们是以问答的形式来表现的:汉斯为什么会留在武汉,他为什么喜欢吃武昌鱼,以及怎样认识现在的女朋友等等。”周俊一边咳嗽一边说。无意间闯入镜头、被摄下真实生活的汉斯,就这样成为一些德国人了解中国、了解武汉的“介质”。片子播出后,平凡的他在明斯特成了明星,他那并不流畅的中文发音被人争相学舌,他爱吃的武昌鱼,也成了当地一道热门菜。“‘如果我对武汉印象不好的话,我不会在武汉呆8年;武汉人很开朗,对人很热情友好。’汉斯在片子开头说的这两句话,在明斯特的流传度非常高。汉斯告诉我,他也终于体验到了当明星的感觉。有一次,他去明斯特出差,走在街上,就有很多人都认出了他。他去当地的澡堂洗澡,心想,现在把衣服脱光了应该没有人认识我了吧。结果,你猜怎么着,他刚转身到水里去,就有人喊:‘嘿,汉斯!’”周俊不能自已地大笑了起来。当然,周俊和汉斯的合作并不是一帆风顺。“汉斯身上体现了许多德国人的共性:守时。因为是纪录片,在拍摄的时候,我就要拍多一些素材。有时会因为突然来的灵感,改变和汉斯事先约好的地点或者时间,而他已经非常准时地到达了事先约好的地方。这样一来,我们就自然发生了‘碰撞’。汉斯性格直爽,他会很不开心地质问我,为什么要这样改动,他并不喜欢这样的安排。甚至有一次,他决定放弃演出。幸好每每在最后关头,还是坚持了下来。”比起与汉斯的“碰撞”,周俊在拍摄前期做筹备工作时的困难则是大很多了。说到这个,她却很坦然:“人生就是这样,不是你要做的每件事都会顺利。在下定决心回国拍摄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自己要面临很多困难。去年我是利用寒假回来,因为是探亲,身上没有任何身份证明,很多事情都没有说服力。而且,我没有带机器回国。到各个地方去拍摄,当地的群众并不会了解你是在拍摄纪录片,你没有征求他们的同意,就把他们纳入镜头,他们不理解。这时,我就要花费大量的口舌,来和群众说明,这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还有一件事情,让周俊很苦恼:“我母亲那时身体不太好,卧病在床。我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平时就很孝顺的我更加应该照顾她。可是,我不能因此而耽误拍摄的进程,这让我陷入了两难。”“幸好,母亲非常支持我。她说我是在做自己的事业,她能够理解。你不知道,我听到这个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说到此,周俊沉默了,过了好久,她才开了口,“两个月很快过去了,机票快到期了,我还在找人、找机器。后来,原来的老同事挺身而出,提供设备并当摄像‘义工’。在德国的妹妹周进也赶回来,担任该片副导演。这才让整个片子的拍摄过程能够完满结束。”
已经做出一个品牌
当记者问她,为什么这部片子只有30多分钟的时候,周俊笑了笑,说:“一部好片子,如果太长,别人不一定感兴趣,关键是片子中要有一个亮点让别人记住。”而《汉斯在武汉》的亮点,周俊认为是:“温暖。片中有很多温暖的细节:汉斯和老板的相处像朋友,也像亲人;他用生硬的中国话和摊主讨价还价(在德国很少有机会讨价还价);他有很多骑摩托车的朋友……而且,我还用温暖的色调把雄伟的黄鹤楼,美丽的东湖,热闹的江汉路,汉味特色的风情风貌和小吃拍了出来。还有,温暖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汉斯和女出租车司机的爱情。他们相识的过程非常浪漫,那天,女司机发现计程表有问题,要免汉斯的车费,汉斯坚持付了钱,并紧抓机会索要了姑娘的电话,两人由此开始了甜蜜的交往。”正是因为《汉斯在武汉》的成功,也让周俊在明斯特有了展示才能的舞台。“我向当地电视台毛遂自荐,要办一个专门关于中国的节目,他们爽快地答应了。我就成为了明斯特电视台中国部的负责人,这也是德国电视台首家中文节目,我相当自豪。”对于自己一手创办的栏目,周俊侃侃而谈,“节目主要是用德语的形式来介绍中国,讲华人在德国的情况,也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我去年回国的时候,已经惊异于武汉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人们一谈到武汉市,就会用‘脏乱差’三个字来形容。而现在,有些地方变得让我都差点认不出来了,尤其是环境建设改观了很多,建了很多绿化带,人们的公共意识增强了,随地吐痰、扔垃圾的现象也少了……我相信,中国的各个城市都在发生着同样的变化,我有义务把这种变化告诉给德国人。”中国驻德国大使马灿荣曾这样称赞周俊的节目:“为德国人认识中国做了一个基础,为中国人走向德国搭建了一个平台。”对此,周俊非常谦虚地说:“我们这些在国外做媒体的人,担子很重,总是想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祖国,希望自己的祖国更加繁荣。我们就是要利用这个电视节目,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我们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我手上目前有《中国风情》、《德国人在中国》、《中国美食》等栏目,我把妹妹也拉了进来,我做摄像、剪辑、导演、翻译,她做记者、主持。”这些节目在德国的收视率都非常高,得到了当地观众的喜欢。在采访的最后,周俊告诉记者:“9月19日,我要飞到安徽合肥,是受当地政府的邀请,和他们交流如何把自己宣传出去的方法。如果时间有富余,我可以去南京看看你,也看看南京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