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一辆捷达超车时撞了一辆奥迪,捷达车主驾车逃逸,奥迪车主心疼爱车,一边报警一边追赶,追至某小村时,突然遭到十余名手持铁管的男子追击毒打,结果造成奥迪车上的人一死两伤的惨剧,捷达车则乘机逃走(11月2日《新快报》)。
发生在10月30日的这一幕,虽然只是一个极端事例,但不容忽视的是,与此类似但冲突程度不同的事件在我们身边正变得越来越普遍,由汽车造成的交通事故及由此引发的争执、逃逸甚至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在汽车时代来临之时,如何妥善处理由汽车引发的人际关系,成为一道日常的难题。
使用汽车本是为了节省时间,但一旦发生汽车相撞等交通事故,人们往往要搭进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善后。身陷这种“欲速则不达”的处境,很多车主不能保持平和心态,变得更加急躁、更易冲动,调整不好,就容易产生“恶向胆边生”的倾向。这其实也是一种必须警惕的“文明病”。对今天的广大汽车拥有者来说,都要正视这一问题,虽然今天的肇事者或受伤害者不是你,但你不能确保永远不是你。
汽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它目前还是车主的重要财产和身份象征,是一件昂贵的外包装,撞车之后带来的财产损失难以忽视。对某些高档车拥有者来说,被低档车撞击甚至会被认为是对他地位或身份的侮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急躁、失衡的心态。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作为肇事方,面对可能要承担的赔偿金和事故责任,选择不择手段地逃逸,则凸显了一种极端自私的心态:重视自己的财产,却无视他人财产甚至生命的安全;宁肯一次性冒险逃逸,而不愿承担可能是持续性的责任。这种病态心理如果蔓延到社会的更多层面,后果堪虞。(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