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继忠 刘松华 实习生 李志君 杨高磊
[核心提示]
11月2日至3日,本报连续对徐亚平20年如一日服务乘客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热线新闻部5部电话几乎被打爆。截至11月6日下午5时,本报共接到有关电话1934个。
很多来电称:郑州电车公司三车队205路公交车的车长徐亚平,在身兼车长、司机、服务员三职的情况下,在人心趋向浮躁的今天,还能沉下心去,细致入微地为乘客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他的事迹让人不禁为之感动,称其为“无人售票”时代的李素丽有过之而无不及。
连日来,本报已派出三路记者,先后采访了徐亚平的所在单位、给他单位寄送过表扬信的人、他教过的学徒,还走进了他家,踏上了他开的公交车……
采访结束之后,关于徐亚平事迹的一切细节,在记者心中渐渐融为一体,凝聚成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真实的两个字:高大!一刹那间,关于赤诚、崇高、进取等一切关于人格力量的形容词,都在他身上找到了具体的注解。当然,这还包括他的平凡。
11月4日,记者专门乘上205路徐亚平当班时驾驶的车,全程跟车暗访6小时亲自体验了徐亚平与众不同的服务。
不听调度劝阻 坚持带病上路
听别人说,每天上班,徐亚平总是提早40分钟赶到单位。在出车前的这段时间里,他总是把自己的车从每个座椅到前后挡风玻璃,从地板到车厢顶部,从车里到车外,都擦得干干净净,以给乘客一个舒心的乘车环境。
11月4日天刚蒙蒙亮,记者就到位于“鑫苑名家”的205路公交车的终点站等候。但是,等了两个多小时即已经7:30了,仍未见徐亚平的身影。经询问,调度告诉记者“徐亚平得了痢疾请假了”。记者带着“体验要泡汤”的沮丧,正欲转身离去时,调度突然吼出的一声斥责,把记者吓了一跳,同时也给记者带来了惊喜——
“你肚子不舒服,不是让你在家休息吗?你怎么又来了?”循着喊话调度目视的方向望去,记者发现一个面容憔悴的人,正“摇着”一辆破自行车风风火火地往这边赶过来。
“没事,我坚持一下吧。一辆车不跑,发车间隔就会拉大,一些乘客会等急的。”说话的人正是徐亚平。
“不行,今天你不能出车,这样你在车上会受不了的。我们已把发车时间安排好,你不用管了,还是回家休息吧。”调度一再劝阻。
“不要紧,这点小病算不了什么,我不出车,一些经常坐我车的老乘客会惦记的,不知道我怎么了?出车也会给他们一些安慰的。”徐亚平一再坚持……
最后,调度拗不过还是让徐亚平上了路……
单程162个乘客 送去162个祝福
7时35分,记者不露声色扮做普通乘客登上了徐亚平的车。此时,记者发现方向盘后侧身站着迎候乘客的徐亚平,不时地捂着自己的肚子,但是,嘴里却不停地传出“您好,欢迎您乘车”、“大妈,祝您身体健康”等暖心的话语。记者发现该车起步的第一站共上了8个人,徐亚平根据每个人的性别和年龄说出自己不同的问候语。但是除记者外,没有人知道徐亚平身体不舒服,皆笑盈盈地接受着温馨的服务。
过了205路的第二站,一些首次乘坐徐亚平车的乘客开始逐渐增多。记者看到有的乘客上车时被徐亚平热情服务“袭”得先是一愣,接着便一遍遍盯着徐亚平看,继而,嘴角溢出了满意的微笑……
从鑫苑名家到火车站,单程12公里,共34个站点。路上,乘客上上下下,记者注意到,这一路单程共上了162个乘客。徐亚平忍着身体不适给乘客送去了162个祝福和问候。
带病搀7老人上车 声音嘶哑宣传郑州
徐亚平给每个乘客送去祝福和问候只是其服务内容的一部分。在他的车行到一些大路口且是红灯时,他都要拿起扬声器,介绍下一站所到的地方,附近有什么宾馆、酒店及附近的相关行政、事业单位,给初次来郑的外地乘客提供了方便。同时,在每个站点,他还对该站下车的人们予以提醒;快到终点站时,他还要介绍205的线路走向、郑州的主要景点,并欢迎外地乘客来郑州等内容。
4日上午9时35分,首趟出车一结束,记者发现徐亚平便急不可耐地跑向卫生间。第二趟车启程后,当行至丰产路时,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太太在一位年轻女士的搀扶下艰难地上车,徐亚平一边说着“祝您老身体健康”,一边起身离开驾驶室跨过发动机盖,用双手搀扶起这位老人,之后又亲自给老人找好座位。此时,记者发现他的额头上已浸满了汗珠。而此时,天气并不热……
记者在跟他当天跑的三趟车中,见他在纬二路、东明路等路段共亲自搀扶7位老人上车。一位被搀扶的老人夸赞说:“我第一次坐徐亚平的车,一辈子去过多个城市,从来没有感受过这种服务。”一位姓刘的老太太不禁也夸道,她认识小徐,是因为经常坐他的车,“我感觉到,他比自己的孩子还亲。”
在记者跟的几趟车中,发现徐亚平对一些抱小孩的妇女也是关爱备至,不时地通过扬声器恳请年轻乘客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
记者专门设障 考验带病车长
为了更好地了解徐亚平,记者还专门给他设置了障碍,考考他对一些特殊群体是怎样服务的。
镜头一
记者没零钱他帮投
4日上午8时35分,在徐亚平驾车走到火车站(终点)准备返回时,记者下车后又随后上了车。并故意给其设置了找零的障碍。
记者拿着5元钱,问怎么乘车,徐亚平在方向盘后侧身站着,面对记者笑脸相迎。他先问已经上车的乘客有没有人可以换开5元钱。两位看上去是徐亚平的老乘客的老先生,忙看自己的口袋……但因为当时车上人不多,5元钱也没能换开。
在这种情况下徐亚平说,按照他们公司的规定,没有零钱的要自己下车换钱,因为火车站附近乘205路的人很多,不知道上车须投币1元的外地乘客,几个人凑钱一块坐车好说,但是一个人拿大票就不好办了。“看你这么着急坐车的样子,既然换不开,我给你投1块钱算了。”说着,他竟从自己的裤兜里摸出1元钱,给了记者。
记者对徐亚平处理找零的方式感到惊讶。后来才知道,他每个月都要为乘客投上二三十元钱。
镜头二
残疾人上车他找座
在原来记者计划设置的障碍中,有残疾人这一项的。但是,没等记者专门找残疾人乘车,却偶然碰上了这样的乘车人。
在徐亚平跑第二趟车的时候,约上午10时许,车在经纬广场站正准备往火车站方向走时,忽然,一位左腿残疾的男青年在车后方招手示意徐亚平停车。等这个残疾男青年快到车门时,徐亚平主动起身把他扶上车。由于当时车上人多,害怕车停得时间长了乘客有意见,所以徐亚平便先请这位残疾人的朋友扶着,他则继续开车。虽然有朋友搀扶,但这位残疾人还是无法站稳。徐亚平便赶紧用扬声器恳请年轻人给老年人和残疾人让座并致谢。徐亚平的“求助”呼声刚一发出,就有一位老年人赶紧起身准备让座,徐亚平见状赶忙让那位老年人坐下,他一边说不能让老年人让座,一边恳切地问哪个年轻人照顾一下。后来,这位残疾人终于在车厢最后一排的一个座位上坐下来。
记者发现,在徐亚平的长期感召下,车厢里几乎每位老弱病残的人都有座。
镜头三
晕车他送晕车药
也是在徐亚平出当天的第二趟车途中,当车从火车站返回行至丰产路口时,记者事先安排好的一个托儿,手拿瓶矿泉水,开始扮作“迷迷瞪瞪”的晕车瞌睡状。
车正行走间,给记者当托的这位小伙子,突然,从自己嘴里喷出一口水,把车门旁边的车厢地板弄得湿漉漉的。起初,徐亚平并没有发现,而是继续开车前行。后来,这位小伙子“栽倒”在了地板上,徐亚平发现后便赶忙停了车,此时这位小伙子又慢慢站了起来,称自己晕车了。
徐亚平赶忙从驾驶室后面的挂兜里拿来了晕车药,并轻声嘱咐这位小伙子以后乘车时吃点就好了。当托的这位小伙子连连称谢,同时向记者投以责怪的目光……
镜头四
喝醉终点不下车他劝下
在4日下午2时,记者又设置了一道障碍,请人假装喝醉酒,到了终点站也不下车,看看徐亚平怎么办?
当日下午两点,是徐亚平第三趟车到北郊“鑫苑名家”终点站的时刻——徐亚平一天要跑4趟车,因为有病所以记者认为那天他很难坚持下去的。所以记者选择在第三趟车跑完的时候开始演戏。
在鑫苑名家终点站,除年轻男子外其他乘客都下车了,徐亚平见这名年轻男子还在车厢前两排的一个座位上趴着,便走过去,发现这位男子身上有酒气且叫不醒,还用手不时地拨打着他。徐亚平并没有生气,而是继续一遍一遍耐心地叫他,问他家在哪里等。最后,看着这个人实在不下车,他就叫来车场其他的人员,想把这位小伙子扶下车。这位小伙子下车后仍晃晃悠悠,徐亚平便让其坐在调度室旁边的凳子上,并让人好好照看他,说小伙子一会儿醒醒酒就可以回家了,自己还要接着跑车呢!
根据徐亚平当天的身体状况,调度室的工作人员让他少跑一趟,但是徐亚平执意不肯,又匆匆忙忙地上路了……
诉你一个真实的徐亚平之市民讲述
有一种平凡叫奉献
■本报记者 臧金生 实习生 李志君
徐亚平将老人搀上扶下,无以言谢,老人向他深深鞠了一躬
[乘客眼中的徐亚平]
细节1:迎面碰上,大喊其名
11月4日上午,在郑州市纬二路7号院,提起徐亚平,张毓华老人说:“我住的是临街楼,对着大马路,没事我就站在阳台上看,只要徐亚平开车过来,很远就能看到他。只要能看到他,心里就特别高兴。”
这位老人说,有一次,她坐的一辆205路车与徐亚平开的车是对开。当她突然发现徐亚平开着车从对面过来时,就跟看见明星一样,一下子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情不自禁地大喊:“徐亚平!”当时,她坐的那辆公交车上的乘客和车长都惊讶了,车长问他:“你认识他?”她说:“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
张毓华老人说,有一次,她在街上行走,提着东西快走到205路站牌时,徐亚平的公交车已经启动了,但看到她过来,错以为她是要上车的乘客,就赶紧停了下来。当时张毓华买的正好是花生糕,于是就拿出一块,从窗户硬递给徐亚平一块。正当徐亚平说不允许,要退回时,她趁机又将一块花生糕塞到了徐亚平手里。
细节2:为坐其车,宁愿多等
“坐‘小徐’的车是一种享受。”几位老人如是说。
钱贵民老人说,她印象最深的是,遇到下雪下雨天,这个车长看到路面有水坑,总会尽量避开或放慢时速。在进站时,他总会很标准地将车停在离站台3公分处,让乘客抬脚就能上车。几位老人说,有时候,为了坐上他的车,俺宁愿多等一会儿。如果坐上别人的车后,看见他开着车过来,心里就觉得很遗憾。
细节3:有车出事,一夜难安
钱贵民老人还说,有一次她听说有辆205路公交车涉及交通肇事,当时她一下子就想到了徐亚平,会不会是他的车啊?他受伤了吗……她为之担心了一夜,连觉都没有睡好,直到第二天亲眼看到了平平安安的徐亚平,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在现场,几位老人接过话头说,当时她们也听说了,但又一想,徐亚平开车那么安全,肯定不是他。
细节4:无以言谢,鞠躬致意
2003年的一天,一对老夫妇从医院看病出来要上徐亚平的车时,徐亚平跑步下车去搀扶老人上车,并为他们安排座位,这对老夫妇很受感动。车上,这对老夫妇说自己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老太太病了没有人照顾,没有想到这个车长会这么热心,对自己搀上扶下的,真的比亲孩子还亲。
到站后,这对老夫妇被徐亚平搀扶下车。但他们却又从车前绕到驾驶室窗外。老太太对徐亚平说:“俺去医院看病,身上没有带什么东西,俺拿什么谢谢你呢?”无以言谢的老太太接着说道:“俺给你鞠个躬吧。”说完,这位老太太不顾徐亚平谢绝,执意在老伴的搀扶下,深深给徐亚平鞠了个躬。车上的乘客和过往行人都为此而感动。
细节5:学童心中,活的雷锋
在郑州公交电车公司,记者见到了一桌子感谢信。写信人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有年过花甲的老人,也有在校读书的学童……
河南省实验小学三(3)班的潘安琪在一封“表扬信”中写道:“我们知道,开公交车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岗位,可我觉得,您肯定不是这样想的,您会觉得开公交车是个小事,但是,要在小事里,比其他人做得优秀,这样,一定能做大事的,我猜对了吗?在此,我祝您身体健康。”
在该信落款,潘安琪还特意用彩笔画上了彩色蝴蝶和一个向日葵,并写上“一个真正的活雷锋”八个大字。与这封信同时送来的,还有潘安琪为徐亚平特制的精美贺卡。
[同事眼中的徐亚平]
服务:
看着容易 学着挺难
说起徐亚平,郑州市公交电车三车队205路的王基勋车长说,受徐亚平行为的感染,自己也曾坚持学过向乘客问好,但只坚持了一天,看起来容易,学起来难啊!
刚开始,他向乘客问好时,声音太小,有的乘客没有能听清,有的乘客还解释自己已经投钱了,自己感觉很尴尬,但还是坚持说了下去。一天下来,口干舌燥,到第二天嗓子都哑了。不过,慢慢地,车上的气氛确实变得好了起来,那一刻他明白了徐亚平所说的“播下好心情,收获好心情”的真正含义。
王基勋说,在站台或单位,每看到有乘客拿着矿泉水或鲜花感谢徐亚平,他们也为之鼓舞和感动。
做人:
不善言谈 谦虚低调
郑州公交电车公司三车队的队长黄国辉说,205线路在郑州市所有公交线路中,路况特别差,老年人特别多。针对这种情况,徐亚平自己摸索了一套服务方法。
在谈话中,黄国辉笑着说,徐亚平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为此,黄国辉还曾批评过徐亚平。那是2004年,黄国辉任刚成立的三车队队长后,召开车队党委会,专门让徐亚平在会上介绍经验。可徐亚平却说自己没做什么,也没什么可说的。为此,黄国辉当场批评了徐亚平。徐亚平不说,黄国辉只好安排车长们到徐亚平车上去“偷学”。
技术:
车队成“黄埔” 他是“教官”
“只要能在205线路上开好车,到别的线路肯定会开得更好。一方面是因为205线路路况最差,更重要的是徐亚平在这个线路上。”黄国辉说,公交公司安排新车长进行业务学习时,大都会选择205线路,徐亚平的车上安排得最多。目前为止,到徐亚平车上进行学习的车长已达2000多人次。
黄国辉介绍,不少车长还利用休息时间,自发到徐亚平车上学习,就连荣获“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的104线路的车长们,也有不少曾是徐亚平的学徒。而且,一直到现在,这些车长还不断到徐亚平车上进行学习。三车队成了郑州公交公司车长们的“黄埔军校”。
诉你一个真实的徐亚平之亲情故事
有一种奉献叫无怨
■本报记者 杨桐 见习记者 张毅力
[核心提示]
在妻子眼中,他是一个好人,但也是一个不顾家的男人。在儿子眼中,他有着最高大的形象,但经常连水管都忘记关。在父亲眼中,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但母亲病危时他却没有留守床前。
——这就是徐亚平,在他的身上,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逸事:
婚礼当天 新郎失踪
1991年,时年27岁的徐亚平还孑然一身,他的婚事成了父母的一块心病,这一年,经人介绍他与在郑州国棉五厂上班的黄小云相识了,并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热恋两年后,经双方家庭商量,他们决定在1993年10月26日举办婚礼。
结婚的前一天,徐亚平还像没事人一样开着公交车正常工作。朋友和同事劝他赶紧请假回家筹备婚礼,可他却说自己是家里的老小,婚礼的事情父母已经安排得很妥当了,没必要影响到工作。
1993年10月26日早上6点,徐亚平起床穿好衣服后,骑上自行车又去上班了。等出门很远后,才突然意识到当天是自己大喜的日子。之后,头发已经很长了的徐亚平又跑到街上一家理发店剪短了头发。
徐亚平后来才知道,就在他理发期间,家里已乱成了一锅粥:当母亲去他房间让他换新衣服时,发现新郎不见了,一家赶紧分头去找,相当忙乱。两小时后,徐亚平回到家,这场虚惊才宣告结束。
妻子:
“ 你给儿子存了多少钱?”
在婚后的12年时间里,由于忘我工作,徐亚平真正在家的时间少得可怜,他干的家务活儿更是少得屈指可数,家里家外都靠妻子黄小云一手打理。2001年黄小云下岗后,更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家庭中。对此,黄小云无怨无悔,她说,嫁给徐亚平就图他是个好人。
黄小云说:“亚平是个热心人,下了班不是马上回家,而是去熟悉线路周围状况,或者去修整沿途破损路面。我是个急脾气,有时候看他回家实在太晚,就吵他几句,他从不和我争吵,而是等我平静之后,耐心地争取我的理解。每当此时,看着他疲惫的眼神,我的气就消了,对他也心痛起来。”
徐亚平一家人生活得很拮据:徐亚平每月只有一千多块钱的工资,黄小云没有收入;儿子马上就要上中学,以后用钱的地方会很多;家里买房还欠有一大笔外债。因此,有时候看徐亚平做好事却从家里拿钱,黄小云心里很不是滋味。
黄小云说:“有一天,我就问亚平,咱结婚这么多年了,你也获得好多荣誉,发了奖金,但你给孩子存了多少钱啊?他还是平静的对我笑着说,现在孩子还小,不需花啥钱,咱说不上富裕,但过得很快乐。我当时就哭了。”
徐亚平现年42岁,在公交车上把握了整整20年的方向盘,由于拼命劳作,身体积下了很多病症,这成为黄小云最为忧虑的一件事儿。她说,年龄越大,越怕丈夫身体吃不消,就想让他早点从一线上退下来,但徐亚平总说要等到开不动时才退。“既然他选择了这一行,我就应全力支持他。”黄小云如是说。
正是有了妻子黄小云的支持和理解,徐亚平才得以为乘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我们向徐亚平致敬的同时,也应向站在他身后的黄小云致敬。
儿子:
“爸爸很少陪我玩”
1995年4月2日上午,徐亚平的宝贝儿子徐子健比预产期提前10多天出生了。孩子出生的那个上午恰逢徐亚平歇班,而到了第二天早上上班时,他又开着公交车出行了。
提起儿子,徐亚平显得格外兴奋。徐亚平说,儿子聪明懂事,可能受他的影响,从小就喜欢汽车,为此他给儿子订阅了专门的汽车杂志,如今儿子知道的汽车类型和知识比自己还多,还会弹吉他,会唱歌,可谓是多才多艺了。
11月4日上午,当记者在文化路二小找到徐子健时,那里的老师几乎都知道徐亚平的事迹,但又都不知道徐子健就是徐亚平的儿子。
在10岁小学生徐子健的眼中,父亲徐亚平无疑是最棒的。子健说,爸爸每天早上5点多钟就起床骑自行车上班了,而那时自己还在睡梦中。中午爸爸不回家,他只好在爷爷家吃饭。而晚上爸爸很晚才回来,父子俩在一起单独相处的时间很少很少。
子健说,爸爸上班很辛苦,回到家就累得想睡觉,偶尔干一次家务不是忘记关水管就是忘关天然气。
子健还说:“爸爸经常给他买书,其中有论语等经典读物,爸爸不累的时候也和他在家里用VCD唱歌,爸爸唱《两只蝴蝶》唱得特别好听,只可惜这样的机会要好长时间才能轮到一次。”
子健告诉记者,爸爸开车时服务很热情,公交公司的领导表扬他,新闻媒体称赞他,就连坐车的老爷爷老奶奶都夸他,还有一位老爷爷经常给他们家送杂志表示感谢。
文化路二小的陈斌校长对记者说,由于受父亲影响,徐子健在学校表现得非常好,对同学老师都很礼貌友好,学习成绩也不错,是班里的数学小组长,而徐亚平师傅的先进事迹和为人精神,值得向全校师生推广。
父亲:
“他母亲病危仍不请假”
徐亚平的父亲徐辉是金水区一离休干部,现年已76岁高龄了。据老人介绍,在兄妹四人中,徐亚平是最小的孩子,他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老人的印象中,徐亚平从小就是一个老实听话的孩子,在家里很孝顺父母,干家务活也很勤快,10岁时就已学会蒸馒头做饭了。
但自从徐亚平当上公交车司机之后,徐亚平就很少能和父母在一起了,尽管他们都住在同一城市,但一家团聚要好几个月才能遇到一次。
两年前,徐亚平的母亲因病住院,由于病情严重被下达了病危通知书.然而,尽管惦念母亲的病情,工作狂般的徐亚平还是没有请假去陪护母亲,更没有耽误过一天工作。
徐辉老人说,亚平是个孝子,但自古忠孝难两全,家里人更愿意他多“尽忠”。徐亚平的母亲康复后,也极力支持儿子的工作。
近年来,媒体对徐亚平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徐辉老人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请记者转告徐亚平一定要安心工作,因为家是他永远的支柱。
一个雷锋式的英雄
徐亚平,一个平凡的公交车车长,我们称他为英雄!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做好事,而徐亚平做到了!一个人完成工作不难,难的是出色地完成工作,徐亚平也做到了!一个人从事平凡的工作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徐亚平更是做到了……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称徐亚平为英雄。
人们说徐亚平是“活着的雷锋”。的确,徐亚平让我们触摸到雷锋精神的脊梁——怀有满腔热情地践行“为人民服务”。雷锋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他能在点滴生活小事中照亮别人。雷锋事迹之所以能感动几代人,并上升为“雷锋精神”,根本原因也正因为此。
然而,伴随市场经济的大潮,人生观和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趋向,一些谋求私利的主张也跟着膨胀。在“雷锋精神过时了”、“经济领域不能学雷锋”幌子下,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核心的“雷锋精神”已逐渐淡出社会舞台,在形形色色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无视人民利益、侵犯人民权益的闹剧粉墨登场。徐亚平的事迹让我们感觉清风扑面。
公交车车长,这个岗位再普通不过,甚至为人瞧不在眼里,但徐亚平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反问我们自己,我们或许拥有比徐亚平更适合做出贡献的职位,但我们像徐亚平那样也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了吗?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徐亚平是快乐的,因为作为一个雷锋式的英雄,他在奉献自己。(林大手)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