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冒出黑车职业举报人,他们游走在江城的各个角落,专盯“黑车”,并靠举报所得的奖金为生。其中“命中率高”的,月收入可达万元(11月20日《楚天都市报》)。
真是什么职业都有啊!这个职业可谓是刀口舐血。我不由得想到两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职业?靠职业举报人治得了黑车吗?
先说说“黑车”。为什么会有“黑车”?浅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合法的出租车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尤其在上下班高峰和刮风下雨时。而只要有市场需要,就会有“黑车”存在。说实在,笔者就经常打黑车。深层次的原因是,在许多城市,利益集团很深地介入到了出租车行业。他们为了能够通过控制出租车营运指标来获取超额利润,故意把出租车的总量搞得很低,“黑车”的出现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市场空间。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要消除“黑车”,就必须首先打击、拆解利益集团,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核定出租车的总量,按照公开、透明、公平并且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原则分派营运指标———这是消除“黑车”的釜底抽薪之计。
很显然,靠职业举报人治理黑车,只能说是一种奢望。既然是一种奢望,为什么武汉市交管局人士还声称需要更多的“职业举报人”呢?
笔者以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交管部门采取了“举报有奖”措施,这就催生了“职业举报人”的出现。而交管部门之所以愿意“出血”养“职业举报人”,盖由于“职业举报人”一旦钓到了“鱼”,是要放到交管部门的“锅”里的:可以开出相当可观的罚款———听“黑车”司机说,在武汉罚款要一万多元,而这些罚款大部分要作为部门利益提存的,而提存的大部分最终还是要作为交管部门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收入囊中的。
弄清楚了其中的利益链,我们就不难找到解决的办法:“黑车”的罚款还是要交的,但是要直接交到银行,然后从银行直接划拨到财政,而财政在考虑给交管部门拨款时,要完全不受罚款数额的制约。这样一来,由于撇清了利益,交管部门对“黑车”的管理就会回归到维护城市秩序的本位。当然,和前面提到的办法相比,这种办法只能算是扬汤止沸。